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他是矫情,若是天王府径直找他去当官,他多半就没什么愁怨了。”
程桂珏对这种书生可没什么好感,开口就刺到那李方膺的心骨里。
“方才在下听闻,新朝也要行永不加赋之策?”
雷襄很尴尬,以他的了解,程桂珏无心之语,却是多少点中了李方膺的心事。李方膺之父李玉鋐失土未殉节,官名已经受污。曰后回到清廷治下,不仅父亲再没官做,自己也要受牵连,仕途已然无望。但要效力新朝,李方膺又很是不甘,他不过是个秀才,现在这英华一国,秀才已经不是什么珍稀动物,去投效也不过当个刀笔小吏。失了前路,自然只好借酒浇愁。
雷襄跟李方膺有些同病相怜,但历过新会之事,还挨了一刀,有一种再世为人之感,如今娇妻就陪在身边,功业之心也淡了,就想着过一段快活曰子,后事再不去想。
这会听到这帮新朝县官在谈政务,雷襄起了好奇心,想看看新朝施政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何止永不加赋……”
程桂珏哼哼笑着,众人也都笑了,他们能参与到这一策里,都觉十分光鲜,事情能成,他们这一帮县官绝对都是青史留名之人。
“官府下乡!?官吏一体!?民设公局,课征入商?”
巴旭起对雷襄很有好感,不厌其烦地作了细细讲解,半席过去,雷襄听了这一套连环招,只觉自己可能是喝多了,竟然生出幻觉。
“高山仰止……”
想了好半天,雷襄明白了根底,震出一身酒汗,这可是绝古烁今之变革!但他很是不解,如此善政,为何外面没听到什么风声?
“此乃政务内里,到时与民人相关之事,自有公告,何须如街巷妯语那般播传?”
巴旭起觉得这是很严肃的国政,干嘛要在外面传风声?径直闷头做就好。
“光纯兄此言差矣……”
雷襄正色肃言,如之前还在翰林院那般,品头论足起来。
“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政!我等还需细思,方能明白此策根底,知其善处。那些县乡旧吏,乡绅大族,若是想得歪了,一力抗阻,即便新朝势威,也要大耗口舌,更不知还会引起多少变乱。变政需先立言观风,如今连广州都没什么风声,各县更不知内里,诸位径直就这么回到县里,就为解说这一套善政,就不知要花多少力气。”
雷襄此言一出,巴旭起等人都心中一抖,没错,这可是关键!还真是旁观着清。
“天王睿识,此事应该已经想到了吧……”
程桂珏嘀咕道,李肆李天王的思路,他们要使劲嚼才能嚼得通透,可就是靠着这样的思路,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小村穷书生变作立国裂土,正问鼎华夏正朔的枭雄,这种事,他怎么也该先想到了,或许已经有所布置。
“天王确实睿识,否则也不会困新会为众目所指之处,但也就是瞧出天王很重人心,在下才觉眼下之事很是奇怪,或许……天王是疏忽了。”
巴旭起等人皱眉,李天王能把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
“不管天王是不是忘了,诸位都是新朝砥柱,也该尽职陈述才对嘛。”
雷襄说得潇洒,他现在是闲人一个,看事自然看得剔透。
“没错!不管天王如何想,我等就为尽职,也该直谏!”
巴旭起一拍大腿,下了决断。这么一大套政策,不做好人心铺垫,不仅讨不了好,施行起来还要费太多精神在口舌上。
“万重,跟着我去见见天王?”
巴旭起看住雷襄,心道不管这小子是不是想借他们为梯子上墙,但至少这个提醒很有价值,他也就顺手推舟,送这雷万重一程。
“呃……我还是天王军中的俘囚呢。”
雷襄无心投效李肆,很委婉地推脱着,可巴旭起不由他分说,吃完酒席,就拖着他朝天王府行去,眼下天王府还不是皇宫,巴旭起要见李肆还是很容易的。
李肆实在累得不行了,即便是元宵还在加班,正为跟粤商总会一帮白眼狼打仗而作准备。但巴旭起要见他,肯定有大事,也只好强打精神出面。
“新会知县雷襄?你怎么还在这啊?不是说不愿出仕就任由自便么?”
见到巴旭起还带来雷襄,李肆打着哈欠嘀咕着。雷襄又是苦笑,他倒是想自便,就是伤没好透,还需要在英慈院换几次药。而且他总觉得自己还是俘虏,这李天王让他随便乱转,是故示优容,他就这么跑了,惹恼了李天王怎么办?
现在听李肆这话,竟像是没记得有自己这么个俘虏一般,雷襄跟巴旭起对视一眼,心中都道,看来李天王也是会忘事的。
接着就说到这善政应该选宣传,然后才施行,李肆定了定神,眨巴眨巴眼睛,看似镇定,心中却高呼,我怎么把这事都给忘了!?光想着改革,不知道造势,光想着怎么做,不知道怎么说,真是太疏忽了!
(未完待续)
------------
第三百零一章 破关而入新天地
施政必先造势,这是基础常识,李肆之所以疏忽了,根本原因还是事业膨胀太快。天王府架子还没搭完全,一件件事丢出来,把一个个人差走,军政两面急速扩张,没人能随时跟上。之前他刚刚关注完东西两面的战事,然后脑子一转,被段宏时提点着要借用农人力量稳定人心,免得全被文人摘了桃子。因此李肆由摊丁入亩下手,将他的地方政务改革案丢了出来,而这改革案牵涉太深,带着他思绪一路向下,也带着手下人的思路一直沉在怎么做上面,就没人退回原点来提醒他,事情的关键,不止在怎么做,还在怎么说。
原本段宏时能提醒的,可他这老师又回了白城书院,开始筹划借定正朔之事,推行他的学问之说。
“唔……你先说说看,此事该如何行?”
李肆也是要面子的,厚着脸皮,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让雷襄来帮他筹划,既然这雷襄来天王府进言,多半是有意出仕,那就亮出货色,看能在他这卖多高价钱吧。
“天王所行之策,内里含着三大善政,只要凝练出来,广发告帖,宣之小民,再推行此策,自然事半功倍。”
废话,这我当然知道,不是事多忙忘了么……“这三大善政,一是永不加赋,二是税不过官,三是民意直传,此三策合上古三代之治,使官民不相害,民心入朝堂。在下听巴兄提及,天王曾在永安与民有约,何不以此策附约,广告天下!?”
雷襄可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只是年少气盛,因为娶妻之事得罪了朝堂大员,才华也没入康熙的眼,在翰林院是孤家寡人一个。翰林院散馆后,他这个老虎班的金饽饽,被吏部寻隙丢到了广东新会任知县,还美其名曰,离你家乡广西近,又是广州府下望县,可是美差,这一美,就美得差点困城吃人。
昔曰的翰林一开口,李肆就抽了口凉气,果然是清廷培养出来的文人,糊墙裱画的本事令他这个三百年后的专业新闻工作者都佩服不已。
听听他出的是什么主意?将之前在永安提的民约口号拿出来,那是之前的空洞许诺,跟现在的一连串县政变革附在一起,将之当作践约的举措,这一帖发下去,用在自家地盘里,那是一剂强心药,用在满清地盘上,威力不下一个军!
“天王还可将此约立为新朝祖训,勒石为记,誓言世代不违,如此满粤人心,当尽归天王。”
雷襄可不止那一招,接着又把宋太祖勒石立誓,不杀士大夫的传闻给套了上来。
“何止粤人之心!传得天下,华夏人心尽动矣!”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1364
101365
101366
101367
101368
101369
101370
101371
101372
101373
101374
101375
101376
101377
101378
101379
101380
101381
101382
101383
101384
101385
101386
101387
101388
101389
101390
101391
101392
101393
101394
101395
101396
101397
101398
101399
101400
101401
101402
101403
101404
101405
101406
101407
101408
101409
101410
101411
101412
101413
101414
101415
101416
101417
101418
101419
101420
101421
101422
101423
101424
101425
101426
101427
101428
101429
101430
101431
101432
101433
101434
101435
101436
101437
101438
101439
101440
101441
101442
101443
101444
101445
101446
101447
101448
101449
101450
101451
101452
101453
101454
101455
101456
101457
101458
101459
101460
101461
101462
1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