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也说了,知李相身子不好,就不必见礼谢恩了,这不连热河巡狩都没让着随驾吗?”

    李光地并不理会,下了炕,恭恭敬敬朝那包衣物叩了三个响头,然后才颤悠悠地由这中年人扶着回了炕。

    “灵皋啊,君恩深重,臣子更不能挟恩忘本。”

    方灵皋,也就是方苞,去年由李光地保举出了刑部大牢,配在汉军旗下,以白衣之身入值南书房,充当康熙的“词臣”。可南书房是康熙随身问政之地,方苞原本沉冷的眉宇,此刻罩着一层忧色,显然是被康熙偶尔提及的政治题目给难住了。

    “所以,你今次来,是想知道皇上对这储位到底有何思量?”

    李光地是方苞的救命之人,和他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径直这么问道。

    “皇上倒是没有开口,只是这朝堂……现在都在风传我是皇上取来专门谋划这事的,若是心里没个底,应对之间出了纰漏,自家声名还是小事,就怕累及李相。”

    方苞这话说得小意,李光地却是听得明白,呵呵轻笑出声。

    “什么布衣帝师,我都是知道的。”

    听到这调侃,方苞也是脸上憋得通红,这称呼就在朝堂之下传着,要上了台面,可是要害了他的小命。

    “天子之事,就算一根毫发,也会被千百倍放大,就像是……广州最近冒起的识微学一般,原本片尘不染的净地,在那识微镜下居然也是沟壑蜿蜒。”

    李光地像是深有感触。

    “储位之事,在皇上心里,就两个字……”

    李光地压低了声音,轻轻摇着手。

    “不急。”

    方苞眼瞳微微紧缩,只两个字,却盖过了朝堂喧嚣,众多扬尘之事都豁然开朗,只是……到底是不急下定论,还是不急对外明示?

    “皇上也是人,终究有难以立时决断之事。”

    李光地似乎还在说着温吞话。

    “那么……八阿哥……”

    方苞问得更直接了,这是备着皇上亲自询问时表明态度。八阿哥在皇上心里,到底还有没有戏?有太子二度废立的前例,朝堂也都不认为八阿哥真的就出了局。

    “八阿哥……前有凌普案,后有张明德案,灵皋啊,你果真认为八阿哥有望?”

    李光地的回答,让方苞怔住,这话可不像是这个理学名臣的风格。

    方苞说得对,他是李光地冒了很大风险拉出来的人,还送到了康熙身边,如果不把储位这事交个底,方苞说错了什么话,他李光地也要受牵连,所以谈到这事,李光地也转了他那浑圆姓子,直言不讳。

    “我朝让皇子历政,利弊兼有。应到储位之事上,那就是个难解的结。太子陷身群狼,不笼络争权就不足以自保,可一动手又碍了皇上的权柄。太子被废了,再跳出来个八阿哥,真要定他为储君,三五年不到,皇上就得下狠手。这就像是秋千,摁住了一头,另一头又翘了起来,什么时候是个头?莫非要逼得皇上跟所有儿子情义两绝?”

    李光地一番交心的话,让方苞后背渗起一层冷汗。

    “灵皋啊,这不单单是谁的问题,还有时候合不合适的问题。”

    绕了一个大圈子,方苞才算明白,为何李光地会说“不急”。

    “那么我是……在这时机上作文章?”

    方苞还尽职地想着,在皇帝垂询时,能给一个有价值的答案。

    “灵皋,你不适合当官。”

    李光地忽然转开了话题。

    “二十八年,嗯,己巳年,我扈从皇上南巡,在南京观星台陪皇上观星。皇上问我一星为何,我答曰参星,皇上说那是老人星。还说燕京不见此老人星,只南京以南能见,还说到了闽广,南极星也能见。我唯唯诺诺,自惭学识不足……”

    方苞欲言又止,李光地虽名胜理学,可历算也是天下有名的,怎会出这纰漏?

    “我早知皇上此前跟着西洋人学天文观星之法,又怎敢自居学识强过皇上?至于皇上所谓闽广能见南极星,我久居南方,这事……皇上还是说差了,呵呵。”

    李光地捻着胡子,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似乎又在眼前翻腾。【1】

    沉默了好一阵,李光地忽然轻声道:“君为天子,虽说枝节有差,可今上始终牢记一条,君不可为臣嬉,时时要居君之本位。而臣不可逾矩,那白衣帝师一称,你扪心自问,就真没想过让其成真?”

    他加重了语气,话语像是锤子,一下下砸在方苞的心口上,“今上的逆鳞,就在这上面!”

    到得此刻,方苞一身是前后都汗得通透,想来想去,他也不得不下了决心,若是皇帝问到,就以“八阿哥最贤”回个糊涂话。

    最“贤”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这会正乘车由北回京城。原本老是一脸爽朗笑意,却像是被车外的寒意凝住了,眉目深锁,还不时在微微摇头。

    胤禩是在忧虑,自张明德案之后,他皇阿玛和自己的关系起起伏伏,但终究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回复,这两年也没什么大闹腾地就过来了。此次随皇阿玛去热河巡狩,他是五个随行的皇子之一,也显露出皇阿玛对他还有期许。

    可恼火的是,他母亲良妃的忌曰正在这段时间,两年前的戏份做得太足,他必须补上首尾,不得不向皇阿玛告罪,回来祭拜母亲。

    这是紧要的关头,容不得一丝马虎,和他随行的兄弟们,见他离去时,那几乎难以抑制的欣喜,让他越想越心寒。特别是那个老四,如鹰隼一般的目光,他可绝忘不了。

    “得挑点别样的东西送给皇阿玛告罪……”

    他这么想着,敲了敲车厢前的玻璃挡板。

    “家里不是养着一对海东青吗?嗯,就是十四的人从关外带回来的,去收拾一下……”

    想到正是巡狩,送鹰儿应景,见着顾盼生姿的雄鹰,皇阿玛的雄心也会高燃,胤禩正要下决定,另一件东西又记了起来。那是广州知府李朱绶送来的,一具鎏金甲胄。据说是洋人巧匠献上的,叫什么哥特式全身钢甲,从头至脚都罩住了,轻盈异常,却坚固无比,号称连鸟枪都打不透。

    当时他一见这甲胄就喜欢上了,那隐隐像是龙首的头盔更让他眼热,李朱绶在进献的书信里像是不着意地提到,这似乎非人臣所能用的,胤禩还不怎么在意。现在不能摆出来,以后总能吧。

    可眼下这要紧关口,是不是该听李朱绶的话,趁机献给皇阿玛呢?

    李朱绶只是个知府小官,还是半路出家投奔他的,可上任后就格外殷勤,隔三岔五地送东西。四五个月前,还说广东商贾建了个票行,揽资生利,很是丰厚,就代为作主,为胤禩认了三万两银子。只需要胤禩亲书签认,就能坐收利钱。

    钱么,什么时候都不够,这只是小生意,胤禩也就递了书信。没想到十月的时候就收到了第一笔利钱,不多,也就千来两银子,可算算一年就能有两成多稳利,比费神又容易招事的高利贷妥当多了。本着豪爽揽事的姓子,他还四下招呼了一拨王公大臣,将家中闲散小钱都投了过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5095 125096 125097 125098 125099 125100 125101 125102 125103 125104 125105 125106 125107 125108 125109 125110 125111 125112 125113 125114 125115 125116 125117 125118 125119 125120 125121 125122 125123 125124 125125 125126 125127 125128 125129 125130 125131 125132 125133 125134 125135 125136 125137 125138 125139 125140 125141 125142 125143 125144 125145 125146 125147 125148 125149 125150 125151 125152 125153 125154 125155 125156 125157 125158 125159 125160 125161 125162 125163 125164 125165 125166 125167 125168 125169 125170 125171 125172 125173 125174 125175 125176 125177 125178 125179 125180 125181 125182 125183 125184 125185 125186 125187 125188 125189 125190 125191 125192 125193 12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