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书信,字迹虽然工整,可断笔错笔连连,显示出写信人内心的惶恐不安。

    “三江票行并三江投资,吸纳粤省数百万两银,县府道省银两拨转也混杂其间,捏朝廷命脉于手,昧胁一省官员,藐视朝廷法度,大兴奇技银巧之业。此番祸事,正是这三江之业背后的东主李肆所为。”

    “广州城西,炮火连天,绵延三曰不息,督抚连广州将军之兵死伤惨重,均为缉拿这李肆未果而至。提督王文雄领兵暗剿李肆老巢,却在佛冈被袭军败,更是李肆所为!随后广州城乱,还是那李肆勾结洋人,意图谋占广州!”

    “吾皇圣明,此李肆还有诸多传言在身,都为妄逆悖伦之语。此等宵小之辈,怀藏坏我大清纲纪之心,一省官员,不是败于他的银财之惑,就是受他强横威逼。雍亲王亲到,依然未得他的首尾,李肆此人,在广东已是手眼通天。官场诸人,竟然都不敢称其为反贼,深恐一语成真。”

    这封信的内容,如果李肆看了,绝对要被吓住,除了一些细节有问题,对他实力的描述还很模糊,同时遮掩了胤禛和他的直面冲突之外,基本把广东之事说得一清二楚。

    康熙看过之后,将书信放回案头,双眉紧锁。

    “这李肆……究竟是何人?”

    沉默良久,他才缓缓问道,刚才广东督抚折子里也提到了李肆,可跟一大堆其他名字混着,他自然看不出什么。

    “二月中,广州城还有过一场小乱,吏部刚刚议叙平乱的南海县典史李肆,迁为河源县丞。臣来之前,刚提查了这个李肆的吏部文档,该正是林统所述的李肆。”

    李光地自然做足了功夫。

    “晋卿啊,你呈上此信,有何思议?”

    康熙的语气非常平静,李光地神色变幻不定,像是难以下定决心,但最终还是一咬牙豁出来了。

    “林统此人,不似会随口漫语之人!此信,该当有几分真!”

    蓬的一声,康熙一巴掌拍在书案上,奏折纸笔顿时乱成一团。

    “几分真!有几分!?”

    他是第一次对李光地如此发火,李光地哆嗦着跪在地上,就侯着雷霆之怒降临。

    “他是要你来告诉朕,他手下的一个小小典史,手握数百万两银子,督抚都对他言听计从。行了诸多恶事,广东一地无人敢言!广州将军不敢言,左都御史不敢言,吏部尚书不敢言,朕的儿子,雍亲王,四阿哥,也不敢言!?”

    康熙咆哮声如雷,原本还隐见的病疲之态全然不见。

    “他是要你来告诉朕,那个李肆,居然握着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的一支大军,广东一省之兵都治他不得!?王文雄的提标也是败给了他!?韶州镇标,已是他的私家之军!?”

    他声音越来越高。

    “而这些,朕手下的官,朕的儿子,竟然都不敢开口!?”

    康熙逼近了李光地,按着这老头的肩膀,沉声问道:“你真的信!?”

    “皇上息怒,保重龙体……”

    李光地被这一爪几乎给拍趴到地上,他赶紧伏地辩解,“臣非揣测雍亲王和二位钦差,而是信中所述,与广东之事的诸多细节一一对应,让臣有所思量。”

    接着李光地又赶紧补了一句:“至于此信所述那李肆,如此神通广大,臣是……不敢信。”

    康熙吐出口长气,连连点头:“朕也是……也是不信!”

    他挺直了胸膛,似乎找回了刚才心中丢掉的什么东西,神色也平缓下来。

    “此信为真,那不就是平地里跳出了个孙猴子?朕……决计不信!”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你到底要干什么?

    “李肆……跋扈桀骜,恣意妄行,此次广州之乱,他与相关人等都有不可推卸之责!”

    不管是听到,还是说到这个名字,胤禛都是肠胃翻腾,恶心欲呕。

    “但儿臣所知,此人除了与广东官场交际甚密,靠着他那北江船行的产业,在广东被称呼为李三江之外,尚无更多劣迹。广州城西的青浦货站,货站守卫抗拒官兵一事里,他名下一些护船的船丁也被裹挟参与,事后儿臣以朝廷天威慑服住他,他也甚乖觉,认罪纳捐。”

    可面对康熙的询问,胤禛还是得护住李肆。

    “儿臣想到此人不过是涉案诸多广东商贾中的一个,事后上下安抚,他也出力甚多,以皇阿玛的仁治大局为重,并未单独针对他做严苛处置,就不知……皇阿玛为何会单独提到他?”

    胤禛小心地问着,康熙召他进宫,专门问到李肆其人,最初还把他惊得魂飞魄散,现在看来,想必是康熙通过另外的渠道,得了些什么风声。

    可事到如今,他也只有硬着脖子帮李肆遮掩,不然自己的麻烦就大了。一番话说下来,李肆是个混蛋,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朝廷能管控能慑服,没什么根本危害的混蛋。如果真是什么大混蛋,他胤禛最多不过是受了蒙蔽。

    胤禛的回答,印证了康熙的推测,或者说是给了康熙所想要的答案,否则真如那林统所言,李肆内外勾结,暗霸广东,那他这几十年刻意周旋出来的安宁大局,就要彻底泡汤。

    “原本还觉得你做事毛躁,此番去广东,又虎头蛇尾,却没想到,你已学会了隐忍权衡,顾全大局,朕心甚慰啊。”

    康熙夸赞道,胤禛满脸赤红,咕咚一下跪倒,叩谢他老子的亲口褒扬,这可是太难得了。

    接着康熙还是不放心,询问了诸多细节。比如说三江票行跟李肆的关系,胤禛说三江票行东主无数,李肆也该只是其中之一,而三江这个名字,就如同兴隆丰盛一般,广东满地都有,不足为奇。

    胤禛见着康熙的心思还算宁定,又赶紧以愤懑之语,奏报说广东兵实在不堪用,数十倍于敌的抚标军标围攻,却是死伤惨重,最后出动旗兵才终于见功。他恳请康熙再充实广东军备,最好能再遣旗兵下广州。这可是他的真心之语。虽然跟李肆暂时“合作”,目的却是相互遮掩,可以他本心,自然不想让广东真落入李肆之手,加强广东军备,也是要遏制李肆的势力。

    说到这个,康熙就来了兴趣,详细询问了青浦货站的地势,然后以沙场老帅的口气告诉胤禛,当年雅克萨尼布楚之战也是这般光景,地势开阔,握有洋枪,仗就只能打成这般模样。至于广东军备之事,事涉八旗,还需要从长计议,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关牢广东的大门。

    等到胤禛出宫时,春风拂面,他却只觉一身恶寒,这一关过得真是凶险。

    关于广东的具体处置,第一波举措于四月初敲定。这波举措包含甚广,分为对商、对民、对官以及对洋四个层面,其中诸多举措也都用于江南。

    对商而言,要求严查广东工商事务,现有之滑轮等新物列入朝廷管控范围,如有涉及钢铁的新物,一律上报至督抚,获准备案方可制造贩卖。而票行之类的产业,也必须投报布政使衙门,来回帐目,都须备案。在洋物方面,加强行商管控,洋物如有外流,一体问责行商。而像青浦货站这样的市集,由广东督抚议定专管章程,派员定驻监察。

    对民方面,全省搜查不明来历的洋物,类似自来火铳之类的军器,自缴者无罪,被查到私藏的,杖八十,流徙三千里。重申禁集令,凡非官许可,带军器相集,三人以上者,都以图谋不轨论处,十人以上则是谋叛。

    对官这一面,由户部吏部牵头,核查银流拨解关节,严禁民商介入。已纳入民间票行的银两,必须马上退出来,再有此类情事,以溺职论处。其他诸如加强工商监察力度等等套话,自然是又多说了一遍。

    原本李光地等人对票行这类产业很是抵触,他们的意见是径直封禁,可另一波大臣,比如汤田等人,都认为这是民间自利之事,历代都有,朝廷不能随意介入。而来自内务府的皇商,包括晋商和两淮盐商,还有江南等地商贾,也都开始尝试组建票行,真要封禁,他们也要跳出来闹腾,这个势头难以打压。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的奏折就说得很明白,“民商银流自洽,朝廷伸手,经办之人行事难以周全,怕有激起民商聚伙相抗之患,得不偿失。”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0744 130745 130746 130747 130748 130749 130750 130751 130752 130753 130754 130755 130756 130757 130758 130759 130760 130761 130762 130763 130764 130765 130766 130767 130768 130769 130770 130771 130772 130773 130774 130775 130776 130777 130778 130779 130780 130781 130782 130783 130784 130785 130786 130787 130788 130789 130790 130791 130792 130793 130794 130795 130796 130797 130798 130799 130800 130801 130802 130803 130804 130805 130806 130807 130808 130809 130810 130811 130812 130813 130814 130815 130816 130817 130818 130819 130820 130821 130822 130823 130824 130825 130826 130827 130828 130829 130830 130831 130832 130833 130834 130835 130836 130837 130838 130839 130840 130841 130842 13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