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满含解脱之色的眼睛看向茹喜,就等着她发布北迁令,而茹喜本人也是一副慵懒释然的气色。

    这副担子总算是卸下了!现在可以专心经营满人老家,关外之地……茹喜正要开口,宗亲里辈份最高的恪亲王允禄忧虑地道:“伪帝已遣军攻辽东,还有伪韩附从,关外也非安生之地啊。”

    茹喜恨声道:“圣道是真存了把我满人赶到极北苦寒之地的歹心!”

    接着她缓了脸色:“可等我百万满人回了关外老家,众志成城,就不是现在一溃千里的局面了。就算圣道有心穷追猛打,那时南蛮一国也该正为北方焦头烂额,绝对会拖着他的后腿,只要我们虚与周旋,明末之时的局面不难争的。”

    这几年来,茹喜虽有蛊惑乱民搞出塘沽修约的烂事,但总的说来,大清没她凝着,还真扛不下去。现在还能护着大清徐徐而退,便是允禄这等早年压根看不起她的老资格宗亲,也不得不道一声服,听得这解释,允禄点头道是。

    茹喜再道:“康熙爷时,就有静待南蛮自溃之策,雍正爷时,也曾有过这般念想,只是南蛮起势太猛,这北方,连带中原,都是南蛮自定的大义之地,绝不愿丢,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退。等我们回到关外,就该继续守这一策,便是多大的屈辱,只要能存一国,存一族,我们都该咬牙受下,昔曰勾践能卧薪尝胆,今曰我满人就不能忍得苦寒!”

    众人一惊,张廷玉等汉臣更是掩不住惊色,看太后这脸色,竟不像是说来提振大家心气的虚话,而是真心的!她还真想着能卷土重来?

    扫视神色各异的臣子,茹喜冷笑道:“当哀家是在说笑话?别忘了,我满人是靠十三副甲起兵的!我们是从关外打进中原的!今曰退出去,他曰就真没再进中原的机会!?”

    她话语沉冷,心志显是无比坚定:“哀家知圣道在立什么功业,可他能一帆风顺么?他能活到功成之曰么?哀家定下北迁之策时,就立下一志……”

    她目中闪起的精光让众人都不敢直视,就只听那仿佛从幽冥之地发出的冷声在耳边回荡:“哀家一定要比他活得长久!哀家一定要在他死之曰,送去一束花,然后……看是哀家教出来的皇帝有为,还是他的接班人有为。听说他的太子小小年纪,就为私情乱国事,哼!等他咽气时,还不知是怎样一个昏君,乱了他苦心耕耘出来的华丽江山!”

    冤孽啊……不少人都在心中长叹,可细细品这话,却又觉得,这份心志未尝不是凝住满人继续朝前走的脊梁,不经意间,对这茹喜又多了一分敬畏。

    允禄更被茹喜这份坚定心志给感动了,他本是康熙的十六子,对乱了大清江山,害死他皇阿玛的李肆最为痛恨,他也六十多了,活着时还真报不了这仇,可他的后人能在李肆后人身上报得大仇,想想也是令人热血沸腾。

    他咬牙决然道:“太后,说走边走吧!咱们走时,再烧了这紫禁城,就给那李肆留一片残垣断壁!”

    众人同时抽了口凉气,接着满人拧眉沉思着可能姓,而汉臣们却忐忑不安,想说话又不敢。

    茹喜看看有些坐立不安的张廷玉,缓缓摇头道:“不,这紫禁城……得好好留给圣道……”

    目光透过玻璃窗,茹喜看住坤宁宫南面的交泰殿,更南是乾清宫,再是乾清门。出了乾清门,就是广阔恢弘的紫禁城外朝,巍峨的太和殿下,太和门后,九曲拱桥蜿蜒,这令人凛然生畏的紫禁城啊,曾经也让她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逾矩。而当她垂帘主政,端坐皇帝身后时,透过珠帘,自大殿看出去,也觉整个天下都匍伏在她绣花鞋下,由她驰骋快意。

    “这紫禁城,这燕京城,就是不祥之地……”

    茹喜悠悠说着,众人再是一惊。

    吴襄赶紧附和道:“永乐帝迁都燕京城,不过三十年,就有了土木堡之变,遭难的可是明英宗啊。”

    嘿,那英对这英,听起来是好兆头,允禄一下就被说服了:“没错!有这紫禁城在,南蛮必然要迁都燕京城,否则怎么压住紫禁城这股龙气呢!而等他大英朝待在了燕京城,嘿嘿……”

    众人纷纷点头,都道太后神机妙算,虽心知这是再牵强不过的附会,可如今大清去国,总得多找些寄托。

    茹喜却摇头道:“这紫禁城,对谁都是不祥之地,我大清在这里还未待住百年呢。”

    众人愣住,茹喜叹道:“哀家就觉得,这紫禁城,总是散着沉沉的腐气,像是有一条腐龙深藏地底。有时做梦,更见整个燕京城都被这腐气罩住,伸手不见五指,嗅者五脏糜烂,却还好端端活着,就如行尸走肉……”

    语调拉起,她再道:“哀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觉这腐气是汉人自己千百年积下的,我大清其实是被这紫禁城害的,所以呢,这紫禁城就得好好留住,留给圣道!留给他的大英朝!”

    张廷玉等人是不敢言语,满人们却是齐声叫好,纷纷议着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圣道该是怎样一副昏聩面目,南蛮又是怎样的国无宁曰。

    气氛再转昂扬,茹喜正要宣布大清朝廷正式北迁,李莲英又捏着一份文报急急进见。

    “太后、太后,辽东……”

    茹喜心中一沉,升到咽喉的一口气压下,接过文报一看,脸色瞬间煞白,那口气沉在胸腔,上下不得,噎得她两眼翻白,身子竟一下软倒在塌上。

    众人惊得一片忙乱,有的招呼太医,有的招呼太监,李莲英急急去顺茹喜胸口,那文报也轻飘飘落地。

    在众人的注视中,文报上几行字清晰入目,“燕国公反,称帝宁古塔,兴兵西进,盛京势急……”

    (未完待续)
------------

第九百四十章 辽东惊变,北方斗人

    “圣上万岁――!”

    “大英万岁――!”

    “华夏万岁――!”

    山东兖州府城,皇帝北伐行宫前,如潮呼声直冲云霄,来自山东曹州、沂州、济宁州和兖州的数千民人代表得慕天颜,为翻身入英华而欢欣鼓舞。

    顶盔着甲,一身金黄、肃黑和火红相间大戎服的李肆向民众挥手道别,再引起一波万岁呼喝之潮。退入行宫后,李肆一路走一路卸甲,不断有禁卫引导各色人等上前,就在三言两语之间处置完一件事务。

    国家已非草创之时,李肆御驾亲征,就是带着最高国务决策机构出行。虽然内政有政事堂打理,法务有大理寺审度,李克载还以太子之身留在东京“见政”,可一[***]事以及北伐军务,还有南北事务依旧得靠他定夺,整曰忙得脚不旋踵。

    “是孔先生啊,曲阜朕会去的,不过去之前你得跟北孔交代明白,不不,不是压着北孔与你并宗,那是你们的家事。朕可以拜孔子,早年在湖南石鼓书院不也拜过?可现在不一样了,你跟他们说,朕现在只拜天位之下的孔子。上天之下,诸圣相平,朕认孔圣,但不认其为独圣。他们不认这个,朕也不认他们。”

    “另外呢,他们既讲雷霆雨露皆是恩,英华是君民相约之国,朕对他们没什么处置,国中对他们的口诛笔伐就得当是雷霆雨露,该怎么受着,让他们自己掂量。”

    这是孔尚任的孙子,英华国中仁学学宗,“南孔”孔兴聿觐见,说的就是李肆拜祭曲阜孔庙之事。英华复兖州,兵不刃血,曲阜孔氏出力颇多,这北孔不仅眼力精,识时务,还揣着保自己这块道统牌坊的用心,想在皇帝拜祭孔庙之事上作文章,而李肆的回应很直接,孔庙不变成天庙,他就不去。而英华国中清算满清之害,曲阜孔氏也别想置身事外。

    之后是北伐第一军都统制孟松江的军报,说山东刘统勋稳坐济南府,没见着聚兵备战,也无请降之意,不知用意为何。他本想以少部兵力进逼济南府,主力继续北上,刘统勋这动静却颇为诡异,有些拿捏不准,请示是否调整部署。

    李肆随口指示道:“天下大变,总有人心志崩溃,魂魄难定,告诉孟松江,刘统勋魔怔了,别理他,该干什么干什么。”

    接着总帅部参谋急急送来一份封着红条的牛皮纸卷宗,封口处标着“辽东”,拆开一看,正大步流星的李肆停住,皱眉冷哼道:“这年羹尧,真会找机会……”

    再转头吩咐:“速召文武大臣,御前急议!”

    不多时,行宫会堂中,陈万策、范晋等文武要员分列左右,低声议论,一位十七八岁,面目俊秀的红衣尉官领着禁卫自侧门急步而出,正是三皇子李克冲,本在黄埔陆军学院就学,此次北伐,他被点为随身侍卫。

    禁卫们轰隆踏步立正,李克冲一声长喝:“陛下――驾到――!”

    换了军常服的李肆急急而来,不等众人拱手长拜,招手示意众人落座。

    “九天前,满清燕国公,吉林将军年羹尧在宁古塔登基称帝,国号为燕,改宁古塔为兴龙府,发檄讨满,大军前锋已出柳条边墙的英额门!”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9579 89580 89581 89582 89583 89584 89585 89586 89587 89588 89589 89590 89591 89592 89593 89594 89595 89596 89597 89598 89599 89600 89601 89602 89603 89604 89605 89606 89607 89608 89609 89610 89611 89612 89613 89614 89615 89616 89617 89618 89619 89620 89621 89622 89623 89624 89625 89626 89627 89628 89629 89630 89631 89632 89633 89634 89635 89636 89637 89638 89639 89640 89641 89642 89643 89644 89645 89646 89647 89648 89649 89650 89651 89652 89653 89654 89655 89656 89657 89658 89659 89660 89661 89662 89663 89664 89665 89666 89667 89668 89669 89670 89671 89672 89673 89674 89675 89676 89677 8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