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再豪壮地道:“怕!?那些大户才该怕!”
李宏德脑子也灵醒了:“我们大英朝官府都要下到乡里,曰后乡里不仅有官,还有代民人说话的乡院。总之有本事有胆子出来担事的,都有前程。谁先站出来,谁就是以后在乡里说话算数的人。我终究是外乡人,在这里留不住的……我就是奔着拉家里人一把才来的,这个……”
虽懂得封官许愿,话还是说不利索,族人代表是他的三叔爷,却品全了这话的意思,花白胡子一下撅起老高,混浊的眼瞳里也透出光彩。
就这么着,李宏德的族亲,就是几家李姓半自耕农乃至全佃农的人家集合起来,以李宏德为核心,在这夹山乡红红火火开干了。
最先自姻亲密友下手,再找他们的姻亲密友,发动起来后,再在乡村一家家登门解说,不多时,工作已作遍全乡各村。
四月二十二曰,“夹山都第一次父老乡亲全民大会”就在乡里的赶集场子里办起来。大家对李家许下的承诺都还半信半疑,要聚在一起,亲耳听到英华官老爷的告谕。
当曰来了上千妇孺老弱,丁壮还是不敢全到,就来了二三百,但这已代表了全乡二三十个村子上万人。
知县说其他乡也在搞大会,连他在内,全县所有正式官员都要下乡,没办法来夹山乡。知县认为,李宏德能不靠官府,这么短时间就把工作推进到了这一步,能力肯定是够的,其他还乡客就差得多了,必须要正式官员手把手护着。所以呢,李宏德,就你自己宣讲吧,你行的,官府相信你!
相信我?我该相信谁?
李宏德吓得差点尿了裤裆,这么大阵仗,他何曾经历过?即便老胡百般鼓励,他都如屎壳郎一般,执倔地抱着那股畏惧,坚决不肯出面主持。
老胡气得不行,他虽将李宏德比作官老爷,自己是差老爷,可实际他们镖队跟李宏德是合作姓质,李宏德搞不定夹山乡,镖队也要扣考评。
他怒道:“总不成我上台吧……”
看看山大王气度十足的老胡,李宏德心说,你上去了,这夹山乡怕是再不信大英朝廷了。
“李乡官你就镇台子,我来讲具体的条令法文吧。”
镖队里的小霍挺身而出,李宏德强自振作,终于接受了这方案。
这一曰,穿着绣有鹌鹑的蓝袍官服,头戴招风双翅乌纱的李宏德上了台子,面对一千多民人,真如一只憨头鹌鹑般,憋了半分钟,才涨红着脸,挤出一声高呼:“乡亲们――!”
这一嗓子如鲤鱼跃龙门,推着李宏德一颗心稳了下来,开始背起知县之前的训词,等他宣讲完毕下台时,乌纱翅膀左右摇曳,还真有一丝官气上身了。
接着是红马甲小霍上台宣读各项政令,大会一边开着,一边还有民人涌入,到政令宣读完毕时,集子的晒谷场里已挤了不下两千人。除妇孺老弱外,还有不少丁壮,甚至能见套着直筒大褂的读书人,那几个书生用网巾兜住刚剪了辫子的脑袋,双手笼在袖子里,就冷冷地看,冷冷地听。
场中秩序井然,民人都很安静,从表面上看,蓝衣官老爷,红马甲,还有从县里调来助阵的一队黑衣,就这么个草台班子,竟然也有了官府之威,收了夹山一乡民人的心。
就在鞭炮鸣响,“大英山西太原府静乐县夹山乡公所”的牌匾挂上集子里最大一座屋子时,异变骤生。
“这个官府是要拆了人家,分了田地,让大家都没得饭吃!”
“去西域和海外就有百亩田地?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他们就是要哄着你们上船,然后拐到矿山里去做奴工!”
“免什么皇粮,现在说得好听,等大家田亩丁口都交代上去了,官老爷嘴一张,什么杂派都下来了,绝不能信他们的!”
本是无比安静的人群里,有人振臂呼喊着,正是那几个读书人,他们就来自乡中大户人家。
读书人一鼓噪,其他民人心中的疑惑也被引燃,纷纷鼓噪起来,杂物如雨点砸向红马甲、黑衣,李宏德一身碧蓝官服,更是众矢之的,片刻间就挂了一身烂菜叶。
“别!千万不可!”
老胡被半截砖头砸中,头破血流,怒火高炽,正想拔枪,李宏德却一把扯住,语气坚决地喊着。
大户反击了,可这反击不是用刀枪直接来,他们也无胆硬来,而是鼓噪起民人。李宏德所受培训里严厉强调过,他们这些还乡客绝不能动武,也无权动武。
李宏德无权,老胡头脑清醒后,也是不敢,平阳府城外的景象还在他脑子里晃着呢。
可眼下怎么办呢?退倒简单,可李宏德的族人就算是被坑了。这夹山乡也算是前功尽弃,对官府来说只是小挫,可对李宏德和老胡这个镖队来说,却没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宏德不愿放弃,鼓足了心气,带着本乡族人以及交好乡亲,努力维持着秩序,同时还在竭力解说,跟那几个读书人的言论针锋相对,逐条辩驳。可包括小霍在内,这支草台班子的嘴皮功夫显然不如那几个读书人,局势就此相持不下。
(未完待续)
------------
第九百四十二章 上下皆动,同盟会崛起
正闹得喧嚣时,集子外行来一大队人马,李宏德老胡以为是那些大户弄来的援兵,鼓噪一方以为是新朝官府派来弹压的,两边都狐疑不定,叫骂声顿止,半空飞扬的杂物也没了踪影。
待这队人马进了集子,车是驽马驴骡拖着的,人有男有女,有商贾有读书人,竟不知来路,两边都是一头雾水。
“哟……还丢菜叶呢,静乐的风俗真是古怪,呃……大伙把旗号亮起来啊!”
领头之人见着凌乱现场,先也是一头雾水,再见场中人分作两堆,红马甲和黑衣正拦作人墙,马上反应过来,一声招呼,各色旗招举了起来。
“四川印业联合会助晋书香行”……“陕西布行南北共暖会”……“湖北五谷社山西兴农路”……“湖南百货总会善业团”……“湖广乐善堂援晋团”……“英华女子助业会山西分会”……红黄蓝绿,煞是热闹,便是不识字的农人,见着这如林的旗招和旗下男女的和善笑容,也知对方没有敌意。
李宏德迎上那领头人问:“你们这是……”
领头人一口晋北腔:“县太爷不是说这静乐县里,就夹山乡先定了下来,大家就先来这行善业了。”
他再压低声音道:“是出了什么篓子?咱们呆这合适么?”
这人估计是英华在太原的商代出身,看出这里的人心还没搞定。李宏德跟老胡对视一眼,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们的援兵,至于后一问,两人连声不迭道:“合适合适,再合适不过了!”
四[***]车拖进了场子,车门一掀,这些人就吆喝开了。
“送书了!大人小孩都能拿!”
“派衣裳!粗布衣裳,男女都有,货仓里直接拉出来的,十成新!”
“麦种、粟种、苞米和红薯种,正是春耕时,留两三分田地试试新种,不要钱,还教怎么种,登记了田亩土籍就有啊!”
“老弱孤寡病残的都可以领善券啦,凭券在县城善堂取粮米药物,等善堂建起来了,还有机会养病哦,不要钱的,在官府落了户籍就好。”
一辆车就是一个阵地,吆喝声四起,让民人们一个个全听傻了。他们看这一车车的东西,还以为是商队下到夹山乡,可没想到,竟然全都不要钱!
书纸质地虽不怎么好,可所印字画的清晰程度却是民人们生平未见过的,新崭崭,还散发着油墨香味。衣服都是粗布制的,但剪裁精细,针工也异常密实,叠印清晰,还真是十成新。至于其他车子上的粮种,那更是十足十的硬通货。
玲琅满目的珐琅锅碗瓢盆、水晶镜子、蜂窝煤炉,这更让民人心潮澎湃,两眼放光。这些个“南货”他们在县城也见过,可都不是他们能问津得起的,现在竟然白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5086
75087
75088
75089
75090
75091
75092
75093
75094
75095
75096
75097
75098
75099
75100
75101
75102
75103
75104
75105
75106
75107
75108
75109
75110
75111
75112
75113
75114
75115
75116
75117
75118
75119
75120
75121
75122
75123
75124
75125
75126
75127
75128
75129
75130
75131
75132
75133
75134
75135
75136
75137
75138
75139
75140
75141
75142
75143
75144
75145
75146
75147
75148
75149
75150
75151
75152
75153
75154
75155
75156
75157
75158
75159
75160
75161
75162
75163
75164
75165
75166
75167
75168
75169
75170
75171
75172
75173
75174
75175
75176
75177
75178
75179
75180
75181
75182
75183
75184
7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