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人……够狠!”

    捏着书信在行宫书斋里转了好几圈,最终李肆恨恨地将信摔在书案上。

    把弘历和允禵塞过来,这倒没什么,反正用不用,怎么用,人在手里都能计较。

    跟着这两人送过来的东西,却是香甜得令人难以拒绝。

    请他继续赐新君年号,自居下国,以叔祖尊称他圣道皇帝,这等脸面之事不过是虚的,但对国人来说却是极涨心气之事。

    关于西安行刺案,捉拿“首恶”岳钟琪,缚送大英治罪,同时赔银五百万两。

    割陕西商州同洲,削减原岳钟琪的西安大军,以及淮北的军队,国境百里内都不驻军。

    这是摆出不敢还手的姿态,还躺在地上,自解腰带,以示恭顺。

    接下来的实惠,李肆相信,西院肯定满意,甚至连东院,怕都会有“是不是太过了”的怜悯之感。

    除了塘沽、徐州之外,再增太原、济南、登州、合肥等十城为商埠……

    大英在大清投资工商不受限制,还享税收待遇,受特别关照……

    海关由英清共管,关税五五分成……

    行《通事法》,英华商民在大清治下犯案,归由英华自己审裁……

    每年“岁币”一百万两……

    李肆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满清真兑现这些条件,西院怕要举院沸腾,东院也会欢呼雀跃。

    所以他才恼怒,这茹喜真是戳中了他的软肋。

    没错,他并不准备此时北伐,太多准备还没作好,此时不仅还在西北跟罗刹人打,在天竺跟不列颠人打,还得防着南洋荷兰人暴起发难,外部环境未稳,不是北伐之时。

    即便勉强北伐,也会给未来丢下一大堆烂摊子。北方足足有五六千万人,根底与英华截然不同。英华当年吞江南,不仅在政治上已有江南人的力量,经济上也预先侵蚀了多年。而北方么……没在人心和经济上进行系统的吸融,贸然吞下去,绝对会种下南北对立的祸根。

    所以他也希望茹喜能稳住满清,给出足够的赔偿,帮着他安抚英华人心。

    可没想到,茹喜这贱人丢出来的东西远远多于他期望的,这些条件一旦兑现,南北隔阂曰益加深,北方将成南方的殖民地,非但英华在吸北人之血,满清上层也会借晋商的渠道,融入这殖民格局中,越扎越深。

    照这种格局走下去,再过五年,英华一国里,除了军人和墨儒之士,还有谁愿意去复故土?到时就是英华的工商巨阀带着满清这头恶犬,一起压榨北方,再要铲除满清,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号,怕是无比艰难。

    “干脆……”

    李肆燥火上涌,就准备招来罗堂远,干脆动用军情司把这婊子作了!

    可作了茹喜,就不得不北伐……

    来回权衡,李肆就觉为难,这一为难,两天就过去了,连去居延的行程都停了下来。

    (未完待续)
------------

第八百五十五章 清宫碎梦:无稳不成国与栋梁论

    到了第三天,李肆终于作出了决定,茹喜还必须留着,但不能让她稳握满清权柄,待时机成熟时,自己要她垮台,就能应声而塌。为此就必须将弘历、恂亲王,乃至岳钟琪那股残军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一套方案就铺得有些大了。

    正要将决议传达给相关人等,让通事馆、政事堂和翰林院携手拟定方案细则,忽然听到行宫外一阵喧嚣。

    “陛下!鞑清认输了!”

    随侍急急奔进来,手里还捏着一份《中流》,李肆眼角直跳,心中生起不妙之感。

    粗粗一览,李肆嘿声冷笑,将自己呕心沥血两天拟出来的方案刷刷撕碎。

    茹喜……慈淳太后……好心计!

    《中流》报道了月前燕京城里的宫廷剧变,乾隆被废,恂亲王被拘,太后登位,新帝即将继承大宝。这些事件倒是没什么出奇,只是证实了民间传言而已。

    令人震惊的是,《中流》宣称通过新任乾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管道,获知了若干秘闻。乾隆皇帝为何被废?因为他提出了《英清和平协定修缮案》,要增三十二项条款,赔款割地,开放通商,以求大英止戈息兵。

    恂亲王坚决反对,甚至不惜兵谏,淳太妃不得不出面干预,但纷争已难调和,淳太妃只好登位太后,亲掌权柄。乾隆皇帝告病退位,恂亲王为消大英之怒,揽下西安行刺案之责,自缚去大英病养。

    淳太妃,不,现在已是慈淳太后,为保大清江山,对乾隆皇帝所提的条款虽有不满,却不敢全部收回,现在就等大英圣道皇帝表态,圣道只需点个头,南北就能免去血火之灾,至少十万生灵由此得救,百万人不必颠沛流离。

    这番颠倒黑白,逻辑不通的说辞,明显是茹喜通过《中流》洗白自己,同时将满清的和议姿态公告天下,逼迫李肆首肯。

    李肆不仅恼这茹喜的“逼和绝杀”,也在恼《中流》居然甘为茹喜充当喉舌,本要迁怒那白小山,再想到《中流》背后就是潮汕财团,而潮汕财团跟晋商关系紧密,二者就是通过茹喜勾搭到一起的,这几乎就是英华资本殖民北方的缩影,怒意消去,就剩下一肚子无奈。

    随侍自不清楚这么一篇大文章,见皇帝龙颜不悦,很是疑惑。满清认输,五体投地,不是很好么?皇帝自己不也说了,现在不是北伐的时候。

    见随侍不解,李肆也忽然一个激灵,茹喜这一招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她稳住了朝堂,却未必能稳住满清一国的人心,那么下一步她会做什么?严格说起来,不还是他手里的刀么?

    想通了关节,李肆展颜道:“朕只是担心那妖婆能不能稳住满清。”

    如李肆所料,此时燕京城里乱相频显。早前太后登位,三里屯之乱,就已撼动人心,这一期《中流》刊出,更是举国哗然。

    “绝不接受三十二条!签了此约,大清旦夕即亡!便是苟延残喘,道统也将沦丧!”

    “赔款割地已扫尽我大清颜面,还要全面通商,放猛狮入国,礼教仁义何存!?”

    “我等食君禄,沐皇恩,适逢国难当头,正是我辈尽忠之曰!诸位,我们该行动起来!”

    “上书!公车上书!”

    “去宫门叩阍!求皇上亲政,求恂亲王挂帅,与南蛮决一生死!”

    “大清只要人人齐心,南蛮纵有百万妖魔,也要在这浩然正气下烟消云散!”

    京城一家私塾里,一群十多岁的少年书生们满面涨红地鼓噪着,塾师们还想安抚,可再看看书案上的报纸,列出的英清和平协定三十二项增订条款,条条都如刀剑一般剐着他们的心口,也不由热血沸腾。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8664 108665 108666 108667 108668 108669 108670 108671 108672 108673 108674 108675 108676 108677 108678 108679 108680 108681 108682 108683 108684 108685 108686 108687 108688 108689 108690 108691 108692 108693 108694 108695 108696 108697 108698 108699 108700 108701 108702 108703 108704 108705 108706 108707 108708 108709 108710 108711 108712 108713 108714 108715 108716 108717 108718 108719 108720 108721 108722 108723 108724 108725 108726 108727 108728 108729 108730 108731 108732 108733 108734 108735 108736 108737 108738 108739 108740 108741 108742 108743 108744 108745 108746 108747 108748 108749 108750 108751 108752 108753 108754 108755 108756 108757 108758 108759 108760 108761 108762 10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