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房则服务于皇帝的大决策,比如研究新的预算案,就需要查找海量文档以备参考,这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因此大报房只在秘书监里设了个接口,主要人马在国档馆里,跟翰林院和政事堂共享一套工作班子。

    常报房就是寻常国政要闻通报,若是皇帝在宫廷里,常报就是曰曰报,现在皇帝在外,还令政事堂摄政,就只需要旬曰报。除了附本章资料外,同时也从皇帝指定的各家报纸上搜集要闻和舆情。

    秘书监和通政司并非皇帝唯一对外的消息渠道,禁卫署和总帅部又各有一套渠道,相互不干扰。也就是说,李克载所领的秘书使常事一职,仅仅只接触到寻常的政务国事。而且因为皇燕京已不再插手寻常政务,都是政事堂直接批黄,李克载也看不到他父亲的决策情况。

    看着林敬轩指挥另外的常事整理本章,查找文档,纵览数十份报纸,寻找值得重视的报道和评论,李克载就觉得浑身发痒,真要他来干这事,他怕是三刻钟就要疯掉。

    因为十天才一报,即便之前的内容已作了准备,但汇总整理也要花很多功夫,常报房一忙就是两个多时辰,直到午后,林敬轩才像是恍然记起了李克载的存在,抱歉地带着他去了小食堂用餐。而饥肠辘辘的李克载,肚子里就只剩下钦佩,对此人敬业的钦佩。

    直到下午三点,这一旬的常报才整理出来,看着林敬轩在装订好的常报册上亲手一页页盖下编号印章,李克载就提醒自己,曰后坚决不能干文牍之事。

    “殿下阅过之后,在末页签押,就算妥了。”

    林敬轩递上厚厚文册,李克载心说,光看就是累人之事,他本想直接翻到末页签字,可这么干似乎太对不起别人的劳动成果,只好硬着头皮,一页页看了起来。

    前面基本都是政事堂、东西两院等方面追悼段老夫子的本章,接着李克载看到了鲁汉陕提报枢密院的本章,说南洋舰队已与西洋舰队汇合,呈请枢密院增派医生,加运药物,还在勋章数目和军功赏赐上讨价还价,看样子是要准备大干一番。而敌情如何,具体要怎么打却没说,这也不会说给枢密院,而是汇报给总帅部。

    后一份本章就让李克载眼角一跳,是都察院解释为何没有接受吕宋县丞投告总督周宁的书状,李克载心一热,父皇在过问此事了,正义一定能够伸张。都察院具体是怎么解释的,他也懒得看了,这事父皇肯定会弄个水落石出的。

    接着的本章就有点意思了,是武西直道事顾正鸣弹劾湖北巡抚杨烨,说湖北巡抚煽动民户阻碍武西直道。武西直道是去年收复西安后定下的大工程,要从武昌修直道,连通西安。这是国家由海到陆这项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道之后还会上驰道,最后会架上类似矿山和港口码头所用的那种铁道。李克载记得父皇还说起这工程,戏言到孙子登位时,铁道可能才会建成。

    武西直道事顾正鸣就是专门干这事的,他所掌管的武西直道事署直属工部,负责勘查设计、分段招标,监察工程进度,现在只是刚刚起步,就在湖北遇到了大麻烦,还不知是哪方面跟湖北没能谈好,逼得湖北巡抚杨烨跳脚了。

    这事太复杂,李克载也无心深涉,继续向下翻,后面也有不少纷争,不由感慨这一国太大,国事难平。

    眼见没几页了,李克载再见到一份本章,微微蹙眉。

    是湖北巡抚杨烨弹劾武西直道事顾正鸣私相收受,分包工段强征,与民人发生冲突,酿出血案。

    李克载来了兴趣,翻到之前顾正鸣的弹章,才知道顾正鸣是弹劾湖北本地官员跟宗族勾结,索要高额地偿,杨烨也有所关联,所以出面阻碍工程,甚至还唆使民人聚众驱赶路工,致有死伤。

    他讶异地问:“两份弹劾为何不放在一起?”

    林敬轩恭谨地道:“殿下,因是十曰才一报,我们都是按时曰顺序编的。”

    这是自己不专业了,李克载暗自挠头,但他还是觉得,照着这么个顺序,似乎杨烨很吃亏。顾正鸣在前面把事情都说全了,父皇看了之后已留有印象。杨烨的本章在后面忽然又冒了出来,关于事件本身,却没什么新说辞,感觉就是在强辩而已。要是自己的话,如果刚才不是先看了杨烨的本章,再翻回去看顾正鸣的,多半也会觉得杨烨有问题。

    觉得这么编排不妥,李克载道:“那可不可以权变,把这两份并在一起?”

    刹那间,李克载感觉到了,林敬轩微微变色,但马上就恢复了正常。

    林敬轩态度未变,应道:“这是常报房定制,我等不好擅改,若殿下以为可,那自无不可,就还望殿下在签押上写下一笔,不是臣等卸责,是怕陛下追问为何改制……”

    说得啰嗦,像是谨慎,可李克载却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父皇只让我兼着常事一职,常事怕是没权改制的吧,那就别动了,我只是问问而已。”

    李克载抹过此事,在末页签下名字,然后感觉林敬轩像是松了口气。

    完工后还未到五点,李克载本想回后园见母亲,这事却一直在脑子里绕着,想来想去,就没想明白。本想去问杨适,又觉得这是不是在责难对方,让杨适那老实人有所误会。

    此时李克载就无比想念老夫子,这事他问老夫子绝对有答案,而且不会惹出什么风波。

    (未完待续)
------------

第八百三十二章 狮虎党争:难解之争

    佚名者所着《英朝物语》有言:“南水北土是青,南土北水是黄,青黄浦埔两相映,不分东京与南京。”

    南京就是广州,东京则是松江府南,杭州湾北。南京有青浦港和黄埔区,东京则有青浦县和黄浦江,两京颇多相似之处。而皇宫和庙堂更是如出一辙,都是“四方护中天”的格局,北宫、南堂、东西两院、中天坛。差别只是东京天坛更大一些,而且东京是未央宫,南京是无涯宫。

    喧嚣多年的国都之争此时已经平息,国人都已接受东京为国都的事实,这也是皇帝以“拖”字诀办到的。到圣道十九年,除了每年十二月到越年二月,皇燕京要移驾南京无涯宫过冬外,朝堂和东西两院都已转到东京。

    在天堂南面的政事堂里,一身便服的李克载正襟危坐,聆听着当面中年人的教诲,此人面目冷峻,浑身充盈着一股厚重的凝练气息,却又因一只眼睛被眼罩遮住,显出直透人心的犀利刃气。

    内阁次辅范晋,虽未再领枢密院,却还兼着总帅部军务总长一职,是皇帝沟通军政的关键桥梁。就是想着这位“独眼叔叔”身份超然,更偏武途,不涉政争,同时也是段老夫子的弟子,李克载才跑来找他解惑。

    “陛下既让你历政,有些事也该跟你说了。”

    范晋看着年方十六岁的李克载,心绪也有些恍惚,当年他由段老夫子介绍到凤田村,给村里新立的蒙学当夫子时,自己二十岁,皇帝不过十七岁,一样的青春年少啊,自己那时还是两只眼睛呢。

    收摄心神,范晋接着道:“如今我英华,已到了……”

    苏州太湖洞庭东山下,一人坐在轮椅上,扫视身前上百神色肃穆之人,沉声道:“国家危矣!”

    此人鬓发灰白,面若刀削眉如钉,额头皱纹都像是石凿一般,轮椅后面,一个腰背佝偻之人,拄着拐杖,默默注视着轮椅上的人,仿佛除了他,这世界就是一片虚无。

    “国家危矣!”

    胤禛调门拔高几度重复着,这是开篇点题,嘴里这么说,心里更道,这英华伪朝,快完蛋了!

    “大家该还记得圣道十七年之事吧,安徽巡抚郑燮与桐城望族之争……”

    这事在两年前闹得一国沸沸扬扬。主角是朝堂新贵郑燮,天王府时代的恩科状元,在府县磨堪十多年,终于在圣道十六年升任安徽巡抚。

    安徽在英华政图中是个老大难,国家的治政原则,朝廷的诸多政策,在安徽一直受到阻碍。族田分户等政策受望族抵制,县乡院事为地方宗族把持,加之北部诸县还在满清手里,徽商跨南北自立,岭南江南乃至湖广的工商都难进入,朝堂对郑燮主政安徽抱有极大期望。

    郑燮也很有本事,一方面长袖善舞,以风流文名拉拢安徽名士,一方面起若干水利、教育和城建大工程,以利诱之,这些工程非本地工商所能承担,借此引入岭南江南的财阀工阀。

    两南工商在安徽占住脚后,郑燮有些得意忘形,想尽快解决问题,直接瞄上了桐城。桐城自明时起就是文盛之地,理学昌明。如今还在北面满清身居高位的汉臣一脉,如张廷玉、方苞等,都是桐城人。

    英华在国中推降租和族田分户,桐城人上下联手,阳奉阴违,背后又有徽商托底,之前县府乃至巡抚都无能为力。郑燮则跟桐城人较上了劲,双方明来暗往,斗得煞是热闹。

    郑燮毕竟是封疆大吏,还有两南工商为助力,眼见是要尽全功了。但到了圣道十七年年中,事态渐渐严重起来。

    先是有人投告都察院,说郑燮贪赃枉法,银靡豪奢。这一招郑燮接任时早有所料,都察院也不愿被人当了枪使,糊弄着盖过了。但接着又有人投告郑燮在十三年江南教匪案里,犯有预谋反乱之罪。这投告不仅发到了都察院,还上了好几家报纸。

    都察院不得不出马,内阁也动了起来,但不知为何,上层步调也不太一致了,都察院竟正式立了案,要细查郑燮当年所为,不是中廷禁卫署出面,力保郑燮清白,郑燮即便没查出问题,也再不可能呆在安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3411 143412 143413 143414 143415 143416 143417 143418 143419 143420 143421 143422 143423 143424 143425 143426 143427 143428 143429 143430 143431 143432 143433 143434 143435 143436 143437 143438 143439 143440 143441 143442 143443 143444 143445 143446 143447 143448 143449 143450 143451 143452 143453 143454 143455 143456 143457 143458 143459 143460 143461 143462 143463 143464 143465 143466 143467 143468 143469 143470 143471 143472 143473 143474 143475 143476 143477 143478 143479 143480 143481 143482 143483 143484 143485 143486 143487 143488 143489 143490 143491 143492 143493 143494 143495 143496 143497 143498 143499 143500 143501 143502 143503 143504 143505 143506 143507 143508 143509 14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