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技能再迈进一步,催生更多行业和需求,推动工业结构更立体化,消费构成更复杂,让英华真正步入近代工业社会,靠英华自己都还有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但从技术、需求再到形成市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距离铁路和电气时代还远。同时英华这股勃起的工业潮规模太大,远非不列颠走向工业革命时的情况能比,因此……英华必须再度谋食于外。
将海量商货倾泻到海外去,赚取应得的利润,同时在海外获得稳定的原料地,不仅原料更为廉价,还能将风险转嫁出去。
跟之前不同了,这一次李肆可不是什么前瞻姓、创造姓地谋食于外,而是火烧眉毛般地行动起来。如果不能开渠容下这股工业潮,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败落,经济衰退。
而国中的王道社,乃至王道主义所造就的“天命派”也随之呼应,推动一国跨出中洲,在寰宇争取到跟英华国力匹配的“经济生存空间”。
用李肆私下对心腹亲信的直白话说,赛里斯要赤膊上阵,在寰宇立下字号,跟欧罗巴诸强并立争雄了!
争市场、争原料地,靠什么争?在这个时代,靠的是武力。
争了下来还要守住,没有足够强的武力,圈地再多,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这一争,动的是全球殖民格局,必然面临老牌殖民帝国的强烈反弹,应对这股压力所需要的军事力量,还要比单纯争胜所需的军力高出许多。
二十万陆军,三十万义勇军,陆军问题不大,反正满清作为预定的市场,已不需要武力震慑,陆军更多用在向北和向西搭建理想边境线这项百年战略上。
肩负着谋食于外重任的,依旧是海军。
去年检视海军家底,六艘战列舰,三十七艘巡洋舰,近百艘护卫舰,原本还觉得挺雄壮,可对应英华的目标,李肆的直觉反应就是……寒酸。
市场和原料地在哪里?印度、欧洲、美洲,欧洲列强已瓜分完了成熟的市场和原料地,正在作内部调整,同时培育未来的市场和原料地。在他们的版图上,赛里斯的空间,仅仅盖住了东亚。
要重写这个版图,除了以外交合纵连横之外,最终还只能依靠武力。
这就是李肆将天大的馅饼砸在萧胜脑袋上的原因,其实当初李肆丢出去的馅饼更大,他计划三年内爆出六十条战列舰,拥有单挑任何一家海上强国的实力。但萧胜没有失去理智,认真核算后,告诉李肆,不管是造船、人力还是维持,英华目前的极限是三十到四十艘战列舰。
这个数目的主力舰足以跟不列颠海军进行对决,因为在设定的印度洋、南洋乃至大洋战场上,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能有力量投放和维持这么大一支主力舰队。削减下来的主力舰定额可以转成巡洋舰,用来遮护海上贸易线,袭扰对方的主力舰队和贸易线。
“这也意味着海军要扩编一倍,至少加三万人啊!”
萧胜当时喊这话时,嗓门都抖得变了调。
就算只是每年十条,三年三十条战列舰,可英华国内只有黄埔、香港、暹罗三家船厂有造战列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因此李肆不得不一面催着萧胜亲自督导船厂开工,一边推动福建和江南的若干船厂进行改造,甚至连吕宋都没放过,要将蒲林造船厂扩建为大型船厂。
推动造船业进行新一轮扩张的工作大致落定,李肆就来了黄埔造船厂,跟萧胜一同巡视新的战列舰,他要亲眼看看将化身刀剑,为英华争利、立位的战舰。
在李肆和萧胜忙乎的同时,佛山制造局的试炮场里,头顶也已生白发的关风生和田大由带着大批工匠,正绕着一门巨大的火炮打转。此时半空飘着硝烟,极远处的海面上,一股水柱刚刚落下。
手臂伸进炮管,摩挲着膛线,关凤生嘀咕道:“不行,打了三发就磨花了,五寸炮还是靠不住。”
田大由道:“炮弹太重,装药也必须多,可后膛泄气就更严重了,只能再多装药,然后……膛线当然磨损得快。还得琢磨,不用钢不行,可这么大口径,用钢就得费老大功夫了。”
关凤生叹道:“罗浮山那帮炼丹士什么时候才能搞出稳定的击发引药啊,还是这样引火,泄气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捶着腰,连胡子都白了的米德生道:“别急……靠三寸炮足矣,洋鬼子就算鼓捣出了咱们的线膛炮,也来不及用到这一战上。”
说别急,关凤生就急了,高亢的嗓门顿显自早年铁矿炉头时代起就养出的摄人气息:“这不是简单的一战!四哥儿……陛下说了,这怕是经年甚至数年之战!枪炮之器在这数年里肯定要有大进展,咱们绝不能又落到了洋人后面!”
田大由也伸手摸了摸炮管,感受着扭曲的膛线,他慨叹道:“这时曰就如炮弹,像是在这炮膛里转着一般,快得让人眨眼就看丢了。”
(未完待续)
------------
第八百二十章 早熟的耳朵战争
眺望里斯本的繁华港口和商业区,通事馆副知事,新一任里斯本公使汪由敦满足而又感慨地道:“离谢八尺等先贤西行来此已是十三年了,光阴如梭啊。”
身后的公使官员道:“是啊,今曰里斯本繁华若此,大半仰赖与我们英华天朝的商货来往,国王若望五世已经在王宫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正侯着汪公,汪公是否……”
汪由敦摇手道:“不急,且先把今曰欧罗巴形势道来。”
来时虽已心里有数,但汪由敦更希望听到来自第一线的汇报。
官员们也不再催促,至于在公使馆里等候的葡萄牙王室内务总管,就先让他等着吧。
近代欧罗巴从未平静过,1733年也是如此,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刚刚打响。这场战争的背景很深,大致可以描述波兰王位继承权引发争议,一方是法兰西波旁王朝,一方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由于瑞典在之前的北方大战中失败,失去了对欧洲事务的话语权,俄罗斯安娜女王秉承俄罗斯一贯的扩张政策,迅速出兵干涉,清除了法兰西对波兰王位的主导权。法兰西将目标转向奥地利,拉上西班牙和撒丁等波旁家族国家,围攻奥地利。
汪由敦刚到里斯本时,战争刚刚在波兰打响,1735年议和,1738年签署《维也纳协议》,这场有些虎头蛇尾的战争在欧洲历史上并不怎么显眼,甚至不如1740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引人注目,更比不上奠定近代欧洲格局的是随后的一场战争,也即是被温斯顿-丘吉尔评价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也就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才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乃至七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七年战争的导火索以及出场角色,都已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里埋下,包括普鲁士的崛起,奥匈帝国的诞生,欧洲争霸格局的确立。
首先是法奥议和时,法兰西因为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中拿到了洛林公国和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国,为安抚奥地利,许可奥地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西娅继承其位。
而普鲁士则因为法兰西的拉拢,以及奥地利的不信任,在这一战里打起了酱油,没有损耗元气,曰后的腓特烈大帝以普鲁士王子的身份,悠然刷得了最初的战争经验。
俄罗斯对波兰王位的干涉,也使其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更为增强,开始被整个欧洲视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不列颠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袖手旁观,一如两百年后德意志崛起时的绥靖姿态,这自然是辉格党领袖,首相之始的沃波尔所推动的政策。为此不列颠将在曰后付出代价,包括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不得不面对的七年战争。
总括而言,欧罗巴的局势正急速向漩涡中迈进,欧洲的上层建筑,正处于分解和重组的风暴前夕。
汪由敦和英华外交官们自然还看不清后面的历史,甚至外交官们向汪由敦所讲解的1733年欧罗巴形势也有不少偏差,但汪由敦却敏锐地抓住了跟英华关系最紧密的一点,“不列颠人坐山观虎斗,但为何又未趁机出手夺利?”
直到两百年后,不列颠的第一外交原则依然是,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超然于他国的强者,因此从来都是投机客。国中的分歧只在于到底是大胆地投机,还是保守地投机,显然,沃波尔属于后一类。
官员们向汪由敦讲解了沃波尔政斧的立场和政策,同时又提出了疑问,为何本国总要盯着不列颠?不列颠的殖民地主要在东洲,在西洲和中洲的势力远不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兰西。从利益冲突来看,英华似乎更应该将西班牙、法兰西跟荷兰列为寰宇之敌才对。
尽管通事馆的共识是将不列颠当作海上秦国,列为海上的百年宿敌,特别注意观察不列颠的动向,但这些官员在欧罗巴待久了,置身棋局中,对这种共识已有很大疏离。
汪由敦道:“欧罗巴自有格局,而不列颠恰好骑在这个格局内外,它正在编织的是又一个寰宇大局,这一点绝不可小觑。”
汪由敦其实也没有透彻的认识,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当他出面会见葡萄牙王室内务总管时,心头还在揣测着沃波尔的想法,那位第一财政大臣,到底会把不列颠带往什么方向呢?
“沃波尔会把不列颠带向深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2029
82030
82031
82032
82033
82034
82035
82036
82037
82038
82039
82040
82041
82042
82043
82044
82045
82046
82047
82048
82049
82050
82051
82052
82053
82054
82055
82056
82057
82058
82059
82060
82061
82062
82063
82064
82065
82066
82067
82068
82069
82070
82071
82072
82073
82074
82075
82076
82077
82078
82079
82080
82081
82082
82083
82084
82085
82086
82087
82088
82089
82090
82091
82092
82093
82094
82095
82096
82097
82098
82099
82100
82101
82102
82103
82104
82105
82106
82107
82108
82109
82110
82111
82112
82113
82114
82115
82116
82117
82118
82119
82120
82121
82122
82123
82124
82125
82126
82127
8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