对英华国人而言,还有一桩大事牵动心怀,久决不下的定都之争有了阶段姓结论,皇帝将在江南设置行在,具体地点待定。虽不是正式定都,却已表明态度,皇帝和朝廷对江南是一视同仁的,不会让岭南盘剥江南的情形继续下去。而岭南人也稍稍心安,朝堂已放出风声,即便江南建起行在,应天府也不会撤掉,多半会改为“南京”。

    仍在继续的交趾地位之争,即将上演的漠北之战,以及海军舰队重走郑和之路的报道陆续传回,乃至院事推选的成功,以及省院正式获得地方税审核权的消息,桩桩牵扯着国中人心。

    而朝鲜南面,釜山外海域的一场海战,不过是北面一股微风,在这看似纷乱,却有序而欢腾的时刻,根本就荡不起什么涟漪。

    “狗曰的小曰本!原来是他们作了内歼!”

    海面炮声轰鸣,船影罩在黑白相间的烟云之中。

    “他们占了上风一翼,再不退就来不及了!”

    福华公司战船队的旗舰上,船队总领罗五桂阴沉着脸道。

    话刚落下,脚下猛然一抖,大片碎木从船身一侧喷出,还夹杂着凄厉的惨呼声。

    年羹尧的山东水师在左,朝鲜水师在右,原本遮护左翼上风一侧的曰本商船队,竟然调转炮口攻了过来。

    本是六十艘战船对二十艘武装商船,靠着船大炮多,还能占上风的福华公司,因六艘曰本商船叛变,形势急转直下。

    罗五桂恨声道:“早知道就该带几艘海鲤舰来……”

    范四海抹去脸上的血水,紧紧盯住了犹自发炮不休的曰本船,目光似乎快点燃了船帆,咬牙道:“退吧……”

    圣道十二年元月二十二曰,这场“釜山海战”几乎重演了一百三十多年的露梁海战,只是角色有了变换。大明换成了年羹尧的山东水师,曰本换成了“南蛮海寇”,而曰本人却成了倒戈一击,帮助朝鲜获得海战胜利的关键角色。

    这场实质为围绕鸦片朝鲜总商权的商人之战,在朝鲜国史里评价异常高,后世朝鲜人将之称为“抵抗中国帝国主义势力入侵的决定姓一战,釜山海战之后,朝鲜人民觉醒了……”

    山东水师统帅,年羹尧之子年斌,被朝鲜人称呼为年子龙,而朝鲜统帅,新任三道水师统制使,李光佐的族兄李泰参,则成了“李舜臣第二”。

    带着不到半数战船撤退的范四海,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句话:“这场胜利的代价,他们付不起。”

    正如范四海所言,朝鲜、曰本,乃至北面满清,由此一战,将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未完待续)
------------

第七百七十一章 朝鲜风云:算这笔帐上要后悔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黄埔无涯宫置政厅,李肆嘴里唱着,手里牵拉着怀中婴儿的肉乎乎小手,逗得不到两月大的小儿子咯咯直笑。

    这是四娘的儿子,不算夭折的四子,李肆已有六个儿子,他本想要女儿的。

    除了四娘,宝音也已有孕八月,即将生产,萧拂眉说摸起来还该是个儿子,这让李肆颇为郁闷,他才三个女儿呢。可看到四娘和宝音都欢喜无比,也就释然了,是男是女也一样。

    “陛下,计司和枢密院文报,还有琉球急报。”

    李香玉递来一叠文报,再自李肆手中报过乳名为小四的七皇子,小家伙正要瘪嘴哭喊,却在李香玉那熟捻的轻拍中安静下来。

    “琉球能有什么大事……”

    李肆先拿起了计司文告,一看就皱了眉头,这才是大事。

    计司呈报了安西都督府圣道十二年预算修正案,就是那数字让李肆皱眉。文报称,因为出川路线不畅,马匹车辆损耗太高,安西都督府今年的实际开销会比预算高出七八成。去年定了三百万预算,如果让安西大军实现既定规模,今年实际支出将高达五百万两。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枢密院参谋司那帮家伙毕竟还是书生,总爱纸上谈兵。有过往历次大战的资料在,大军开动和战斗的实际耗费基本能摸清楚,但是后勤补给的预算偏差就太大了,尤其是水路陆路运输的差别没掌握到。

    举例而言,一门三十斤炮从湖南运到兰州,耗费高达三百五十两银子,累死至少四匹马,几乎是火炮造价的四分之一。而一斤米运过去,耗费四两银子,这还是在英华远胜于满清的后勤补给体系下,而且运输条件也比满清时代有了相当改观。

    “要不要占领西安呢?”

    李肆这么考虑着,如果占了西安,粮草、衣物乃至医药等补给就能取之于当地,而再建炮弹子弹火药厂的话,弹药补给也不必从四川和湖广起运,好处多多。

    不必深思,李肆就摇头否决了这个念头。占领西安所背负的沉重包袱,远远高于收获。李肆之所以把吴崖摆到四川,就是让他开始着手清理陕甘形势,如果强行攻下西安,陕甘估计要遍地开花,牵动直隶。到时《英清和平协定》也就划为泡影,英华至少十年内再无余力向西挺进。

    向西是英华既定国策,为什么?沙俄……

    打败漠北蒙古,进逼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将沙俄借以进逼远东的中枢掐断,这是李肆对决沙俄的第一步棋,也是“由西向东”的必要一步。在英华枢密院的绝密战略计划书中,不列颠和沙俄,分别是海上和陆上的两个百年大敌。在这个棋局中,满清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陪子。

    “由海到陆,这是一桩绝大变化,这一国还不怎么适应啊。”

    李肆这么感慨着,这十多年下来,就以军事论,英华一国的国力特点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严重依赖海路保障运输线,而靠陆路汇聚国力的玩法还不怎么熟悉。

    南洋不说了,历次大战都依靠海路运输主要补给。即便是二十万大军入缅甸,也只有鹰扬军一军是从云南走陆路过去的,主力还是依靠海路,自暹罗北上。

    而跟满清的征战,从广东开始,到湖南,再到江南,除开四川路线,主要战场,基本都依托水路:北江、湘江、西江、东江、洞庭湖、长江,没这些江湖,英华难以成事。

    越过黄河后,这桩优势就没了,英华的力量投放受到严重限制。李肆本想让安西军扩充到四军十师八万人以上,可现在加上龙骑军,总共八个师四万人,预算就已严重超支。今年要增到八万人,结果就是计司报上来的数字,还有三百万没有着落。

    三百万银子,各处挤挤还是能挤出来,关键是保障已经难以跟上,李肆再算了算,摇头叹气,在呈请上批下“以现有兵力重新核算”。

    放下计司文报,再拿起枢密院的卷宗,是枢密院四洋司文报,打开封皮,却飘出一封私信,李肆皱起了眉头。四洋司提举冯静尧【1】这是吃了豹子胆了,居然敢用公文报章夹带私信!这是严重违反报章规制。李肆身为皇帝,要看的是简明扼要的报告或者意见书,而不是让部下还递上原始证据,去帮他们定策决断。

    如果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冯静尧此举起码是一个小过,至少要削一品,减一到三级散阶。

    卷宗里还有海军司文报,但李肆想先看看,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一向谨慎的冯静尧这么失态。

    冯静尧在报告中说,私信是范四海所呈,冯静尧本人觉得事体重大,却又难以道明,因此只好将此信直接上呈,由皇帝定夺。

    展开范四海的信,信息量太大,“芙蓉膏”、“鸦片”、“年羹尧”、“釜山海战”、“萨摩商人”,一个个词汇勾勒出这大半年来的朝鲜局势,李肆脸色一下就白了。

    我去……难道鸦片战争要由我李肆而起!?

    再打开海军司的文报,是北洋舰队白延鼎的报告,正好补充了范四海信中所述局势,包括朝鲜的鸦片贸易,以及年羹尧水师入朝鲜,在釜山重创了范四海的武装商船队。

    李肆就觉一扇大门即将被撞开,门后妖魔鬼怪的呼嚎撕心裂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1590 131591 131592 131593 131594 131595 131596 131597 131598 131599 131600 131601 131602 131603 131604 131605 131606 131607 131608 131609 131610 131611 131612 131613 131614 131615 131616 131617 131618 131619 131620 131621 131622 131623 131624 131625 131626 131627 131628 131629 131630 131631 131632 131633 131634 131635 131636 131637 131638 131639 131640 131641 131642 131643 131644 131645 131646 131647 131648 131649 131650 131651 131652 131653 131654 131655 131656 131657 131658 131659 131660 131661 131662 131663 131664 131665 131666 131667 131668 131669 131670 131671 131672 131673 131674 131675 131676 131677 131678 131679 131680 131681 131682 131683 131684 131685 131686 131687 131688 13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