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居然掺和进来了,原本政事堂诸公本该大为沮丧,乃至愤懑,可政事堂改制,宰相和内阁揽权,这个变化让政事堂阁臣们振奋不已,计较得失,也就认了。
政事堂之所以轻松放手的原因还在于,只有部堂官以上乃至阁臣才能被推选为宰相。
至于怎么推选宰相,中廷通政使李灿在中极殿大会上所宣布的推举方案跟之前的原案有了很大不同,政事堂和两院提了很多意见,来往讨论了十来天,才达成共识,今天在这里不过是走个形式。
当然,形式也很要命,新制以宰相任期制为依据,每五年召开一次宰相推选或评议会,会前还有个预会讨论是否更改推选方案。两院加起来有二百多人,政事堂有投票权的才二三十人。即便此案属于建制案,需要四分之三的人通过才能更改推选方案,可两院若是抱成一团,政事堂就只能干瞪着眼,坐看两院改变推选程序。
这一次会议还没这个危险,大家都在台面下讨论过了,方案也很简单,皇帝提名,只有一人的话,选人三分之二同意就通过。有两人就竞选,谁得过半数就通过,都不得半数,皇帝就要提名另一人。当皇帝三次提名都被废掉,那就由选人提名部堂官,改成皇帝同意还是否决,如果皇帝再否决……大家暂时还考虑不到这么多,真到了这个时候,怕是皇帝已跟两院翻了脸,直接解散两院了。此时大家自然还没想明白,皇帝让大理寺坐在台上有什么用意。
推选方案通过了,才转到报人最关心的事,也是国人最关心的事,首任宰相会是谁?
此时的关心更多系于眼下的乱局,这位宰相就肩负着解决这个乱局的重任。
皇帝提了名,没有黑马,就是薛雪,这也是朝野人心所归。
按照推选方案,候选者需要当众宣布施政方针,这也是遵循考成法的精神,同时也要回答选人的提问。
薛雪板着脸,在台上谈了他的原则和目标。原则是,两院可以弹劾他,可以监察国政,查漏补缺,可以行法权,但要以国为重,要求同存异,要明白一国之大,政事更重协调各方的难处。而目标么,自然是富民强国,等等等等……
尽管台下早有沟通,但还是有院事乃至部堂官就诸多事提出了问题,特别是河西惨案和汪瞎子案,薛雪的回答跟之前湖北按察使杭世骏的回答如出一辙:“以实办事”。
虽然心中还揣着疑惑,但鉴于皇帝让权,同时提升了院事名分,甚至可以决定宰相人选,因此没多少人敢于在第一次宰相推选上拂逆皇帝心意,薛雪的得票率高达88%,剩下的全是弃权的,而这也是英华历任宰相里得票率最高的,即便曰后带领国家赢得世界大战的宰相,也再没超过。
“薛相,希望你能顶得住五年……”
获选后,得皇帝委任,转任都御史的陈万策如此“恭贺”薛雪,后者却不当作是讥讽,而是苦笑着摇头。
“前路艰难啊,这个台子上的戏又这般陌生,这才是真的战战兢兢,还好能有陛下之威靠着……”
被热烈的鼓掌声包围,薛雪心中的苦水却如小溪一般,潺潺流个不停。
“这台上未来会上演狮虎相争,政事堂的党争会放到这个台子上来,是啊,党争再不是官僚之争,而是所有有心国事之人的争斗,有了这台子,未来才会斗而不破。”
报人们有的嗡嗡议论着,为能亲眼目睹国家大政的变化,以及一国宰相的诞生而兴奋,有的绞尽脑汁地构思着文章,想把今曰盛事写得花团锦簇,看者拍案叫绝,没人注意到角落里一帮列席观众。而这群人里,正有一个目光深沉,恍如智者的中年,跟一个面目俊秀,神色沉毅的少年解说着。
李克载继续问唐孙镐:“我已大概明白薛雪的态度,可他随后对这场乱局的处置,肯定会让很多人不满意,我怕他这首任宰相会成为任期最短的宰相。”
唐孙镐轻笑:“那就先让很多人站在他这一边啊,现在他就不能只在朝堂找支持者,必须在两院去找支持者了。”
李克载缓缓点头,终于明白了,原来狮虎两党,是要打通朝堂和两院的。
他笑道:“看来薛雪得先拉起一个狮党才行。”
唐孙镐笑道:“若是拉不起来,他就是一头替罪羔羊。”
(未完待续)
------------
第八百四十三章 狮虎党争:新时代的选择
紧靠着龙门码头的两条街都很有名,龙须街是期货市场,跟南京黄埔鱼头街一样,来来往往都是大掌柜,龙爪街则是美食一条街,从千金一席的豪华酒楼到三五文钱的街头小吃,样样俱全。富贵人家、一般平民乃至卖力气的穷汉都挤在这条街上,充分演绎着吃货帝国的风采。
龙爪街尾巴上一家不起眼的饭馆里,一桌五个蓝衣少年缩在角落里,附近两桌也被精壮汉子占着,跟外面的喧嚣隐隐隔开。
“殿……克载,你输了,薛相既没拉狮党,也没拉虎党。”
说话的是郑明乡,而对象自然是大皇子李克载。宁绥号这旬检修,他们趁闲,继续执行“吃在龙门”的计划。
李克载放下报纸,朝郑明乡丢过去一卷纸钞,恨恨地道:“真是低估了薛生白的狡诈,还以为他要先拿稳财权,所以转投工商呢。”
安平远摇头道:“我觉得他还是坚持虎党的立场,只不过为了稳住刚搭起来的台子,先把两院搅在一起。”
刘志很有感慨:“两院跟政事堂装在了一个框子里,这薛相的手腕一下就显出来了,真不愧是段国师的嫡传弟子,陛下的同门师弟。”
何映富则另有感受,摇头道:“宰相现在也能过问军务了,这不是好现象,文人总是看不起武人……”
年关将近,薛雪就任宰相已是第十天,当朝野翘首以盼,等着他料理之前种种乱象时,他却在四天前发表了《两院建制书》,要求两院改制,颇有皇帝之前那一剑的神韵,举国愕然。
薛雪认为,东西两院的设置有很多问题,不足以体民心,传民情,他提了三项建议。
一是扩大西院规模,两京以及每省推选五名西院院事,都护府和大都护府辖下省份每省三名,南洋各托管地若干,西院规模将扩充到一百三十人。同时取消工商联会跟西院选人的关联,降低选人门槛。
二是更改东院推选方式,过去是人口数目定院事名额,现在改为由选人数目定院事名额,并且东西两院选人合并。以前同时有两院选人资格的,只能推选一方,现在两方都可以。
第三点则是确立省国两院的院事均享有等同举人的功名权,未经两院革除院事身份,不得判罪。
薛雪新官上任,三把火没去烧舆论正沸沸扬扬的河西案和汪士慎案,却掉头焚了把他送上宰相大位的两院,明白人一眼就看出,磨刀不误砍柴工,薛雪这是在雕琢庙堂,完成皇帝打通两院和官府的最后一步。
一般人却看不到这么深,都觉得薛雪至少在名义上是被两院送上去的,就该对两院毕恭毕敬,怎还敢掉转枪头刺向两院?
两院的反应出乎意料,居然支持这桩提案,听说第二天就附了议,急急呈送御前,希望皇帝将修改后的制度命名为《皇英政宪》,纳入《皇英总宪》里。
仔细琢磨,两院同意改制是理所当然。第三条就是薛雪对两院的酬报,不仅承认在法理上,两院比官府高一级,也同意在实际的身份上,院府是平等的。
提案的一二条则是帮两院解决自身的难题,西院现在规模小,而且选人都被工商联会圈住,各省工商联会已形同会馆,名存实亡,西院院事构成也很僵化,缺乏新鲜血液和流动之力。
东院则因为是按人口定名额,再找选人推选,这就让岭南和江南核心省份很吃亏。广东福建和江浙的选人比其他省份多得多,可分摊的院事名额却跟湖广差不多。湖广可能是一千个选人推选一个院事,广东福建和江浙则是一万个选人推选一个院事,这明显不公平,还产生了复杂的选人冒籍现象。
这些问题靠两院自己没办法解决,但凡关于自身改制的提案,两院都会相互牵制。西院自不乐意看到东院理顺选人关系,东院也希望将西院限制在“一小撮工商分子”的范畴里。现在由两院认可的宰相来改制,大家都没话说了。
至于薛雪提改制案的用心,无非是摆脱两院仆从的地位,转为合作者和调和者。进而还能借改制破开两院的旧格局,方便他拉起一党。
总体而言,薛雪这把火,是跟两院作了笔买卖,大家双赢,而皇帝借宰相打通两院和院府的谋划也圆满实现。
李克载的同窗们感慨各异,但对薛雪的评价却是一致的,有大智,有创制之能,皇帝选中他不是没道理的。
皇帝加薛雪这么一摆弄,英华国政的格局就有些复杂了,不仅是李克载等人热议不止,饭馆里桌桌都在高谈阔论,原本华夏就人人关心国政,个个都有见解,更何况是在这风起云涌的鼎革之世。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4811
64812
64813
64814
64815
64816
64817
64818
64819
64820
64821
64822
64823
64824
64825
64826
64827
64828
64829
64830
64831
64832
64833
64834
64835
64836
64837
64838
64839
64840
64841
64842
64843
64844
64845
64846
64847
64848
64849
64850
64851
64852
64853
64854
64855
64856
64857
64858
64859
64860
64861
64862
64863
64864
64865
64866
64867
64868
64869
64870
64871
64872
64873
64874
64875
64876
64877
64878
64879
64880
64881
64882
64883
64884
64885
64886
64887
64888
64889
64890
64891
64892
64893
64894
64895
64896
64897
64898
64899
64900
64901
64902
64903
64904
64905
64906
64907
64908
64909
6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