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地毯底端,午门前,张廷玉、魏廷珍、任兰枝三位大清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列跪拜,人人双手托着一盘,盘上各置诸物。
身着常式大红军服的李肆下车,扫视左右跪拜的大清官员,心中波澜不惊。这是大清还留在燕京城的所有汉人官员,他们在张廷玉的带领下,按照“古制”组织起这么一场请降仪式,看在李肆眼里,不管是行为还是用心,都着实好笑。
来到三个大学士身前,中间那个花白胡子,一身气质凝得像晒了百年的浆糊一般的老者,该就是张廷玉了。
李肆指着他手中托盘的东西问:“此乃何物?”
张廷玉翻了翻眼皮,圣道皇帝的形容映入心底,算年纪,该已四十七了,额头和眼角的皱纹也展示着时光的刻痕,可他就觉得像是面对一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眼瞳那般明亮,那般清灵,溢出的一股摄人之气似乎生来就有,这数十年时光一点也没将这锋锐磨砺圆滑。
再暗暗品这形容,张廷玉忽然又觉得,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长的智者,话语间所蕴的深沉,让他摸不准脉络,这种感觉有些不妙,像是即便作了最坏打算,还是无法握住天机的绝望。
“罪臣所献的是大清国玺……”
张廷玉被这忐忑压着,不得不轻轻碰了碰左右同僚的手臂,示意他们主动些。
魏廷珍道:“罪臣献的是大清社稷图……”
任兰枝道:“罪臣献的是大清民户、兵丁、钱粮诸册……”
张廷玉再道:“罪臣等今曰向万岁献上大清一国!”
这一声落下,两旁上千官员同声道:“罪臣等――为万岁献上大清国!”
李肆呵呵笑了,张廷玉这帮汉臣此举倒还真是名正言顺,大清的大义是满汉一家,他们这些汉臣献大清国器也师出有名,不过……行这等下山摘桃之举,真当他李肆为的只是清国社稷?
他笑得那样和煦,张廷玉心中的忐忑顿消几分,可接着的一幕就让他目呲欲裂。
李肆将腰间军刀向前一送,轻轻一扫,刀柄掠过三人的托盘,缓缓却坚决地将三样东西扫落在地,响声不大,却撞入在场所有汉臣耳里。
(未完待续)
------------
第九百五十五章 清满两分,紫禁难留鼎
“朕自取之,与尔何干?”
李肆淡淡地道,东西就洒在地上,张廷玉等人捡也不是,不捡也不是,就觉那红地毯上的玉玺、舆图和籍册编目格外刺眼。
张廷玉还能挺住,左右魏廷珍、任兰枝脑袋杵在地上,冬帽上的花翎摇曳不定,周围一片花翎也跟着在摇,像是寒风之下的狗尾巴花。
北方大地的腥风血雨,尤其是还乡团倒卷而回的血潮,让这些汉臣们心中萧瑟,圣道皇帝行事绝古烁今,难以揣摩,难不成是真要把汉臣也与满人同罪……不,甚至罪加一等论处!?
“世上没有大清,只有满清,尔等凭何献国?”
李肆再一言,张廷玉等暗出一口长气,圣道似无严治他们之意,可火辣辣之感再上脸颊,这话是说,谁都知道,“大清”是满人的,你们汉臣不过是满人之奴,有什么资格献国。
当然,这种折辱对张廷玉等人来说也是习以为常,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乃至慈淳太后,不管是满汉一家的幌子,还是栋梁论的实质,乃至汉军绿旗制堂而皇之行世,他们汉臣的脸皮早就刀枪不入了,羞辱之感来得快也去得快,转瞬就镇定如常。
张廷玉再叩拜道:“万岁金玉之言,罪臣等感铭凛惕,罪臣等非是献满清国器,而是献国中千万汉人之心。”
这话像是献媚,像是邀功,还隐隐带着丝威胁,我们这些汉臣代表着北方汉人之心,你圣道爷给不给我们汉臣面子还是其次,就不考虑北方的汉人之心么?北方汉人好几千万,你北伐复土,不是光收地不要人吧?
李肆以刀驻地,昂首大笑,笑声刺破紫禁城午门前的宁静,不仅惊起一片鸟雀,也让那上千官员心中剧震。
“人心?尔等难道没听到吗?”
李肆微微偏头,午门前是肃静,可这肃静深处,却是一股声潮托起的背景,那是城中各处民人正在鼓噪欢迎英华大军,三里屯方向更是这喧嚣的核心,贵妃正在慰问避难总领馆的燕京民人,三里屯已是沸腾的人海。
张廷玉怔忪不已,这般情形非他所料,在他这个通晓古今的饱学理儒眼里,朝代更迭时所谓的“人心”可不是民人,而是士大夫。他还以为,他们这些汉臣聚起来,份量即便不足以让圣道皇帝另眼相看,也不至于忽视乃至恶待,毕竟北方民人之心是他们这帮士大夫牵着的。
可现在圣道皇帝压根不把他们当回事,而城中民人的欢呼,也跟他们这些官老爷无关,真如南蛮……不,英华天道所谈的那样,英华已入新世,再非旧世之理可看透的?
张廷玉忽然有一股冲动,想向圣道皇帝详细谈谈这新世人心,不靠士大夫,又是靠什么编织起来的,这些道理英华在报纸和书上多有讲述,而他往曰却只当是邪魔歪说,毫不理会。
他下意识抬头探询,两人目光相对,张廷玉再升起恍惚之觉,就像是少时自己读书不通,圣贤言及大道就在耳边,自己却总是捉摸不到,就差那么一线。这愣愣的表情,出现在他这位大儒身上,真是绝难看到。
“尔等能献的,就只是尔等之心,还有何言,速速道来。”
李肆挂刀入腰,有些不耐烦了,他急急入燕京,直奔紫禁城,可不是跟这帮犬儒闲磕牙的。
记起今曰这般作派的目的,张廷玉猛醒,再叩首道:“罪臣附满人行恶,已知罪孽深重,任万岁发落,绝无怨懑,唯有三求,望万岁顾天下苍生,怀仁义大德,雷霆稍歇,雨露恩泽。”
“第一求,望万岁勿罪微末臣吏……”
“第二求,燕京城尚余数万满人,皆老弱妇孺,望万岁怜悯。”
“第三求,望万岁全满清陵寝,以护我新朝仁德。”
这三求出口,李肆心中暗赞,不愧是张廷玉……一面献社稷,一面求新朝不要对旧朝主子下重手,不要掘旧朝主子的坟。献社稷不是为自己名位,而是为天下苍生,护旧朝主子和陵寝是全旧朝的臣节,里子面子都占住了。
张廷玉这是在学黄宗羲啊,黄宗羲不仕满清,却还是助满清修明史,这何尝不是在护旧朝陵寝。这家伙领着汉臣们露面,献国不过是引子,真实用意就是亮出如此姿态。可黄宗羲背靠着什么大义,你张廷玉背靠着什么大义,这是能随意混淆的?
李肆没开口,只一扬手,一身紫袍的陈万策在身后朗声道:“尔等汉官,功罪各有论,人人都该心中有数。我英华北伐,有助纣为虐的,有负隅顽抗的,有置身事外的,有护境安民的,有舍满人俸禄之恩而求仁义的,我英华自不会一概而论,有功赏功,有罪罚罪。凡无附逆从恶之行的,都非《讨满令》所追。尔等应庆幸还守汉人之身,皆我英华大义所护……”
陈万策乌纱长翅震颤间,将这番话荡入在场上千汉官心中,顿时引发一片如释重负的唏嘘,靠着士大夫之位在新朝谋富贵的念头是绝了,身家安全却还能保住,之前积极动起来安民护境,乃至帮助总领馆坚持至今的官员更是心中笃定。
众人纷纷高呼道:“皇上仁德!”
李肆再摆手,呼声顿止,他开口道:“至于第二求,刚才朕已有言,非尔等所论,第三求么……”
李肆顿了顿,看向张廷玉这三人,忽然升起一个念头,“尔等既心怀故主,愿守臣节,朕也不为己甚。英华守天人之伦,开大仁新世,也做不出掘坟鞭尸之事。当然,满人乃我华夏国敌,英华朝廷也绝无护满人陵寝之心,难保民人毁害……”
张廷玉何等人物,瞬间就明了话外之义,何况这还是他本心所求,赶紧借梯下墙道:“罪臣愿守旧朝山陵!”
张廷玉自忖是满清五朝宿臣,凝汉人之心为满人所用,对英华来说,就是头号汉歼。绝他张家九族这事,圣道皇帝多半是干不出的,可为平民愤,为彰英华汉人正朔之义,也绝不会让他好过。
**的处置还是其次,到底是改姓,还是铸跪像,乃至另立奴籍,世代不得入汉,这些羞辱之策都在他预想之中,可没想到,圣道皇帝竟然只是要自己去守满清帝王陵寝……张廷玉先醒悟,魏廷珍和任兰枝两人也跟着明白了,赶紧附声道:“罪臣等也愿守旧朝陵寝!”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8246
48247
48248
48249
48250
48251
48252
48253
48254
48255
48256
48257
48258
48259
48260
48261
48262
48263
48264
48265
48266
48267
48268
48269
48270
48271
48272
48273
48274
48275
48276
48277
48278
48279
48280
48281
48282
48283
48284
48285
48286
48287
48288
48289
48290
48291
48292
48293
48294
48295
48296
48297
48298
48299
48300
48301
48302
48303
48304
48305
48306
48307
48308
48309
48310
48311
48312
48313
48314
48315
48316
48317
48318
48319
48320
48321
48322
48323
48324
48325
48326
48327
48328
48329
48330
48331
48332
48333
48334
48335
48336
48337
48338
48339
48340
48341
48342
48343
48344
4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