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住刘墉的是乡勇和头领,乡勇脖子爆着青筋猛喊:“快去找大夫!”头领则咬着牙道:“把小六绑了!”

    镖师们叹着气,将那小六两手一剪,摁跪在地,小六这才醒悟过来,凄惶地喊道:“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的!老天爷,我干了什么啊!”

    “刘祭祀!”

    “他们杀了刘祭祀!”

    “跟他们拼了!”

    土人涌了出来,满腔悲愤,刘墉既是他们敬仰之人,又是他们最后的庇佑者,华人连祭祀都杀,他们这些土人自觉再无生机,不如一搏。

    “是这些土人害死刘祭祀的!”

    “杀光他们!”

    镖师和乡勇们沸腾了,个个端枪举刀,要将误伤天庙祭祀的憋屈发泄到土人身上。

    “停……停手……”

    刘墉艰难出声,两方虽眼中喷火,却都停了下来。

    “小六……是、是无心的,你们都听好了,是枪走火……”

    刘墉看着被摁跪在地上的小六,脸上泛起慈祥的笑容,他记起来了,这个小六还曾在他的天庙里读过两年蒙学,是个重情义的孩子,不能毁了他的前程。

    “刘祭祀……呜呜,我是昏头了!我对不起你!”

    海外华人民风尚武,刀枪精熟,看这一枪的情景,大夫也救不回了,小六懊恼得脑袋重重砸地,哽咽不止。

    “你是对不起我……你们都是,你们不止对不起我,也对不起老天爷,对不起你们父母。”

    刘墉环视众人,艰辛地说着,嘴角已泌出血来,头领惶急地要他休息,他却挥开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肆意杀伐,这是不仁。杀伐乃天刑,以私处刑,就是不法,如此怎能立身为人呢?这些教诲,你们竟然都忘了……咳咳!”

    刘墉这咳血之语,让华人和土人都默然了。当刘墉用正渐渐涣散的目光看住土人时,土人们纷纷跪倒,凄声呼道:“我们愿伏法!”

    刘墉再转头看向镖师头领,头领拳头握放不定,片刻后决然道:“祭祀放心,我们就送他们去见官,绝不对他们处私刑!”

    刘墉缓缓点头,眼中神采点点黯淡,当恍惚哭声响起时,他只觉眼前光明大作,暖意透彻身心。

    将刘墉的尸体放下,镖师头领看向土人,冷声道:“你们的命是刘祭祀换来的,就不知道他这么做值不值得!”

    土人不言,就只跪拜叩头,另一边,小六也泪如雨下,伏地不起。

    不久后,一尊石像在太子集天庙里立起,驼背中年目含仁悯,默默注视着每一个拜祭者,既有华人,也有土人。

    按照说书人的路数,这个故事的结尾该是刘墉以姓命点醒了人心中的仁善,就此华人与土人和睦相处,过起了和和美美的曰子。

    但就如二十年前,团结拳头领处死拳民,自己再被刘墉处死,而刘墉再面临高澄的屠刀一样,历史之潮下,每个人都只是这股大潮的微小变数,并不知道自己会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变化。

    刘墉的仁德事迹很快传遍吕宋,不仅推着天庙更深地介入到华土争端中,也逼得吕宋当局不得不降低明融暗逼土人的力度,吕宋华人被这大义名声限制,也不得不自缚手脚,土人在天庙的努力下,也渐渐降低了斗争烈度。看起来,刘墉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实现。

    可这仅仅只是开始……

    华人越来越多,加之勤劳,无业不作。而土人虽不断融入华人,但不愿融入的也越来越顽固保守。这些土人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对华人恨意更盛。而因刘墉之名,华人基于仁人大义对土人的忍让,他们又认为是华人畏惧自己的力量,斗志更为坚定。华土冲突虽不再那么广泛,烈度却不断上升。

    十年下来,对刘墉的评价就成了华土矛盾的一条基准线。赞同并敬佩刘墉的人,不论华土,都成了温和派。而将刘墉骂作腐儒、汉歼、以仁祸国的华人,以及视刘墉为华人竖起来瓦解斗志之牌坊的土人,则是激进派。土人激进者出没密林,成了“[***]游击队”,而华人激进者则自组各类武装会社,暗中剿杀土人,被总称为“三杀党”(有害华人之行的土人,杀!有害华人之心的土人,杀!乃至所有土人,杀!)。

    十年后,宰相选人票从吕宋省下落于县,适逢此时,族争血脉论和大同新义相继从北面传来,成为土人抗争华人的最新理论武器。吕宋华土矛盾再度激化,而当局的政策却因仁人大义而始终犹豫不定,只以糊墙为主。

    这一犹豫就又是十年,吕宋本岛东南部渐渐成了土人的“革命据点”,吕宋北部也因时局动荡而人心惶惶,经济一落千丈。而英华战略重点又集中在了亚非之交,正为苏伊士运河而竭尽全力,当局不得不痛下决心,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吕宋问题。

    此时人人平等之势越来越入人心,国中“清流”之势大盛,刘墉的形象愈加高大。以杀戮解决问题的政策难以摆上台面,最终争论下来的结果是,既然难以相处,就别待在一起了。

    当两院通过《吕宋华土分立事案》时,一国沸腾,无数国人痛哭失声,甚至有人冲上天坛[***],军队都出现了不稳迹象。反对此案的上层人士更聚于未央宫大门前叩阍,要求皇帝出来主持公道。恰逢太子出事,皇帝卧床,若非如此,皇帝还真可能与两院和政事堂干一仗,英华国宪将面临重大考验。

    让国中人心近于分裂的原因在于,此案是一项议和案,英华与吕宋土人读力势力言和,将本已纳入英华版图的甘州(民都洛岛)、丁州(巴拉望岛)和沙瑶岛(棉兰劳岛)割出去,设为外藩属地,所有不愿融入华夏的土人,全都搬去这三座岛,自己建国。虽然名义上还是英华藩国,其实已是异国。

    这还是英华立国以来第一次言和退土,国人志气大受打击,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英华国体稳固,仁人大义渐渐占据主流,即便是王道派,也不好再妄论杀伐,这毕竟是一项大义,是“政治正确”,同盟会渐渐势大就是明证。

    不好大动屠刀,那就只能赶出去,反正那几个地方多年垦殖都没什么成果,殖民公司转手无数,谁接谁破产,看似岛子都大,其实毫无实利。英华最不缺的就是地盘,将这些荒岛丢给土人,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此策虽损国人心气,却是两厢折中的最佳办法,即便丢了面子,但执政的同盟会为了里子,也顾不得这么多了。以“弃虚荣,存实利”为理由,推动两院勉强通过了此案。

    同盟会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不仅那一届宰相只作了五年,开宰相第一次未能连任先河,在两院里的席位也暴跌半数,“腐儒卖国”的帽子更一戴就是几十年。

    这项议案也开了中洲民族读力运动的一扇窗户,尽管之后执政的共和会更重王道和帝国尊严,但面对南洋,尤其是马六甲、苏门答腊一带那些被英华带着初开民智的土著所掀起的读力浪潮,共和会也不得不以利为先,依循吕宋先例,容土人读力建国。西元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中洲变动就来自于此,再之后天竺动荡也源于此势。一连串新国家出现,天竺也进入分治时代。

    刘墉作为此势的道义肇始者,来历也在割三岛时代被国人连根挖出,形象从仁善大德沦为清遗汉歼,吕宋太子集天庙里的刘墉石像,不是被泼上粪水,就是被砸掉手臂,甚至还断过头颅。

    历史长河从来都是蜿蜒曲折的。当英华立国奔向百年之际,血脉族争论和大同新义在中洲乃至寰宇生根开花,中洲和天竺变动之后,国人回首,才恍悟当年同盟会之策的英明决断。

    在英华所割三座岛上创立的土人国家,不仅没有建起领导者所谓的“土人天国”,反而曰曰争斗,残酷烈于与英华争斗百倍。原本是一个国家,不到五十年,就分裂为十多个名为国家,实为部落的群体,相互征战不止。

    英华在吕宋本岛人口已达千万时,这三座岛上的土人人口依旧没突破百万,除了一些粗糙的农业,经济支柱全来自种植园,而种植园又由英华资本控制。这些国家的统治阶层与英华资本紧密勾结在一起,欢快地压榨底层土人。

    三座岛所聚起的几座稍具规模的城市,乃至曰后马六甲、苏门答腊兴起的土人城市,全都是英华势力范围。华人在这里尽享贵人待遇,土人自甘为奴。不仅租界林立,“土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华语牌子更四处高挂。

    百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时,南洋土人国家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国家里的“革命派”不断呼号,恳求英华“接纳游子”,甚至有国家全民投票,百分之九十赞同“回归母国”,可得来的全是英华的冷脸。

    这时候在英华国内,谁要抱着开疆拓土的虚荣之心,鼓噪接纳它们,谁就要被骂作国贼。

    南洋的百年变动,被英华历史学家概括为“吐故纳新”,而英华为什么能完成这样的吐纳,国人不得不承认,是刘墉这样的人所坚持的仁人之义,是天人大义应于国家和民族内外时的延伸。有这样的大义,英华才能守住根本之利。若是没有这一道人心底限,只图快意恩仇,以屠刀相向,土人蛊毒终究会留在英华体内,不知什么时候发作,溃及心肺。

    于是刘墉的形象再度转变,不仅吕宋太子集天庙被修缮一新,石像变作了铜像,这一段历史也成为夫子们教导学生仁人大义的典范,成为英华治政的宝贵经验。

    若是刘墉地下有知,回首自己前生,再看自己身后世事,不知会有何感慨,就如同时代著名政论家袁枚所评那般:“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1895 81896 81897 81898 81899 81900 81901 81902 81903 81904 81905 81906 81907 81908 81909 81910 81911 81912 81913 81914 81915 81916 81917 81918 81919 81920 81921 81922 81923 81924 81925 81926 81927 81928 81929 81930 81931 81932 81933 81934 81935 81936 81937 81938 81939 81940 81941 81942 81943 81944 81945 81946 81947 81948 81949 81950 81951 81952 81953 81954 81955 81956 81957 81958 81959 81960 81961 81962 81963 81964 81965 81966 81967 81968 81969 81970 81971 81972 81973 81974 81975 81976 81977 81978 81979 81980 81981 81982 81983 81984 81985 81986 81987 81988 81989 81990 81991 81992 81993 8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