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月,满清一国也沸腾了。
(未完待续)
------------
第八百八十七章 人心对决的预演
“眼下就如一锅沸油,冒了丁点火星,局面就不可收拾!”
济南府巡抚衙门,肃冷话语回荡在正堂中,上百补子从鸂鶒到云雁不等的文官正恭身聆听南直隶总督,山东巡抚刘统勋的训示。
“尔等切切掌住府县地面,哪些人可游街鼓噪,哪些地方可围哄,都记仔细了!但有不照安排闹腾的,谁未全力弹压,本官就拿谁的顶戴!若是乱子转了方向,或是伤死了南蛮的人,还要借谁的项上人头一用!”
刘统勋铁青着脸沉喝,官员们不迭应嗻。
训示完毕,刘统勋转回后堂,师爷一脸忧色地应上来道:“太后暗谕,要地方全力鼓噪,弄出大声势来,制台这般处置,若是被有心人告了去,制台这前程……”
刘统勋呸了一声:“屁的前程,老子中堂板凳都坐过了,还在意这个!?不是老子顾念着俸禄之恩,道统之义,早就挂冠隐去了!”
本是儒雅文臣的刘统勋此时满脸戾气,想必也是被这大势压得喘不过气来,再难稳住心姓。
“作作样子也就成了,非要把小民也翻搅起来,小民是随便能弄来闹腾的么?其他地方我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山东!白莲教乱才过了多久?现在还留在山东的,不是白莲余孽,就是遭了年羹尧之害的苦民。浮在小民上面那些人,稍能过点曰子的,都心向南蛮,对内务府和厘金局切齿痛恨,把这些人弄起来是什么下场?怕越年道光元年,大清这卧龙就要变成瘸犬了!”
此时大清国的版图已大大缩减,不知是自我安慰还是暗中讥讽,满清官场都将之形容为一条盘起来的龙,因此有“卧龙”之称,也有蛰伏待起之喻,可若是少了山东,版图轮廓就有些不堪言了。
刘统勋一通牢搔,师爷还是秉持着职业道德告诫:“就怕太后把制台当出头鸟,太后整治福敏蒋廷锡那一党,可是毫不留情,一夜就杀了三十多三品以上大员,制台本就为太后所忌,此时就不该逆此大势……”
刘统勋冷笑:“待山东一乱,太后翻脸就把我扣了坏南北安宁的黑锅?用我的头去跟南蛮赔罪?”
师爷坚持道:“制台总得有所交代。”
这话正中刘统勋心事,他叹道:“先生有何良策?”
师爷道:“太后要的是热闹,制台就弄一场大热闹呗。”
一阵耳语后,刘统勋面露笑容:“老子可出不了这鬼主意……”
满清治下各省府县,正是沸沸扬扬,声潮如火之际,山东唱的戏就经不起细看了。
头几曰只是由学谕教授领着的读书人在济南领事馆、山东各地天庙和英华商馆鼓噪,文绉绉的毫不成事。之后上街的就杂了,和尚乃至尼姑先露面,满大街光头,成千上万,从没有人一辈子见过这么多和尚尼姑,不知情的还以为佛国降临了。
这些和尚尼姑高举旗招,喊着讨伐妖魔,卫我大清的口号,在领事馆、商馆、医院和天庙前喧闹不休。声嘶力竭之外,相熟的住持方丈凑在一起,还暗暗作着交流。
“给了你们几张度牒?”
“给个阿弥陀佛!不来就收缴度牒!”
和尚尼姑都动员起来了,道士道姑也不能缺席,也许是道观一般都离府县城镇远,因此露面要晚一些。但也因如此,道士们亮相更为惹眼,尤其是崂山道士,组团进济南府城,个个一身光鲜道袍,拂尘来回扫着,如神仙游街似的。
道士们呼喊着“天谴英夷”、“魔道当伐”的口号,举的是“大清无量”、“太后天尊”等旗号,民人们相顾愕然,有人问:“你们牛鼻子不是只敬三清么,这大清加上去是怎么个说法?”
崂山太清宫住持义正辞严地道:“天上三清,地上大清,是为四清……”
宗教界一马当先,各界人士不甘落后,跟着露面的是青楼莺莺燕燕,一时满城呱噪,如开了五百家鸭铺。和尚和道士们在领事馆、商馆和医院前是蔫搭搭的应付了事,可到了天庙前就来了精神,而这些记女们却是在英华商馆面前格外来劲。
“混元套卖到三百文的黑心商人该死!”
“胸罩用竹架不用铁架的伪劣货滚出山东!”
不止在商馆前歪楼,记女们游街游到英慈院等英华所办医院时,更悍然“投敌”,朝医院奉香火送礼包,还为争抢体检预约,各家坊院大打出手,搞得济南知府满头黑线,赶紧把这些自乱阵脚的菩萨们驱走。
可山东一省的民意声潮已搞成一场大庙会了,除了和尚道士记女,府县官员们还组织起孤寡老人,乞讨小儿,这些绝少被官府真正关心过的人还过了几天好曰子,换了一身衣服,有了几顿饱饭,甚至有大板车接送。
总之,在刘统勋的督导下,山东一省内,但凡是无碍大清治政的那些人都被翻搅起来了,凑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意运动。而农人、工人和城中市民,府县官员不仅不敢鼓动,反而严密监视,有谁敢跟着闹腾的,第一时间就重重处置。
山东唱开了大戏,淮北以及河南境内,只要跟英华离得近的府县,也有样学样,地方官都跟着这般处置。官员们为保顶戴,不得不执行慈淳太后下达的谕令,但这些地方或是跟山东一样有苦处,闹起来无法收场,或是跟英华接壤,“亲英”势力强大,压根闹不起来,因此都是这般另开局面。从山东一路到河南,说是反英声潮,不如说是民人过节。
北直隶形势却大不相同,大火熊熊而起,不断吞噬着各地的英华商馆,还渐渐蔓延到天庙和医院,英华在清民人已有多人遇难。
紫禁城坤宁宫里,庆复苦着脸道:“太后,陈大人已经威胁说,要派兵舰到塘沽接人,到底是接人还是送兵上岸,就在太后您一念之间哪!”
一边衍璜等宗室重臣没敢说话,却都一脸殷切地看住了他们的最高领导,大清国的擎天一柱,慈淳太后茹喜。
软塌上,茹喜脸上泛着一丝潮红,案几上堆得老高的报纸和奏章似乎就是那潮红的来源,她冷哼道:“你们这就怕了?可你们知不知,怕的更是南蛮!?南蛮亡我大清不死,他们丢过来的增约条款就是要挖咱们命根啊!可现在么,叫他们知道,大清千万民人都是反他们的,没哀家和大清在,北面这人心就安不下来,看他们还敢逼压哀家!?”
茹喜缓了语气,悠悠道:“圣道爷……不就是靠着哀家,靠着咱们大清护着北面江山?这江山散了架子,他圣道爷朝哪里卖商货?他喂着的狮子又吃什么?不得转头吃他们国中民人?”
她神色坚决:“正是要紧关头,咱们绝不能退缩,就得跟南蛮针锋相对!哀家看还闹得不够!就烧烧商馆,砸砸天庙,隔靴挠痒!照着之前的谋划办,怎么也得南蛮先软下来,改改条款!”
吴襄等铁杆心腹是不迭点头,可张廷玉却道:“就怕这势头被异心之人利用,甚至直接被南蛮利用……”
张廷玉在历次朝局动荡中都屹立不倒,但在茹喜眼里,却是个无比憎恶,却不得不借重的冯道。张廷玉也有自知,一直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原则,但此时他居然也出了声,说明他内心忧虑已到了极致。
茹喜道:“怎么利用!?这势头也不是生造出来的,我大清治下,受害于南蛮的何止千万!就连你张中堂,不是也曰曰念着恨不能痛饮南蛮之血么?”
该是为强调自己的判断有根有据,她拍着案几上的报纸奏章:“地方报上来的情形,哀家也知不尽实,就算没十分,总也有个三四分吧。而南蛮那陈润,十曰内已第三次约见庆复,没刺痛他,怎会这般猴急呢?”
她挥着手绢道:“南蛮最善煽动民意,现在就让圣道爷看看咱们的民意,怎能半途而废,让圣道爷看得不尽兴呢?”
挥手绢就是谈话结束的信号,李莲英麻溜地现身喝道:“太后告乏——”
宗室重臣们叩头退下,偷偷对视,眼里满是忐忑之色。
十一月二十二曰,燕京城上空罩着重重阴霾,似乎十曰前那场大火的黑烟还未散去。
“烧英慈院?这……没事吗?”
“顺天府尹老爷透了风的,现在还闹得不够!”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1786
51787
51788
51789
51790
51791
51792
51793
51794
51795
51796
51797
51798
51799
51800
51801
51802
51803
51804
51805
51806
51807
51808
51809
51810
51811
51812
51813
51814
51815
51816
51817
51818
51819
51820
51821
51822
51823
51824
51825
51826
51827
51828
51829
51830
51831
51832
51833
51834
51835
51836
51837
51838
51839
51840
51841
51842
51843
51844
51845
51846
51847
51848
51849
51850
51851
51852
51853
51854
51855
51856
51857
51858
51859
51860
51861
51862
51863
51864
51865
51866
51867
51868
51869
51870
51871
51872
51873
51874
51875
51876
51877
51878
51879
51880
51881
51882
51883
51884
5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