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红衣难掩心中喜悦,让学子们直呼不可能,平曰把他们艹练得欲仙欲死的阎王脸,脸上怎会绽放出如此灿烂的笑脸?

    “夫子大战清兵的传说,竟然是真的?”

    “夫子能不能带我们一起去!?”

    “夫子真是羽林军的?以前我们真是错怪夫子了!”

    “夫子还会回来当我们的夫子吗?”

    红衣哈哈笑道:“当然会回来的,还会把鞑清皇帝的龙椅扛回来,让大家每人都坐着玩玩!”

    他仰头看天,意极舒畅:“北伐!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作为国民动员的一部分,老兵横跨军民两个领域,年纪尚轻,体格尚好的以征召方式入军,作为正规军的一部分。年纪大一些,难以承担高强度军事行动的,则由枢密院以镖局体系纳入,作为辅助作战部队。

    英华立国二十多年,岭南、湖广和江南就有十多万老兵开枝散叶,到二月底,就有上万老兵应征,自各地陆续向集结点汇聚,还有数万人加入到镖局中,成为镖局正急速扩充的辅助部队的基层军官。

    不管是应征还是应募,老兵们心中都揣着一个念头,这是属于他们的圣战。当初披上红衣时,经过圣武会和天刑社的洗礼,经过战争的磨砺,他们就憧憬着这一天,直到脱下红衣各安其业,也没等到这一天,正以为这个心愿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不仅不把征召视为苦累,老兵们还都当作荣誉。枢密院对征召老兵的补贴远低于镖局征募老兵,这种设置还被某些人讥笑为不明事理之举,可老兵们却纷纷抢着要以征召方式入军,而不愿入镖局。

    为什么?因为前者是正儿八经再穿回红衣,是正规军里成战斗营的建制,而后者却还是民人身份,赚得多一点有什么用?不参加北伐不是更能赚钱?老兵的曰子都过得不错,不必非要为银钱再上战场。

    商人、学子、士人、老兵都动员起来了,一般平民的动员正通过官府和工商一级级深入下去。要说被动员得最厉害,为此而最兴奋的人,整个英华,就要数某个几乎被遗忘的人了。

    陕西潼关,一个肩扛三颗金龙章,六十来岁,面目宽厚,更似一位富家翁而不是将军的老者叉腰眺望东北方,欢畅地道:“有我出马,北方故土,手到擒来!”

    身旁的侍从笑着拍马屁道:“将军名为定北,此乃大吉之兆!”

    北伐副帅谢定北呵呵笑着,笑声入云,向东北广阔大地卷去。

    (未完待续)
------------

第九百二十八章 真正的倾国之力

    谢定北这货是怎么蹦出来的!?

    北伐大军人事任命一下,英华军界顿时沸腾了,各家报纸也纷纷委婉地表达了质疑,几家偏向军事的报纸更直接用“蜀中无大将乎”之类的言辞责难。

    国中陆军高级将领有为者无数,真可以用将星如云形容,而且大多正当壮年,年富力强。先不说贾昊、吴崖和张汉皖三上将,其下王堂合、韩再兴、何孟风、贝铭基、岳超龙、方堂恒、彭世涵等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独掌一面。就连陈廷芝、蔡飞、郑威、孟松江、顾世宁、徐师道和庄在意这些新晋中将,拔着用用,也能胜任一路主将。

    再退而求其次,桂真这种旗人出身的将领,以及岳钟琪这样的新降清将也不算劣选,不仅有才,北伐之心比谁都炽热。

    这谢定北么……说起这位谢大将军,摇头的有,鄙夷的有,心里没底的有,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好话,这位可是马到功成谢参将啊!

    令此人声名鹊起的就是十多年前的长江大决战,他领着胜捷和安国两军,自岳州直取武昌,一路故事不断。不仅有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有敌城望风而降,有敌军望风披靡,还有神机妙算,歼敌于半途,甚至武昌都是他用嘴皮子和白花花的银子砸下来的。就因为他,贾昊的长江攻略也不得不提前,十多万大军如鸟兽一般蜂拥急进……可清楚当时通盘形势的人却很明白,这谢参将根本就是狗扑到屎上,猪撞到食上,一身的运气。

    那时满清的湖北绿营已经烂透了,孟松海直接用银子买了大半个湖北水师。武昌大营又被岳钟琪抽走了精锐,就剩个空壳子,剩下的骄兵悍将拿旧世“有什么将就有什么兵”的老思维看谢定北,冒险一搏,结果被正急进的顾世宁等部队围歼,再之后又是天庙经营许久的州县主动献城,一路平推到武昌城下,受孟松海的启发,直接用银子买下了武昌。

    启用这位大人物率军北伐,能靠得住?

    有激进之人更把矛头指向皇帝,“陛下为何对这谢参将青睐有加?是不是有那个什么情?”

    时间回到二月二十一,东京未央宫演武殿外厅,南北战略形势演示桌前,李肆打量着插入满清大地的六个箭头,总结道:“六路北伐方案既已论过多次,就以此为策吧。”

    接着他再道:“那么,各路主将以及统帅人选呢?”

    众人一下呆住了,就连李肆也意识到了什么,脸色骤然一变。

    六路北伐的方案在总帅部已经论证推演得相当成熟了,三路为海,三路为陆。

    自辽东旅顺口、耀州城等处登陆,首尾相切,直逼盛京,这是关门打狗的一路。

    自塘沽直击燕京城,这是掏心的一路,这一路预计会爆发大战,除了伏波军外,还将调遣精锐红衣师。

    自山东登州莱州以及胶州湾三处登陆,吞下山东,这是压腿的一路。以伏波军开路,用上动员红衣足矣。

    以上是海上三路,陆上三路分别如下:

    自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这是北伐主力。

    自陕西东进,由河南转入山西,侧翼进击燕京,这是塘沽方向受挫时的后手,同时清除满清在河南山西的统治力量。

    自漠北向南进入关内,摧毁满清的满蒙联盟,控制科尔沁等部蒙古。

    方案虽定,配套资源却还没跟上,但李肆决意动员一国,这个问题也勉强能解决,反正北伐首要目的是复土,这是军政两面的事,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课题。

    兵力方面,辽东方向就交给韩国志愿军,山东由伏波军承担,塘沽则以一部伏波军,配合精锐红衣。大运河一路则是北伐主力,陕西侧翼,也有休整的西域红衣可调动。漠北方向,以少量红衣加征调的漠北蒙古诸部。大略算来,如果满清有中等强度的抵抗,要确保在短时间内粉碎抵抗,六路需动用一线兵力总和大约为十六到十八万。

    辽东和漠北两路不存在兵力问题,伏波军两师加目前能迅速动员到位的四个红衣师,塘沽和山东方向的兵力需求也能保证。如果延后陕西方向的出击时间,也能动员出四到五个师,最大的缺口就在主攻方向。

    考虑到义勇军和动员老兵,兵力缺口问题还不算太严重,而兵力之上,统兵将帅人选就让李肆和总帅部及枢密院的要员高参们头痛了。

    辽东交给了韩国志愿军,自然由志愿军主帅韩再兴统领。山东交给了伏波军,就由白正理统领,而塘沽方向,冯一定熟门熟路,自然不能少了他。

    整个海上三路,萧胜会亲自坐镇,统合北洋舰队乃驰援的其他海军力量,确保和协调海路运输保障。

    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塘沽一路是以精锐红衣为主,需要一位主将,漠北方向也需要一位熟悉蒙古事务的主将,大运河和陕西方向更是复土主力,山东一部、河南、山西、南北直隶,就由这两路负责收复,北伐的正副两帅要分掌这两路。

    按照总帅部的最佳计划,主帅是贾昊,副帅是张汉皖,漠北主将是王堂合,塘沽主将么,那么多中将里,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行。

    现在北伐提前,贾昊在主持西洋事务,正从天竺身上割肉,张汉皖远在唐努乌梁海清理罗刹残余势力,王堂合也远赴中亚,在卡尔梅克诸部。大多数中将级战将都还跟着吴崖继续西进,像是方堂恒就已进兵浩罕。急切之间,这几个坑竟找不到合适的萝卜。

    “急令陈廷芝赴漠北统领蒙古诸部。”

    问题一个个解决,李肆先点了陈庭芝的将,作为王堂合的副手,陈庭芝多年转战青海漠北,还是王堂合之后龙骑军的第二任都统制,在漠北蒙古中威望颇高,统领北面一路正合适,更关键的是,陈廷芝人在兰州,是西域诸将中离得最近的一个。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2640 32641 32642 32643 32644 32645 32646 32647 32648 32649 32650 32651 32652 32653 32654 32655 32656 32657 32658 32659 32660 32661 32662 32663 32664 32665 32666 32667 32668 32669 32670 32671 32672 32673 32674 32675 32676 32677 32678 32679 32680 32681 32682 32683 32684 32685 32686 32687 32688 32689 32690 32691 32692 32693 32694 32695 32696 32697 32698 32699 32700 32701 32702 32703 32704 32705 32706 32707 32708 32709 32710 32711 32712 32713 32714 32715 32716 32717 32718 32719 32720 32721 32722 32723 32724 32725 32726 32727 32728 32729 32730 32731 32732 32733 32734 32735 32736 32737 32738 3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