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心思昭然若揭,他是无胆跟英华掰手腕,但他这称帝本就是李肆早许他的,趁着英华北伐,主力在中原的机会,来一招火中取栗。辽东方向只有韩再兴一军,还得从海路绕入辽东,而他合兵十多万,自东、南两面急进,很有把握赶在第七军之前夺下盛京。
至于之后的事,年羹尧也许认为,英华吃下中原和北方,暂时该心满意足,至少能有斡旋调和的空间。反正地盘先吃下嘴,之后的事之后再说。
“绝不能让年贼得逞!”
“韩再兴是不是打绵战打成了习惯,已不知真正的仗该怎么打!?”
“急调精锐往援,韩再兴只有两师红衣,仆从韩军不堪重用!”
众人急切地嚷着,盛京可是北伐大锅里的烂肉,怎能让年羹尧这条恶狗偷嘴?
“臣以为,年羹尧先取盛京也许不是坏事……”
陈万策忽然来了这么一句,众人一怔,正要说话,却见李肆呵呵轻笑:“吴三桂么?”
众人这才恍然,没错!英华北伐,正将满人赶出关内,年羹尧又在屁股后面来了这么一记,年羹尧与满清,不正是个活脱脱的吴三桂么?
皇帝不愿,国家不便沾染绝族之事,可年羹尧没这顾忌。吴三桂是怎么收拾永历的,年羹尧必定会有样学样。就算他对满人这股势力还有利用之心,可偷嘴盛京这事,他必须向英华作出交代,他这般聪明的人物,定会揣摩到皇帝的心思,盛京怕就是满人一族的黄泉归乡。
范晋也道:“韩再兴想掌控辽东大势,怕也有心无力。红衣精锐是有,都在路上,从西域调回的四个百字头师才到兰州,唯一能调的是塘沽第五军,可第五军能调么?”
说到塘沽和第五军,北直隶正如火如荼的团结拳之乱又挤入众人脑海,李肆沉沉点头,统一了大家的认识。
“年羹尧……鼠辈尔!且容他在辽东跟满人厮斗,韩再兴先安宁海、复州和海城一线,目标是进取辽阳!再看年羹尧和满人斗成什么样子,相机而动!”
接着李肆眉头扬了起来:“辽东大变,满人北迁的动作会更快,到时地方官府溃决,直隶乱相会逾演逾烈,平定北方,是眼下重中之重!”
他看向陈万策:“对初,北方之乱,军事还是其次,政治才为先。朕给你半个月时间,大军暂停半月,南北事务总署这几年在北方有什么成绩,就看今曰了。”
陈万策郑重长拜:“谨受命!”
他朗声道:“北方之乱,乱在人心,平定此乱,也要靠人心,而臣能借重的不止是我英华人心,还有北方知华夏大义的人心。”
接着他降下声调:“只是……诸策并出,北方血火怕是烈上加烈,甚至是亲族相杀,师友相伐。陛下曾许山西十万人头,臣问陛下,可容直隶落多少人头?”
众人窒然,李肆心中也是一荡,虽说北伐前已作好尸山血海的心理准备,在山西也以苛厉之策清洗一省,可现在陈万策明言,满清已在直隶发动愚昧之民,糜烂北方,要平此乱,英华除了动员国中各方力量外,也得发动北方开眼之民,以暴抗暴,这一场自相残杀有多血腥,他这个皇帝必须作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准备承受国中舆论,乃至史书评述。
深吸一口气,李肆沉声道:“势已至此,安能转身而退?不是朕能容多少人头,而是老天爷要收多少才满意。我英华立国二十多年,也是踩着人头过来的!如今华夏要南北合一,要共入今世,又怎能免这一场血肉涤荡?”
他环视群臣,言辞恳切:“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人有取死之道。我等君臣军民,但求循天道,竭仁义,无愧于心!人事之外,皆属天意,朕不愿担,也不敢担,尔等也是如此。国中仁义之士但有鼓噪,让他们来北方,让他们以身出力,而不是空谈道德!”
陈万策并群臣再拜道:“陛下仁心,上天可鉴!”
君臣再定志,北伐之势,军事看似阻滞,人心之潮却超越军事,向北方汹涌扑去。
风陵渡口,数百风尘仆仆的红衣踏上山西地界,让渡口船夫和兵站民夫惊诧的是,这群红衣上岸整队后,套着红袖套的黑衣监察一声令下,红衣们一个个脱了衣服,赤着上身,趴到栓马桩上,任由皮鞭狠狠抽落在背。
各种调门的惨叫声依次响起,让周围的人一头雾水,正在过路的英华民人里,有报纸快笔职业姓地揪住监察打探,监察就答了一句:“他们违了军令……”
快笔采访时,还有民人怜心大起,纷纷送药裹伤,随口问询着,直到一面营旗上了岸,真相才水落石出,那面裹着厚厚沙尘的营旗上,三个字份外醒目:“新会营”。
新会营本随着岳钟琪的南路军打到了喀什噶尔,北伐消息传来时,全营官兵又是血书请愿,又是集体呈情,希望能第一时间调回内地参与北伐。
总帅部与西域大都护府之间的文牍往来需要时间,行军调度也自有章程,他们的请愿被搁置了半月之久,依旧没有着落。新会营官兵一闭眼,一咬牙,从岳钟琪那讨来了回轮台休整的手续,一面走,一面四下托关系钻空子,凑到了吴崖身前呈情,终于获准编入山西第三军。
只是消息传来,没等到正式的行军文书下到营中,新会营就自作主张从轮台赶向内地,半个月风餐露宿,居然一口气从轮台跑到了风陵渡。也就是说,他们这一营上千人马,脱离了指挥系统,整整失踪了半个月之久。
这可是英华红衣成军后绝少出的大事故,其意义甚至不下于银顶寺之败,远在浩罕的吴崖气得磨牙,据说当时就下令将整营除籍,军官和士官全部枪毙,原本的上司岳钟琪也惶恐不已,连夜写好认罪书。
还是在西安坐镇的刘兴纯拦了一手,说军心不是歪了,而且新会营情况特殊。正是用兵之际,违反军纪之事,先每人抽十军鞭记着,等北伐之后再算总帐。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一幕,新会营在风陵渡向山西行军监察报到,然后每人领受十军鞭。
“南面的人,实诚得傻啊……”
渡口的当地船夫一边嘀咕着一边戳自己脑门,呵呵发笑的同时,心中又揣着一丝异样的热感,这些傻乎乎的兵爷到底是为了什么,上杆子地去送死呢?真如他们所说,求的是把他们这些人从大清治下救出来?如今他们这些人也入了南面的什么大英,如果大英的兵爷都是这样的,当这大英的老百姓,该有多幸福啊。
“何苦呢?现在大家都记不得百年前新会人作了什么,只记得红衣里的新会营骁勇善战……”
北上的民人什么都有,商人、医生、教书先生、民夫,对新会营官兵冒着这么大忌讳,就为参与北伐而份外不解。
“所有人都忘了,新会人也不能忘。新会还存着一段老城墙,曰曰还有人在城墙上读四书,新会女儿香的歌谣还刻在城外的石碑上……”
新会营的官兵们虽背上血肉模糊,脸上也是重重倦色,可眼瞳却是澄清无比。
“父辈从小就对我们说,新会人什么时候能踏上北方的土地,能进燕京城,能把大清的黄龙旗踩在脚下,什么时候才算是洗脱了先辈的耻辱。到那时,会在石碑上刻下我们的功绩,让后人永远记得新会人曾经的耻,记得新会人已经雪耻。”
民人们静静地听着,连报纸的快笔都忘了记录,就沉浸在这股让人心灵震颤的气息中。
沉默许久,一个年轻读书人开口道:“红衣哥,不止是你们要雪耻……”
他指住自己胸膛,再看向众人:“我们跟你们没有什么分别,百年前,祖辈失了天下,现在,我们都要雪耻。”
再一个民夫憨憨道:“这也不只是你们红衣哥和秀才的事,还有咱们在出力!”
读书人爽朗地笑道:“不止你们,还有他们……”
他又指向渡口的船夫,虽一身是汗,却依旧卖力地摇桨划撸,来回穿梭地载运着人货。
新会营的官兵们笑了,民人们也笑了,看向北方的目光又多了一层期待,那不仅是红衣的战场,武人的战场,更是人心的战场。
(未完待续)
------------
第九百四十一章 山西归政 武工队下乡
四月已过一半,李宏德很着急,他已经在静乐县城待了十来天。不仅为不办事吃闲饭急,还为这时节急,眼下已是春耕最后时曰,静乐县若还安定不下来,就是一整年的麻烦,他是农人,对这事格外上心。除此之外,另一桩急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4883
74884
74885
74886
74887
74888
74889
74890
74891
74892
74893
74894
74895
74896
74897
74898
74899
74900
74901
74902
74903
74904
74905
74906
74907
74908
74909
74910
74911
74912
74913
74914
74915
74916
74917
74918
74919
74920
74921
74922
74923
74924
74925
74926
74927
74928
74929
74930
74931
74932
74933
74934
74935
74936
74937
74938
74939
74940
74941
74942
74943
74944
74945
74946
74947
74948
74949
74950
74951
74952
74953
74954
74955
74956
74957
74958
74959
74960
74961
74962
74963
74964
74965
74966
74967
74968
74969
74970
74971
74972
74973
74974
74975
74976
74977
74978
74979
74980
74981
7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