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乎,今上圣明,却遇南蛮大敌。那南蛮,抑儒兴百家,道统倾覆。仁有大小,敌有生死,南蛮,即是华夏道统不可戴天之死敌!”

    此时他终于转回正题:“顺君意,成全君臣大义,让这大清,虽有满汉之分,却仍行若一人。治世能存大仁,得盛世。此时乱世,能存道统,灭死敌,你……可懂否!?”

    若是李肆此刻在此,绝对是懂了,因为这番言论并不陌生,两百多年后,曰本人举着大东亚共荣的旗帜入侵,支撑汪精卫去投奔曰本人,主持伪国民政斧的,就是这大小之“仁”。汪精卫并非首创,蒙元到满清,儒家已经积淀出相当深厚的底蕴。

    张廷玉品了好一阵,眼瞳里闪着细碎的泪光,就觉眼前这个老人,浑身充盈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舍身为仁的气势。

    他俯首拜道:“弟子懂了,心中虽有华夏,眼中却无夷狄,中外自是一家,君父盖天,我等臣子,就只为君言……”

    李光地的意思,就是不能置啄圣裁,唯行而已。但张廷玉还是有些疑惑:“这储位终究是难稳,我等臣子,变乱之际,又该如何自处?”

    李光地扯扯嘴角:“我早已说了,大仁为上,我大清……帝王专裁,储位之事,也是天家私事。但事有权变,若是到非常之时,小仁让大仁,小理从大理,只要是为天下安宁,即便是何等谬妄之事,都要有心行得,有心认得。”

    张廷玉终于得到了自己此行最大的收获,他楞了好一阵,才完全明白,怪不得李相之前不准他泄露遗诏内容,不到最后一刻,那遗诏也是不着数的。只要让天下安宁,只要让社稷稳固,什么事都得做,什么事都得认。

    李光地叹气:“我已行将就木,以己之身度今上,这一关虽过,下一关也不是久远之时,就不知到那时,哪位阿哥能心怀霹雳决断,不管是顺是逆,能让这天下稳稳过手。”

    张廷玉闭目,将这一番心绪沉入心中,字字嚼碎,再不留下清晰之影。

    九月初三,康熙还在畅春园静养,雍亲王府,忙得头顶生烟的胤禛一回府,整个人就如被霹雳击中一般,完全呆住了。

    马尔泰回来了,还把他陷于贼人之手的女儿带回来了。这个昔曰他略微有些印象的少女,正一脸深沉地看着他,看得他内心都在发毛,就感觉天地恍惚也消散了,只有这个少女立在眼前,将一股冰凉粘稠的感觉一圈圈缠在他身上,让他呼吸越来越艰涩。

    “茹喜代李天王而来……”

    这感觉瞬间就从虚幻变得真实,惊得胤禛四下张望,可这本就是密室,除了戴锦、马尔泰和这茹喜身后的小侍女,就再无他人。

    茹喜跪伏在地,浑身微微颤抖着,不知道是因见到魂牵梦绕之人而喜悦,还是因自己要跟着他走上不归之路而恐惧。有那么一刻,她恐惧得有些想退缩,李肆那双看透自己内心,艹纵他人命运的眼睛,还有那刻骨铭心的疼痛,让她直想尖叫,可一股不屈化作热气,让她撑了下来。

    “茹喜带来了李天王的致意,李天王将以我为手臂,让王爷得偿所愿。”

    她的情感在狂叫,就只是我而已,我绝不想跟那个李肆再沾上一点关系!但理智却在低语,此刻的自己,背后若是没有李肆,将没有半分价值。

    胤禛将自己的怪异感觉当作太过惊讶的失态,像是开玩笑一般地问:“那李肆,开出了什么条件?”

    茹喜抬头直视着他,缓缓摇头道:“没有,对李天王来说,王爷能登位,就是他所愿。”

    胤禛愣住,那股冰寒的感觉又在心口泛起,他冷冷一笑:“也算是个好男儿,便是视我为宿命之敌了。可他……凭什么说这话?他虽声势大噪,已领一国,却终究不是老天爷,能艹纵得了我大清的帝王之位。”

    茹喜沉静地道:“八阿哥,马上就要失势,彻底失势,十四阿哥大概会封王,这是李天王安排好的……”

    胤禛眯住了眼睛,茹喜继续道:“但是,皇上绝不会立储,不到那一刻来时,答案绝不会揭晓。”

    胤禛忽然很口渴,他压住了自己开口询问的冲动,继续听着。

    茹喜再道:“那一刻,就是王爷的机会。”

    胤禛再难按捺,脱口问道:“那要等多久?”

    茹喜微微扬眉:“李天王说过,那不会太漫长,而要把握住那个机会,就只有靠茹喜这只手。”

    良久的沉默,胤禛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走到门口,再转身,他很认真地道:“这桩挑战,我接下了。茹喜是吧,就留在我身边。”

    一边的马尔泰面露狂喜之色,这就意味着,自己攀上了雍亲王这一枝,想想自己这个女儿,可真是非凡人物啊……茹喜面上不悲不喜,心中却是狂澜涌动。

    夜色已深,胤禛在自己的禅室里念着经,戴锦在门外咳嗽了一声。

    “婆子验过了,她和那侍女,都已非完璧,而且……还是新破的。”

    胤禛面颊抽搐着,眼中也迸出莫名的炽热之光,他机械地继续念着经,好半响后,面颊才平复下来,眼皮也颓然垂落。

    一卷经文念完,胤禛的声音像是从泥胎菩萨像里发出一般:“去宗人府给她办个格格,查验的婆子……”【1】

    戴锦点头:“奴才晓得,定会办好。”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李肆能否跨过那道门槛

    康熙五十六年,风云激荡,远比另一个时空里的历史精彩。但至九月,之前的硝烟、血火,阴谋盘算,各色人物的出演,都仅仅只是正戏开场的锣鼓。广州黄埔无涯宫,李肆在肆草堂置政厅的鹿皮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平静地注视着一个人,正是这个人,将大幕缓缓揭起。

    “一万于十万,一万乃小仁,十万乃大仁。舍一万而活十万,即便是食人逆伦,也存下了大仁?孔先生,此言若是真道,历辈卫国抗敌之士,岂不都成了不仁之人!?”

    旁边还有个人,正一脸愤慨地指责着,这是翰林院检讨唐孙镐。

    “先贤非止言仁!仁义道德,只执一端则成谬!活人为仁,义又何在!?无义之仁,亦非仁也!以生灵之数较大小,这不正是孔圣所弃之杨朱论!?”

    唐孙镐还在文绉绉地喷着,李肆挥手止住,再看向那个一脸恭谦,虚虚坐在对面的老者,眉头微微皱着问道:“岸堂先生来英华,我李肆当倒履相迎,何苦如此自污?”

    这老者正是孔尚任,以访病为由南下,一进英华治下,就宣称自己是避祸而来。十天前,更在新会拜祭当年葬身民人肚腹的死难者,祭文为各家报纸转发,题目是《新会仁人》,内容则是唐孙镐正在批判的大仁小仁。

    孔尚任此文是在为新会食人开脱,就这点而言,是**裸地攻击李肆将新会当作“抹黑”满清工具的恶行。跟随孔尚任祭奠的还有数千士子,甚至不乏当地官员,影响非常大。各家报纸刊发这篇祭文,也附着立场不同的评论,一场大讨论似乎又渐渐成型。

    可李肆之所以说孔尚任是自污,就在于他这言论本就很容易驳倒。如唐孙镐所言,这番言论是功利道德主义,这就跟牺牲一人救十人的选择一样,执政者都以此准则行事。但这属于可做不可说之论,小到一家相处,大到一国政治,这些话是不能摆在明面上的,亮出来就必须批驳。若非孔尚任是孔圣之后,本人又是大才子,大家对他都还算客气,恐怕报上已是铺天盖地的唾骂。

    孔尚任已年近七旬,颤颤巍巍地道:“尚任唯求尽绵薄之力,助天王凝人心而已。”

    李肆沉默,片刻后示意唐孙镐退下,要这个熟读圣贤书的翰林郎来,不过是备着自己预料出错,这孔尚任要学唐僧耍横,训斥自己,好有个助阵的骂手。

    现在孔尚任承认是在自污,反而让李肆心中更不踏实。

    孔尚任跑来英华,为何要大张旗鼓地来这么一下,以孔圣后人之尊,丢出即便是一般读书人都难出口的谬论?

    难道这是献上投名状么?就是让李肆能占据舆论制高点,好好地训斥一番孔尚任。

    事情似乎就是这样,孔尚任来英华胡说了一通,李天王出面,好好训斥一番,孔尚任再自承学识浅薄,李天王儒学精深,孔圣之后也要五体投地,他孔尚任的价值不就这么出来了么?直白说,孔尚任就是个不请自来的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3286 63287 63288 63289 63290 63291 63292 63293 63294 63295 63296 63297 63298 63299 63300 63301 63302 63303 63304 63305 63306 63307 63308 63309 63310 63311 63312 63313 63314 63315 63316 63317 63318 63319 63320 63321 63322 63323 63324 63325 63326 63327 63328 63329 63330 63331 63332 63333 63334 63335 63336 63337 63338 63339 63340 63341 63342 63343 63344 63345 63346 63347 63348 63349 63350 63351 63352 63353 63354 63355 63356 63357 63358 63359 63360 63361 63362 63363 63364 63365 63366 63367 63368 63369 63370 63371 63372 63373 63374 63375 63376 63377 63378 63379 63380 63381 63382 63383 63384 6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