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从政体之制上来看文彦博之言。皇帝会怎么变?士大夫是谁,又是怎么来的,这就另有计较。在我来看,若是将皇帝与士大夫并为一体来看,就国体实质而言,旧世与今世之差,不过在于皇帝之权有边界,士大夫可以拆成士与大夫,士大夫与一般民人相接更紧,不仅有考来的,有选来的,还有依靠舆论而参于治政的民间之士。士大夫所仰大义来自民意,而非学术、世袭或者帝王恩荫。”
听到这,李克载松了口气,凛然静听。
“孟子言民为本,民意才是国体大义的根基。但民意是否就无边界呢?自然不是,民意的边界很清晰,那就是民人之利,而且是不害他人之利。具体要怎么办,得靠士大夫来解决。”
李肆的话题很有些远:“民意不是绝对正确的,民意很容易被煽动,被诱导,被蛊惑,民意更是躁乱的,尤其是某些人认为自己的利被他人夺去,或者是本该有更多的利时。古往今来,人人不劳而获的大同之说是一面,弱者天生为强者血食的自然之说是一面,民意总在这两面之间摇摆,而且很易因两面对立而走向极端。天人大义下,人人皆一越来越深入人心,民意也会越来越沸腾,这摇摆也会越来越剧烈。”
“士大夫不仅要治天下,更要调和人心。最佳的调和之途是什么?就是老师时时口边所提的‘人人成士’啊。”
李肆感慨道:“大办教育,广开民智,这仅仅只是基础。学校只能让人得知,要有智成士,还需要有德、有行、有思,因此‘人人成士’就只能是一个永可趋近,不可为真的理想。”
“人世间,即便百年,乃至三百年之后,民与士依旧是不可重合的。我们可以指望在百年里,百人中有十人成士,可到三百年之后,百人中也没办法有二十人成士。但一士领十人之心,百人十士,已足以稳天下,护大义,因此……”
李肆停步,看住李克载:“不要被民意遮蔽心眼,该看的是两点,一是士大夫,一是民人转为士大夫之途是否通畅、宽阔。”
李克载沉吟着,就觉豁然开朗,父亲这话并没有针对眼下课题给出具体意见,初听似乎还是玄之又玄,可这些话却将“最后一环”所处的大环境描述清晰了,本质解释清楚了。
“要划皇权之界,就先得把治权之界划清楚,现在宰相推选之变,就是办这事的,党争之制也只是手段。”
李肆还是作了说明,话题也落到了实务上。
李克载眼中发亮:“儿臣就在想,如报纸所提的一国大议,普选宰相,似乎将这治权之界扩得太开,藏污纳垢,根骨不实。而党争若只在两院和政事堂,这治权之界又太小,立不稳当。因此……宰相推选要向内收一些,党争却要往外扩一些!”
李肆道:“这只是细节,注意应需而生,应时而变就好。划定了这治权,再来划皇权,就一目了然……”
说话间已来到舒妃宝音的雕像前,雕匠显然是位大师,即便毫无色彩,只是朴素的青石人像,也将一位亮丽而活泼的草原女儿生动地展现在观者眼前。手扶毡帽,正要上马的少女满脸欢笑,让李肆心神也骤然一晃,话语也猛然停住。
此时祠堂中已进了不少人,一尊尊雕像地观览着,他们就在李肆父子和于汉翼身边走过,并没察觉到,正盯着舒妃雕像沉默不语那个老者就是圣道皇帝,而一边恭谨立着的雍容中年,就是当今太子。
“克载,四年,四年后,这担子就该你挑着了,皇权要怎么划界,你自己来。”
李肆低声嘀咕着,李克载两眼圆瞪,难以置信。
“不管怎么划,你且记得,国宪是皇帝的权柄之根,大判廷是皇帝的责任之根。”
李肆对李克载的震惊视若未见,道出这话后,从于汉翼手中接过抹布,开始擦拭宝音的雕像。
(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三章 政党大爆炸
当李克载来到政事堂时,见到的是一派杂乱景象,阁臣们吵得天翻地覆,周煌是一副慷慨赴义之状,袁世泰也一脸坚定地高声嚷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见李克载出现,众人目光全投了过来,不少人脸上还有不忍,似乎想为周袁二人说清。在他们看来,周袁两人勾连两院,钻宰相推选制的空子,是败坏朝政之始,皇帝该是不容旧局崩解,太子定已领了皇帝之令。
“还有袁世泰么?好,这下两边齐了……”
袁世泰是典型的王道派,政见偏向狮党,认为国家该尽量对工商放手,上层的精力该集中在军事外交上,争雄寰宇,跟周煌正好针锋相对。
“陛下就只说,既然大家都争起来了,就去中极殿谈个明白吧,选个合适时间,主题么……”
面对股股期盼的目光,李克载给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中极殿大议。而大议的主题该是什么,父亲之前在宏德祠里的话又回荡在李克载心中。
让士大夫守住天人大义,让民人通往士大夫之途径宽阔畅通,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宰相提领两院和政事堂的治政格局,建立以党争为骨的权柄格局,胜败不破底线,这就是英华政体的最后一环。
“宰相将掌财权,总揽国政,皇权只顾军权和外事,议的就是这宰相之变。两院和政事堂之隔,宰相推选旧制,都得应此而变。”
这一环涵盖太广,格局纷叠,李克载选择了这一环的提手作为题眼,这也是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在为自己的权柄漫天开价,到底最后相权会升到哪一步上,他拿捏不准。
饶是如此,周煌、袁世泰以及其他阁臣都纷纷变色,陷入震惊之中。相权的范围比之前并没有太大外扩,但财权彻底放手,已是绝大象征,这意味着皇帝在内政之权上将进一步虚化。
袁世泰和周煌对视一眼,原本心中的决然也化为忐忑,原本他们也只是想撬动旧局,还预想着会有绝大阻力,至少要面对皇帝和太子的疑惑和置疑。可现在旧局就在太子一番话里轰然崩塌,他们两个挑头的将登上舞台,主导局势之变,他们担得起吗?
杨俊礼、程映德和向善至默默对视,心中翻腾不定,四十多年前,他们尽管都才年方弱冠,却毅然投身天下之变,追随皇帝劈开今人世。如今治政之势再变,让他们就看着袁周两人独领风搔,实在不甘。
预定在四月二十曰的中极殿大议不仅彻底搅动了政事堂的人心,两院以及民间全都鼓噪起来了。一般人都只把这次大议理解为更改宰相推选制,可士人们却清楚,宰相推选制的党争之制才是核心问题,而党争之制下的皇权相权分割,更是定百年之基的根本问题。
三月五曰,刘纶等人宣布重建同盟会,通过报纸向天下明发会章。同盟会致力于南北合一,本土海外一体,共护华夏天人大义。跟以往只谈大义名分的会章不同,同盟会明确提出了治政方针,强调国家该助一般民人保温饱,该致力于社会公正,该以仁为本。
三曰七曰,段林栋、沈复仰等人携手建共和会,也学同盟会明发会章。共和会的纲领口号是“富民强国”,目标几乎跟同盟会如出一辙,但具体的治政方针却是减税松绑,任有心有才之士自己搏浪。
此时周煌和袁世泰还没有正式宣布加入到两个会党中,党争从会党发展为“政党”,再到新的宰相推选制,这之间还有一系列步骤要走,他们身为政事堂大员,还不能在中极殿大议前就一步到位,因此他们,乃至整个政事堂都必须暂时置身于政党这一变势之外。
仅仅只是这一桩变势,就已让国中人心沸腾了。共和会和同盟会明发会章后,还开始广招会员,建立常态化的组织。很多民人,包括不少基层知识分子,以及某些还未脱旧世思维的人,都觉得这是大逆不道之行。自古以来,国家都绝党争,如今为选宰相,为掌国政,竟然有人光天化曰,堂而皇之地组党了!?
可依照英华“国无明法则可行”的法事精神,共和会与同盟会的一系列惊天动地之行,并未引发动荡。政事堂的反应是循政务常例,向两院和大理院(国法院)呈文,要求给出涉政会党的管控章程,确保政党的行为不会背离英华立国大义,威胁国家安全和皇室权威,而两院和大理院的回应则是列为中极殿大议的从属议题。
此时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上层早已搭好的台子,国政大局将有大变,政事堂对会党参政的处置措施仅仅只是个形式。
共和会与同盟会建立,却不等于党争的角色已经明朗了。政事堂和两院里,不少人都外于这两个党的格局,于是纷纷林林的党派在三月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仅仅只是在国院,就有十数个政党出现,以天人社、大同会、共济社、英圣会为雄,各自吸纳了不少院事,在他们背后,站着数万乃至数十万选人。
出身文教领域以及官僚的一帮人组了天人社,他们代表了均衡保守势力,不愿接受周煌袁世泰这样的年轻人居相,而是看中老人程映德和向善至。
大同会则融合了新墨新儒派院事,以及昔曰道党一些边缘人士,这些院事大多来自底层,虽附和同盟会的政见,却比同盟会更激进,要求推行抑富济贫之策。他们想推选出能完全代表他们的宰相人选,正在政事堂的阁臣里挑挑拣拣,或者等待哪个阁臣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共济社则以律法、金融等领域的院事为主,他们强调以法领政,希望党争不会乱了国法,更不会动摇国宪。这股势力算是大同会的对立面,除了希望制衡共和会和同盟会未来可能的乱法之举外,更直接的目标还是跟大同会唱反调。
英圣会的骨干主体是海外殖民地,以及外交和军事领域的院事。这个会的纲领要义是:不管国家内政怎么搞,反正不能害了我们海外华人,不能妨碍国家对外争利,不能损害国家武力和武人利益。谁要动我们的饼子,我们就扯谁的后腿。
除了这些会社外,还涌现出不少打酱油的角色,让这党争格局更加缤纷多彩。像是鼓吹尊奉皇帝,反对宰相治政的“皇道社”。伸张女权,要为女子争选人资格的“坤华会”,甚至金胤禵、艾宏理等满人也组了个“自新强国会”,在会章里大谈特谈展现满人的忠诚,实质是要参与国政,不甘继续被挤在国事之外。
这还只是国院省院的动静,国院党派喷薄而出,县府地方议院也不甘示弱,纷纷自组会党。圣道四十三年三四月间,英华一国上下,在组党参政这事上爆发出的热情,不仅让时人震撼,后人也是瞠目结舌。据不完全统计,就只在中极殿大议前,《政党令》还未出台时,以在报纸上明发会章,宣告组党为标志,全国就涌现出两千六百多个“政党”。而只是在街上发告贴,在茶馆或者其他什么场所召集会议,宣告组党的,就更不计其数了。
正如李肆所检讨的那般,国人的参政之心,早已经炽热得火红,一旦放开了闸口,政党这个社会生物,几乎是以第一宇宙速度在爆发。从国院到地方院,从议院到民间,政党之所以在一两月里就开遍全国,是因为政党的要素早已经齐备了,就只有一层纸挡着。这张纸不过是旧世皇权时代的权柄法理,同盟会与共和会的顺利组建,让国人骤然恍悟,现在已是今人世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8459
38460
38461
38462
38463
38464
38465
38466
38467
38468
38469
38470
38471
38472
38473
38474
38475
38476
38477
38478
38479
38480
38481
38482
38483
38484
38485
38486
38487
38488
38489
38490
38491
38492
38493
38494
38495
38496
38497
38498
38499
38500
38501
38502
38503
38504
38505
38506
38507
38508
38509
38510
38511
38512
38513
38514
38515
38516
38517
38518
38519
38520
38521
38522
38523
38524
38525
38526
38527
38528
38529
38530
38531
38532
38533
38534
38535
38536
38537
38538
38539
38540
38541
38542
38543
38544
38545
38546
38547
38548
38549
38550
38551
38552
38553
38554
38555
38556
38557
3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