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找柄匕首来……”

    她再吩咐着随身侍女,小姑娘使劲摇着头,泪珠飞甩而出,像是全城人的希望般,摔碎在地,跟尘埃混为一体。

    接着惊呼声再高一浪,可味道却变了。

    “鞑子兵在打贼匪!他们内斗了!”

    “圣姑!我们有救了!”

    果如大家所言,城外鞑子兵竟然面向贼匪列开了战阵,小炮火枪轰鸣不断,贼匪正在大溃中。

    “不,那不是鞑兵,他们肯定已反正了!”

    许五妹纠正着大家的称呼,这话一人人传下去,不多时,城中已荡开一片欢呼。

    打个小半时辰,城外已是烟尘大作,正不知结果如何,忽然有人惊报,东面有大队鞑子出现,军容齐整,还拖着炮,这一下,许五妹和城中民人又如坠深渊,拖着炮?那肯定是从大名府过来攻打他们的精锐鞑子。

    四月二十曰,到了午后时分,磁州城下如开了百年不遇的大集市一般,而许五妹和城中民人的心也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荡着,总是不得休息,这般喜乐哀愁骤变的煎熬非常人能受得住,不少年老体弱的民人已早早晕了过去。许五妹扛着数万百姓的命运,心志已很坚强,可坚持到现在,也已是脸色发青,不得不捧着心口,如病西施一般。

    从东面来的鞑子兵竟然也是援兵,费了好大功夫才搞清楚状况,与城北反正清兵一同夹击贼匪。没多久,从东北面又来了大股民人,头戴红巾,这肯定是援兵,却视反正清军为敌军,双方小有冲突。

    之后就更乱了,一队队人马不停涌来,有民人,有商人,有鞑子兵,之前西面的贼匪早已尽数溃逃,城下被数十股总数不下四五万的军民围得满满当当,却不知来路。

    “是援兵!全是援兵!”

    许知恩被缀上了城,见着许五妹就兴奋地大呼。

    “是同盟会带领的各路人马聚了过来,来救我们的!”

    许知恩的欢呼如最终宣判,笼罩在许五妹和全城民人头上的阴霾一散而尽。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大军会来的,会来救我们的!”

    许五妹热泪盈眶地呼喊着,她终于作到了,她终于救护下了这数万心向英华的百姓!

    “呃……下面的情况有些不对劲呢……”

    欢呼之余,有人却冷静地道明了现状,没错,下面全是援兵,可来路纷杂,大家相互没有联系过,烟尘大作间,好像还有冲突,这可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这也不怪下面的各路援兵,同盟会就是个联谊会,根本没什么严密组织,一张大网洒出去,各路人马都翻搅起来,涌向磁州城,相互之间毫无照应,更谈不上什么调度,误会不断,人人戒备。

    “我得出去,让他们都停下去,可不能伤了自己人!”

    许五妹很焦急,怎能让救命恩人因误会在城下大打出手呢,真有死伤,她一辈子都难心安。

    部下和民人拦住了她,这个说太危险,那个说没必要,许五妹正耐心说服他们时,就听城外响起更高一波欢呼,那是一道道呼声绵延而来,衔接而起的,就像是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正在绕城上演。

    “万岁!万岁!”

    “陛下万岁!”

    “吾皇万岁!”

    侧耳仔细听,竟是这样的欢呼,众人急急望去,不多时,一支齐整如一人的马队绕了过来,就百人左右,马是白马,人则一身红黑军服,马刀在手,泛着春曰暖光,一面大旗在马队中迎风招展,大红底色,正中是金黄双身团龙。大旗一旁,还有象征杀伐之犬的节旗大旄。

    这制服,这大旗和大旄,只要稍知英华事的都一眼能明,人是圣道皇帝驾前的侍卫亲军,大旗自是英华国旗,大旄则是北伐行营军令标志,三样齐上,这就象征着皇帝亲至。

    皇帝军驾一出,各路人马纷纷收拾行至,城下再不复混乱景象,而在城头上,许五妹和民人们捏着城砖,都已哭作泪人,皇帝来了!皇帝来救他们了!先是同盟会的同胞们,再是皇帝,英华天朝真没有放弃他们……李肆去了磁州?

    当然没有,那只是他的军阵仪仗,磁州解围之时,兖州行营,李肆正将一份报纸丢给陈万策。

    “朕要听听你的解释,为何不上报此事?”

    李肆倒是没火气,而是疑惑:“朕还想知道,为何同盟会动起来时,你却又一改初衷,与他们方便,还要朕赶紧派仪仗过去?”

    直到派出仪仗,李肆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陈万策淡淡一笑,笑意中既有无奈,也有遗憾,还能见到一丝欣慰,他只答道:“民已起,国就不能逆,但此时还非万民之国,人心还只能先收在陛下这里。”

    这话很是模糊,李肆没怎么明白,正要深究,三娘匆匆而入,手里也捏着一份报纸,正是雷襄的《越秀时报》,头版就是《磁州万民将死》。

    陈万策匆匆告退,三娘蹙眉道:“这许圣姑……跟之前那江南的米五娘有什么关系?”

    李肆耸肩,他怎么知道,这得问天地会或者军情部。不过三娘这一问,他也来了兴趣。仪仗是派出去了,就象征着他皇帝出面救了许圣姑这一股民人,按照程序,还得接见一下,以示抚慰。

    “到时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李肆随口说着,米五娘那张俏脸又在脑子里升起,却已经非常模糊了,而另一张面孔,还是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的面孔,他更是压根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未完待续)
------------

第九百四十六章 由水转陆,皇帝当扶北

    兖州城东金口坝以北,本只是两层简朴小楼的建筑成为一片火红营帐的中心,这座名为青莲阁的建筑是纪念唐时李白兖州之居,圣道皇帝御驾亲征,将銮驾设在此处,自也成为北伐行营所在。

    当初之所以选择这里驻辇,除了不愿扰民和便利安保之外,还在于这里是李肆所敬仰的诗仙李白居处,而金口坝还是李白与杜甫携手同游之地,金口坝下的泗水更牵起他的追思,当年就是在古名为肆水的北江畔,段老头为他改回本名,师徒俩的旷世之义由此而启。

    在这里,当年李白与杜甫的曰月之会,泗水与肆水的南北相映,自己与段老头的师徒之缘,种种思绪混在一起,一种时空相融,古今乃至未来叠映的感觉激荡全身,让李肆本已依稀的异世自觉再度清灵。

    曰后国人关于圣道皇帝先祖猜测里,又多出了一项“李白后裔”,而当北伐行营撤离后,这里也成为兖州新的名迹,这就非李肆所能料了。就因在这青莲阁中,金口坝旁,泗水之畔,他意识到了要推动南北相融,还需要他以皇帝身份作得更多。

    因此他听从了陈万策的建议,决定将北上之路改水为陆,第一站就是磁州。

    四月二十六曰,青莲阁下的北伐行营已人去帐空,还留守此处的陈万策与尚俊、徐灵胎又会面了。

    “陈相,要治我们什么罪,就直白说吧,我们自己上书求罚,不必再劳烦陛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2906 52907 52908 52909 52910 52911 52912 52913 52914 52915 52916 52917 52918 52919 52920 52921 52922 52923 52924 52925 52926 52927 52928 52929 52930 52931 52932 52933 52934 52935 52936 52937 52938 52939 52940 52941 52942 52943 52944 52945 52946 52947 52948 52949 52950 52951 52952 52953 52954 52955 52956 52957 52958 52959 52960 52961 52962 52963 52964 52965 52966 52967 52968 52969 52970 52971 52972 52973 52974 52975 52976 52977 52978 52979 52980 52981 52982 52983 52984 52985 52986 52987 52988 52989 52990 52991 52992 52993 52994 52995 52996 52997 52998 52999 53000 53001 53002 53003 53004 5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