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与否,你一个臣子怎能事前张嘴唠叨?康熙这么大年纪,还怎么折腾?不动弹了,就是听了你的劝?这不是挤兑人么。

    此罪还是一面,另一面,看刘萌枢的话,该是不知详情,以为是要出兵西北,可朝廷要兴兵的消息,怎么就传得大街小巷都知道?

    一查才知道,刘萌枢是得了提塘自编的邸报小抄,提前知道了这事。还好大家都以为刘萌枢说的是朝堂明议是否出兵西北,征讨策妄阿拉布坦的事,没把这事的底子泄掉。

    “此战概由南书房出谕,廷寄满丕、佟国勷、年羹尧、陈元龙,杨琳和施世骠,奏报也由他们直送奏事处。若是走漏消息,在座诸位臣工,朕就只能问你们了。”

    康熙磨着牙地警告道,众人都是唯唯叩首,皇帝为免再出现刘萌枢这样的事,改变了文报流程,绕过六部和内阁,直握权柄。这违背了他一直在提的“政无不公”,可这不但是军务,还夹杂着不可告人的隐秘政事,兼之康熙在此事上一直是乾纲独断,诸臣不敢多说一句话。

    接着康熙就没话了,挪着眼角看去,大臣们都见着他在瞧着屋梁发呆,似乎在追忆时光一般。

    康熙确实在回忆,偏殿书房里这气氛,隐约又跟四十多年前他跟大臣们商讨如何处置三藩之事一般,前途未卜,紧张而茫然。

    不……这不一样,四十多年前,那是生死之决,即便他年少气盛,心血炽热,却也觉得喘不过气来,一念间,天下说不定就要逆转。可现在,他只是守业而已,广东之事,不过是脓烂毒疮,怎么也不能跟比。

    广东的臣子确实在尽心,康熙看到了他们的成果,一方面糊住了朝廷脸面,广东民平政通,依旧是他盛世的绚丽一角。另一方面,他们也不遗余力地寻找机会,而现在,一番混沌难明的暗斗里,机会终于出现了。

    在周边几省的合压下,李肆跟他的那帮商人起了内讧,据说差点杀死李肆,得知此事,康熙也很遗憾。

    被惹怒的李肆,将矛头指向江西,要直入江西,抓拿江西巡抚佟国勷和逃掉的一帮江西商人。为此他原本散于广东的快枪兵都聚了起来,正曰夜艹练。

    此事是从广东巡抚汤右曾那里传上来的,据说是由李肆身边的内应,传给了官府探子。同时江西方面也收到了零星的消息,诸多迹象都表明,李肆真是要准备进军江西。

    康熙自然是惊怒难安,李肆的军力情报,之前已经从各个途径传了上来,快枪兵估计上万,大将军炮数十位,这样的军力流窜出广东,那就是孙猴子进了肚子里,不知会翻腾出什么动静。东面就是钱粮重地江南,径直北上就是中原。一旦战事在腹地打响,康熙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得到,整个天下,都再无宁曰。

    他第一反应就是要下谕兵部,诏令征剿,可念头刚起,却又丢下了。

    这未尝不是温病调理之法的成效所现,绝不能乱了自己的章法。

    李光地已经回了福建养病,没办法再从大面上参详,招来南书房和懂兵的大学士,以及兵部大员等一议,康熙顿时就有了底,这是个机遇!风险虽有,却比明令征剿稳妥得多。

    南书房和大臣们议定的方略是,既然提前得知了李肆的动向,就可以从容布置,将李肆压在粤省境内。不止如此,还可以从湖南方向出偏师,直捣李肆巢穴,两面夹击,即便不能一股荡平,也能挫了李肆的兵威。据他们所知,那快枪兵不仅所耗银两甚多,还训练不易,多是李肆亲族,杀伤足够的话,他再难恢复。

    李肆在广东翻腾,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支暗藏的快枪兵么?

    当下康熙就作了布置,湖广总督额伦特因西北之事,刚被调去西安署西安将军,接任他的正好是满丕,此人曾任广东巡抚,熟悉李肆,虽然可能与李肆有过来往,但此刻是敌我之势,他绝不敢轻怠。

    康熙就将满丕升为湖广总督兼管江西提督事,统一调度三省之军,掌握正奇两面。同时由南书房直发廷寄,授他征剿方略。目的就是两个字:暗战。

    “不散朝廷名义,只为直击李肆,若是事成,再起大旗。若是事滞,尚可全朝廷颜面。”

    这是南书房向满丕递过去的暗谕里写到的话,还要满丕回奏折后再缴回这暗谕。

    总之康熙的设想是,在可控的范围里,狠狠打击李肆,如果效果出来了,就明里征讨,如果效果不好,目前这面上的和缓之势还能保住,继续温病调理,如果失败……不不,他康熙这几十年来,战无不胜,算无遗漏,怎可能失败?

    “李肆之军强悍,须得重兵相击,满丕集三省绿营,怕也难握稳胜之局。”

    “知兵”臣子很担忧,之前广东传来的消息,李肆的兵,一个能打五个,他出动一万,五万才能抗衡,要稳胜的话,没十万可难有把握。

    于是有臣子就建议,让广西出兵北路,加强湖广,福建和广东本地也一起动手。

    这个建议很好,但是得看时机。如果动手太早,李肆没出广东,就察觉到动静,如此四面围剿,他径直就在广东举旗了,不就等于明里征剿么?到时候广东打成白地都还是小事,如果他出海泛洋,甚至跑到台湾去折腾,南方可就永无宁曰了。

    康熙把广东福建一路的行动规划为第二阶段,他苦口婆心地教诲臣子,这是一场有限之战,是不是要变作全面征剿,得看第一阶段的结果。如果李肆在第一阶段遭了重创,再启动第二阶段不迟。

    “治大国如烹小鲜,清毒瘤也是如此道理,诸卿要以大局为重,万不可逞一时之快。”

    康熙在暗谕里如此训导参与此事的督抚要员,他自然想不到,这样的局面,本就是李肆刻意为他营造的。

    韶州城南芙蓉山,李肆站在山腰,用望远镜观察地形。武水在西,浈水在东,像一个t字,在芙蓉山北面偏东七八里外汇和为北江,山下东北就是韶州城,四周山峦丘陵环抱,把地形切割得无比零碎,也就是北面黄岗山东西两面,以及芙蓉山下,韶州城外有大片开阔地,这战场有些头疼。

    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打一场有限之战,将清廷和康熙打痛,不仅能震慑广东人心,还能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是李肆的目标,这样就能避免被动,主导局势。

    可战场的选择却有些犯难,最终决定还是在韶州,深入江西的话,后路要被湖南来的清兵截断,缩得太里面,清兵未必会全军扑下来。而且这一战必定有两个战场,如果离英德太远,有什么意外,还不好兼顾。

    “为什么不直接占了韶州城?引敌人聚在城下,一举歼灭!”

    吴崖不甘心地问着,山下一两里地就是韶州城,据城诱敌很方便。

    “这是留给他们的坑,怎么能占了呢?”

    李肆从军事层面上作了回答,而在政治层面上,他也不能占,这就是明反,清廷的面子怎么也难抹下,有限之战就要变成全面大战。

    啪啪的零星枪声从北面传来,那是游哨在驱赶清军的哨探。韶州城里,白道隆面无表情地对韶州知府陈训说:“开始了,我们……”

    每响一枪,那陈训的身子就要哆嗦一下,可他脸肉却是紧紧绷着,向北拱手说:“下官舍却姓命,也要守住韶州,以报皇上天恩。”

    白道隆翻翻白眼,把剩下的话吐了出来:“我们……老老实实看戏吧。”

    他很彷徨,可对象不是李肆,而是朝廷。之前多番运作,都没能调离韶州镇,原因居然是朝堂在康熙颁布了“温病调理”的“李肆攻略”后,认为韶州是李肆的巢穴,贸然更换韶州总兵,难保会引发李肆的疑惧,从而坏了大局。

    所以白道隆继续当一块膏药,死死贴在韶州,还领了康熙的暗喻,要他“镇之以静”。

    白道隆却是清楚,他也只能静,想动也动不了。他的韶州镇标,三年来在英德跟李肆“相濡以沫”,已经被侵蚀得不成样子。名册上虽还是足员,可三年里的缺员不仅一个没补,还因为李肆的拉拢,不断出缺,三个营的实际兵员估计就七八百人。

    还不止如此,左营基本完全是李肆在艹纵,中营周宁还被诓去参与了袭杀王文雄的滔天大案,不必李肆动什么手脚,军心早就散了。右营情况好一些,也就能出动个两三百人,当当他的护卫,在这韶州城里装装样子。

    得知战事将起,白道隆深刻领会了康熙交代给他的任务:存在就是胜利。

    白道隆也知道,李肆对这什么韶州城可没兴趣,一直以来,他对占地据城都没兴趣,所以在韶州城里看热闹,应该是最安全的。而他自己的前途,就得看这一战的结果。想到前途,白道隆很彷徨,因为他隐隐觉得,朝廷要败了,自己才可能有前途,李肆要败了,自己估计还要遭清算,纠结啊……刚才那阵枪响,跟他的韶州镇标,跟韶州练勇,乃至跟广东官兵都没关系,那是湖南兵的先锋。

    十月初四,李肆聚兵韶州外,未及“流窜”江西,就被湖南兵拖住。十月初五,江西兵自东北而来,李肆应变不及,龟缩南北两处山头。十月初六,负责前线指挥的湖广提督高其位领督标提标万人到达,观察了战场形势后,兴奋地给满丕发信说:“开门大吉。”

    (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空前的压力

    长沙,偏浣巡抚衙门外,兵丁肃立,刀枪如林。衙门里,第一进的照壁前还立着上百官员,惨呼声不断从里面传出,这些官员冬帽上的翎子也都抖个不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