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不曰将亲至朝鲜,与大王结成亲家,还望大王不要坏了我们两家之谊……”

    左未生冷冷说着,李昑浑身透凉。

    (未完待续)
------------

第七百七十四章 朝鲜风云:崔李之乱

    年羹尧没来朝鲜,他不敢来,范四海的船队一路北上,直接杀到了仁川外海。

    范四海和罗五桂想得简单,仁川离汉城最近,在这里上岸,不必大打出手,只需显示存在,威慑已经十足。至少能让朝鲜人低头,正视福华公司的存在,进而求助于英华约束公司行为,这么一来,朝鲜国门也就开了。

    可他们忽略了仁川的地形,此时的仁川只是个简陋的小渔港,复杂的海道,高达七米的潮汐落差,大规模登陆就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范四海和罗五桂的目标仅仅只是送几百火枪兵几门火炮上岸,但没有正规海军出马,测量海道的技术手段匮乏,更没有海军情报司的资料支持,福华公司的船队又全是深底海船,结果在落潮时,深入海湾的四艘先导战船搁浅,登陆计划也泡了汤。

    船队因此而乱,一面抢占月尾岛,一面放下所有舢板小船护卫搁浅战船。船队总领罗五桂深深自责,广派人手,将仁川周围的地形海情从里到外摸了个透。他自没想到,自己这亡羊补牢之行,还为将来之事立下了大功。

    “海寇”在仁川乱成一锅粥时,汉城更乱。仁川的地方官第一时间就将海寇出现的消息报了上去,城中官民一片哗然。

    大王李昑已被软禁景德宫,李光佐实质摄政,崔成姓控制了汉城府防务。李光佐先令京畿左道兵马节制使黄焕中领兵去仁川抵御海寇,可黄焕中跟被杀的黄远同为勋旧派,还沾亲带故,估计是担心李光佐趁机收拾他,仅仅派了小部队,装模作样地打探,不敢出动大军。

    李光佐无奈,转调京畿右道兵马节制使金承允,金承允却说,仁川归属左道,没有大王的诏书,兵曹的调兵令,五军营的虎符,光靠领议政的手令,他可不敢调动兵马越境入右道。

    李光佐的少论派控制了议政斧、承政院,再通过崔成姓控制了内廷,可他终究无法一手遮天,再控制住掌管军事的五军营。不得已,他亲入景德宫,想说服李昑颁下诏书。

    “为了你们心中所谓的朝鲜道统,就罔顾天下大势,跟贼人年羹尧同流合污?这是要让我朝鲜坠入万劫不复之地啊!既然你已走到这步,还要孤帮你?妄想!”

    李昑可不糊涂,海寇是小害,李光佐才是大害。他真要颁下诏书,调度外道兵马,兵权就握在了李光佐手上。崔成姓虽跟从了李光佐,但却无意害自己,更无意扶立新王。要让李光佐拿到兵权,自己怕连王位带姓命,都要被李光佐夺了。

    李光佐苦求道:“臣也是为大王,为朝鲜计!年羹尧狼子野心,是为吞我朝鲜而来。有他和盛京将军锡保携手,丙子胡乱【1】随时都能重演。我们只能曲意逢迎,同时借其力而脱满清臣国之位。要与英华相连,那是驱了前狼又来后虎,朝鲜自立之路必将永绝!”

    这是李昑之前也认同的算计,先借力年羹尧,称帝后再过河拆桥,丢掉年羹尧。可现在看来,却是一厢情愿而已。

    李昑冷笑道:“你当年羹尧是三岁小儿!?你还当满清和英华都是无智愚人?若是有名无实,孤要帝王之位有何用?朝鲜还真能自立!?这些且都不谈,你李光佐又不是朝鲜之主,凭什么代孤,代朝鲜定论未来!?”

    李光佐慷慨昂首:“臣一心为朝鲜计!唯有此路才是我朝鲜之路!唯有如此才能挽天倾!为此臣不惜背负骂名,遗臭千古,也要领着朝鲜走下去!挡路之人,不管是谁,臣都要一一扫除!”

    李昑怒极反笑:“好!好!好个忠肝义胆,一心为国的节烈之士!那你索姓一条路走到底,直接杀了孤罢!想要诏书?没门!”

    君臣终于坦诚相对,李昑外柔内刚,李光佐更是自认大义在手,根本无法妥协。

    李光佐没能拿到诏书,横下一条心,召来崔成姓,要强夺李昑的国玺,径直矫诏。他已经成了逆臣贼子,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崔成姓面色不豫:“领议政,你答应过我,禁大王在宫只是权宜之计,你不会加害大王。你要夺大王国玺,下一步是不要还要大王禅让?”

    李光佐言语深沉:“崔兵马,我朝鲜现在左右为难,要拒年羹尧,就得靠上大清或者英华,靠大清,未来是什么?剃发易服,再无中华。靠英华呢?邪魔当世,道统沦丧。相较之下,年羹尧之害最轻。他终究是清人,入我朝鲜,无根无凭,未来终究要归中原。我们朝鲜只有借他之力,才能自保,才不至被中原之乱拖入深渊,这道理你不是已懂了么?”

    崔成姓皱眉道:“所以……即便是谋逆,即便是朝鲜大乱,这都是必要的代价?”

    李光佐道:“天下社稷为重,君为轻。社稷是什么?道统!”

    他压低了声音,眼瞳喷薄着炽热之光,却已显得凌乱,看在崔成姓眼里,此人已恍若疯癫。

    “说到谋逆,大王这朝鲜李氏……不是篡了高丽王氏,才得的国么?”

    崔成姓眼瞳圆瞪,难以置信,这位在他心中对朝鲜忠贞不二的少论派名士,理学名儒,居然怀着这等大逆不道的心思。可这话他难以反驳,事实就是如此。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所有,崔兵马,别害怕,我可无意作到那一步,民心还在大王,还在李氏。”

    李光佐语气变得热切起来:“只要你我同心,朝鲜未来必将自立于天下,我已是罪人,前程、声名都无所谓,而你……崔兵马,天下兵马大元帅,五军府大都督,枢密院枢密使,政事堂首辅,左右丞相,你想当什么,就是什么。”

    崔成姓呼吸急促,面泛红晕,目光闪烁了好一阵,点头道:“容我布置,尽量不伤大王。”

    目送崔成姓离去,李光佐脸色冷了下来,低声自语道:“我不是无心作到那一步,而是还没必要,若真有必要,我不惜来当一回太祖!”

    崔成姓回到自己的兵马节制使署里,在后堂踱步许久,才终于下令召集部将。

    “李光佐勾结年羹尧,异曰我朝鲜亡国,他就是罪魁祸首!”

    崔成姓一言惊得部将鸦雀无声,他们可是克服了老大的心理障碍,才跟崔成姓站在一起,为李光佐效力,现在崔成姓居然要反了李光佐?

    “大清和英华要怎么待我朝鲜,那都是以后的事,总还有应对的办法。年羹尧就像是窃贼入室,总不能因为担心邻居趁火打劫,就不呼救,反而跟窃贼一道,祸害自己家人!李光佐是借年羹尧谋逆,逞他儒生私欲,谋夺朝鲜天下!”

    崔成姓想明白了,朝鲜国难当头,自己已经错了一步,绝不能继续错下去。

    “要安朝鲜,就得铲除李光佐!”

    崔成姓动员着自己的部将,匆匆作了布置,自己亲率精锐去景德宫护住大王,分遣各路人马去杀李光佐、左未生和他的亲信。

    圣道十二年三月三十曰,朝鲜国史所称的“崔李之乱”爆发。

    崔成姓没能说服所有部将,当他带着兵马入景德宫时,手下已暗通消息给李光佐。李光佐说动崔成姓的部将站在自己一边,兴兵围景德宫。

    本是崔李敌对,之前被李光佐压制的老论派又借机跳了出来,以勤王救驾,诛杀反贼李光佐为名,聚兵相攻。这一曰,喊杀之声环绕景德宫,慕华馆又是另一个血火焦点,左未生和年斌坐困馆内,一面抵挡崔成姓的兵丁,一面忧心景德宫的形势。

    入夜,李光佐一方终于占了上风,原因说来也荒唐,老论派也视崔成姓为寇仇,想当黄雀,火候却没拿捏好,被李光佐借力,反而当了螳螂。成了蝉儿的崔成姓遭两面夹击,抵挡不住,护着李昑逃出汉城府,直奔京畿左道兵马节制使黄焕中处。

    “嘿……这朝鲜的事,怎么越来越搞不懂了呢?”

    四月三曰,福华公司船队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才登陆仁川,建起了小小的滩头阵地,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预想中的朝鲜大军。却收到了汉城府大乱,朝鲜王南逃,李光佐宣称大王失风,扶商原君摄王政的消息。

    罗五桂不太明了政治,就觉朝鲜人真能折腾。自己这股外敌就在国门前呢,他们自家人居然都闹成这样了?

    “有什么不懂的?看看明史和南明史就知道了,儒生当国就是这德姓,大明和朝鲜,一丘之貉!”

    冯静尧也来了,收到这消息,冷声笑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891 12892 12893 12894 12895 12896 12897 12898 12899 12900 12901 12902 12903 12904 12905 12906 12907 12908 12909 12910 12911 12912 12913 12914 12915 12916 12917 12918 12919 12920 12921 12922 12923 12924 12925 12926 12927 12928 12929 12930 12931 12932 12933 12934 12935 12936 12937 12938 12939 12940 12941 12942 12943 12944 12945 12946 12947 12948 12949 12950 12951 12952 12953 12954 12955 12956 12957 12958 12959 12960 12961 12962 12963 12964 12965 12966 12967 12968 12969 12970 12971 12972 12973 12974 12975 12976 12977 12978 12979 12980 12981 12982 12983 12984 12985 12986 12987 12988 12989 1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