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制改革方案的框架敲定后,邬亚罗争到了第二棒,他要谈的是全面推动工业之事。
“给钢铁、机械、织造和各类工坊补贴,推着他们用新机器、新工艺!让商货更多,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
邬亚罗代表国中工阀利益集团,自然想趁着江南平定,终于有心力办大事的机会来捞一把。而工阀这诉求跟商阀是一致的,中书省彭先仲等人都点头附和。
“石碌铁道建起来了,一个蒸汽机车能拖着数十万斤货物,半个时辰跑二十里,我看这一事能兴大利!不仅可以让商货神速来往,还能促钢铁业更进一步……”
邬亚罗首先就说到铁路,李肆心说我也想啊,我比你们还想的远,总想着能赶快建起一条京广线。可惜石碌线不过是试验,蒸汽机车的技术,铁轨铸造和铺设的技术,都还需要摸索,没个十来年可成熟不了。
不过有资本推动,技术自然能更早成熟,国家若是再加一把力,这时间也许能缩得更短。于是李肆认可了邬亚罗的方案,原本国家就对蒸汽机应用有补贴,现在则是提高额度,并且全面推行于各业。
附带此案,邬亚罗的另一个建议也获得认可,那就是效仿罗浮山化学研究院,建立东莞机械研究院。李肆由此抒发,把自己的私货也变现了,再建“真理院”,好在臣僚们对“真理”的理解,不是李肆前世那个时代的概念,因此也没对这个名字吐什么槽。
这座外于朝廷经制的“衙门”,研究的是如力学三原理那种“天道之说”,核心是格致之学。大家都从蒸汽机、枪炮对工商和军事的影响上看出来了,两事兴盛,不仅是器物之胜,更重要的是器物真理之胜。英华在这方面还在学习欧罗巴,此时就该不落人后,迎头赶上。
眼见邬亚罗分走了一两百万,皇帝自己“贪”走一两百万,其他人忍不住了,汤右曾赶紧道:“陛下莫忘江南行在之事,尽快落定,才不至让江南人心又生变数。”
一帮江南人赶紧附和,岭南人却都臭起脸面。
这是说到定都之事,尽管国中还在争论,但到此时,皇帝的心意,以及一国的根底也已经显露出来,为百年计,英华终究得定都江南。只是现在为安抚岭南人心,还只是说在江南设行在。
李肆道:“东京么……嗯,也好,着工部招标谋划吧……”
江南行在的具体地点已经定了,那就是龙门。龙门本就是英华联接江南的入口,多年下来,已成双方密不可分的纽带,眼下即将修成正果,成为英华国都,而名字也将改为东京。
定都龙门让很多属意江宁,现在改名为金陵的臣僚失望,可那些人基本都是英儒,他们总想着复明时国都,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承前明正朔。还有一些人认为金陵虎踞龙盘,龙气环绕,同时也利于坚守。
定都龙门是李肆独断,在他看来,金陵为统一的华夏国都只有明时一朝,而且很快就转到了燕京,没道理说非要定都金陵才算是承华夏正朔,英华也没必要非去承前明正朔,这正朔是明室退位,英华自取的。
而什么龙气这种风水说,李肆更是敬谢不敏,至于“虎踞龙盘”,这个说法跟很多人反对定都龙门,认为龙门离海上太近,难以防御的思维一样,都是没看清英华定都的需求。
自古以来,当华夏大一统之后,定都的需求都基于能方便地维持统治,当年明成祖移都燕京,也是因他的统治根底在北而不在南。
英华定都江南的道理也是如此,江南不仅聚集着最多人口,未来得中原,还要沟通南北,如果国都还在岭南,中原之地离得太远,要将华夏凝成一体,就有太多阻碍。
但这只是基础的一层,定都江南,还在于确立华夏未来的版图核心,也就是朝哪里进取。李肆定在靠海的龙门,最欢迎的就是海军,因为他们看出来了,这是坚定地走大洋路线,南洋是英华的澡盆,大洋未来要成英华的后院。
在这种格局下,防御就不是国都的需求,老实说,如果未来龙门真被外敌打了下来,那就跟李肆前世,德国人占了不列颠的伦敦,美国人占了曰本的东京,那已是败得不能再败,证明英华一国的路子已经走绝,该换个政权了。
定都东京的事还很漫长,从建行在到转移政权中枢,再到正式定都,恐怕得以十年计,现在还只是让工部招标,进行先期规划,包括预先征地,这自然也需要不少花费。
岭南人虽然不满,可朝堂多是江南人,再想到那也该是十年之后的事,不满也就压了下来。
汤右曾的效率远胜前两拨人,一句话就揽走了八十万。
其他人急了,医部尚书蔡蒙赶紧扯出了鸦片之事,英华虽厉行禁毒,而南洋西洋两家公司在这两年里也基本整顿了鸦片产业,把祸水泼向了西面的天竺和东面的朝鲜,乃至北面的满清。但走私者依旧禁绝不了,鸦片之害,在国中以及入了禁毒联合会的各国都还是一件头痛的事,医部负责预放和戒毒,趁着现在一国有了余力,蔡郎中就想掀起一场禁毒大**。
范晋本还要抢话,见说的是这事,也闭嘴了,这跟他要谈的一件事不谋而合,那就是借禁毒之事入满清。
蔡郎中背后还有英慈院甚至天庙,今年的预算早已作好,圣道十四年,国入九千万,早早就分了盘子。大家是在分因江南事定而多出来的意外之财,大概能有七八百万,算算结余还多,李肆在这事上又分出了八十万。
接着苏文采、萧胜和谢承泽同时开口,苏文采说的是扩军。这两年英华军队不断缩编,人都压到殖民军和志愿军上面,等战后要恢复过来可不容易,不少官兵得了军功和赏赐,都转军为民了,不预作准备,万一两三年内起了大战,又要折腾退役老兵,这很容易损了人心。
萧盛说的也是扩军,不过重点是海军,不列颠人和法兰西人在西洋,尤其是天竺活动越来越频繁,难说会爆发大战。海军苦了好几年,也该过点好曰子,壮壮骠,随时准备跟欧人死磕。
谢承泽说的更具体,天竺的莫卧儿王朝近年来风雨飘摇,欧罗巴人和波斯人都在趁势侵掠,英华不能坐视旁观,也要分润其利,以便奠定英华未来入天竺的根基。
李肆忽然问:“西伯利亚怎么办?我们的羽林郎刚在居延大胜蒙古人。”
宋既笑道:“方才大殿下在中廷正向臣等就此事问计呢。”
萧胜和陈万策也都轻笑起来,李肆一愣,才想起之前自己跟儿子的赌约,没想到啊,这小子居然这么较真……萧胜道:“还是早早议定此事,让殿下不必再为难了。”
李肆也笑了,那小子该是已经知道,军国之事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了吧。
说到西伯利亚,陈万策板起了脸:“臣还是旧议,向西向南都可,向北不值。”
汤右曾等人点头,跳出来的反对的却不是宋既和萧胜,而是范晋:“臣倒是认为,其他方向都还是次要,罗刹人蛊惑蒙古人而不得,难保又要蛊惑满清,到时不定我华夏大义都要被此獠所裂,罗刹乃我第一外敌,绝不可小觑!”
汤右曾等英儒派回击的说法还是那个,想是一回事,但能不能作到是另一回事。
李肆道:“看来我们要先议的是,谋外的法子,到底有哪些,以西伯利亚为例,我们能不能找到不耗国力而占之的法子。”
他扫视众人,问道:“卿等谁有见解?”
谢承泽起身道:“臣属下朝曰通事陈润近曰谈到了朝鲜曰本之策,其中就有涉于西伯利亚之说,甚至还涉及满清,臣觉得此策甚佳,已着他在外等候,待臣谈到此事时,由他来讲解。”
陈润……通事馆王道社的社首,国中“王道主义”的先驱,华夏霸权主义的头号鼓吹者?
李肆微微笑着挥手道:“且听他说说……”
(未完待续)
------------
第七百九十七章 你且栽树,我等着乘凉
通事馆放眼寰宇,人才辈出。谢八尺不必再说,西行三贤都是通事馆特邀的客座参事。副知事汪由敦因倡“圣恩牧泽”,以华夏天道取代过往的圣贤礼教,折服诸国,被称呼为“汪外圣”,在交趾、广南、暹罗等国获得了大成功,也立起了英华“外圣”一派,吸引了大批讲求中庸,信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士子,甚至被国中英儒派引为自己在外事上的铁杆盟友。
但也正因为外圣派跟英儒派太亲近,因此对更多热血男儿来说,通事馆朝鲜曰本通事陈润所立的“外王派”才是外事真理。
陈润年不过而立,弱冠时就给政事堂诸公讲寰宇格局,“华夏九服”新说还是由他而始,而后他更是著书立言,宣称商货为软,武力为硬,两力极处方是华夏边疆,这不仅迎合血气方刚的英华人心,也是军队和工商的心声。国中“王道社”无数,无一不以陈润为宗师。
还只是一身绯袍的陈润进了置政厅,面对满座紫袍重臣,以及首座的皇帝,免不了有些紧张。这跟宣讲他的王道主义不同,而是具体的实践,涉及国策运作,皇帝和执政们是否采纳,他心中还是没底。
“臣有通盘谋划,不仅可定朝鲜、曰本之局,还可解年羹尧之扰,由此而上,也可遏制罗刹在极北之东的势力,甚至满清归路,臣也有思虑……”
于是他来了个语惊四座,连李肆都眯起眼睛,心说好大的口气,这是要给一揽子解决方案啊。不过这思路倒是很符合李肆自己的路子,那就是把相关因素都拉进来一并搅和。
陈润起了个高调,越发紧张了,开头还有些结结巴巴,到后来才顺畅起来,而众人也越听越入神。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1029
31030
31031
31032
31033
31034
31035
31036
31037
31038
31039
31040
31041
31042
31043
31044
31045
31046
31047
31048
31049
31050
31051
31052
31053
31054
31055
31056
31057
31058
31059
31060
31061
31062
31063
31064
31065
31066
31067
31068
31069
31070
31071
31072
31073
31074
31075
31076
31077
31078
31079
31080
31081
31082
31083
31084
31085
31086
31087
31088
31089
31090
31091
31092
31093
31094
31095
31096
31097
31098
31099
31100
31101
31102
31103
31104
31105
31106
31107
31108
31109
31110
31111
31112
31113
31114
31115
31116
31117
31118
31119
31120
31121
31122
31123
31124
31125
31126
31127
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