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下,秦行郡县,天下脂膏归于一,亿兆之动束于一,天下苦一久矣!”

    接着李肆就说到了秦始皇,他这句话,屈家父子等新儒都下意识地点头,这不仅是三贤的共识,甚至是晚明诸多文人的共识,就连梁载琛等老儒都不由自主地慨叹一声。

    “黄顾王三贤有论,君王乃天下大害,得一之君王,一言决亿民生死,一念定社稷安危,怎能不是大害!?”

    李肆这话激起一片抽气声,屈家父子等新儒更是激动难止,说得对啊!三贤不就是这般认为么?以一治天下之君王,天下也就系于君王于一身,身家国一体,方有华夏这千年来来回回的动荡难安。

    “我华夏自秦而下,虽有强汉盛唐,繁宋朗明,国祚延三百年,可民人相安之时,从不过百年!天命轮转间,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更任夷狄入华夏,毁我衣冠,秽我人心,这得一之君,怎能不是大害!?”

    到此时,以三贤派为核心的读书人,都觉李肆竟然是完全站在他们一边了,但是……对华夏历史的总结,在李肆之前,就已有了很多定论。段宏时和李肆所看透的儒法之锢,文人们自己也有所认知,他们将问题归结为郡县制,归结为独揽权柄的君王,从某个层面上看,这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黄顾王为代表的晚明文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复封建,废郡县,行井田,同时虚君,靠学校,也就是熟读圣贤书的儒士治政,以德治天下。

    这当然不是李肆要说的,所以下方范晋、刘兴纯、苏文采、彭先仲和李朱绶等心腹一党,脸上依旧波澜不惊,他们虽未懂得透彻,可跟着李肆这几年下来,行事种种,都很清楚。

    李肆是不可能走上那条路的,他劈出了一条新路。

    “但我华夏,亿兆之民,万里之疆,又何能无王而治?士农工商,贵贱贫富,又有何人能听得众民言,看得众民生息,为众民谋福?故我华夏,无君不立!”

    这话现在说来,似乎是多此一举,即便是三贤派,也没有激进到不要帝王。但这话已是在为李肆的帝王法统打地基,更是为着曰后段宏时所料的形势筑起防波堤,甚至是在为更远的未来,当社会开始剧烈荡动时,留下一道人心和法理上的阻拦索。

    新儒们脸色黯淡下来,在他们心中,原本代表天下人的权力是他们的,是读圣贤书人的,在他们的理想里,君王只是国体,只是承天命的花瓶,是旧儒所尊之“君父”,是道德的象征。该是他们代表天下人治天下,现在李肆竟然径直伸手来拿。他们想要虚君,李肆却是在说“实君”。

    “我华夏再起,这君就不能再是握一之君!不再是受天下人奉养之君,而该如上古三代得道之君!”

    这一句话道出,所有人屏息以待,不仅在期待李肆到底是要将这君王改造成什么样子,也在等待,李肆要怎样以此来接天命。

    “上古三代之君,与内,得天道而福泽万民,与外,挥刀戈而辟疆逐虏。天道时进,君治随进。君视民如手足,视国为公廷。民非君子,无奉养之责,臣非君奴,唯忠国事。君国非一体,天下非一家,社稷非一姓……”

    随着李肆朗朗话语而出,道道无形狂澜在所有人心中激荡着,即便是乡下草民,不是太听得懂,可“君国非一体,天下非一家”这话却是再明白不过,顿时就觉天地混淆,脑子一片糊涂。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天下……不再跟皇上姓了?”

    “是啊,咱们这英华,是不是也不由天王作主了?”

    “哪跟哪啊,我瞧着吧,天王的意思,好像是……他要当了皇帝,不再是什么都说了算,就有点像……像是主着一家事的老爷子那般。”

    民人嘀嘀咕咕着,读书人则已被震慑得说不出话来,旧儒固然是不堪这番冲击,新儒则更是纠结。他们想要虚君,可李肆却是在矮君,削君。李肆所言之君,不再是君父,不再与一国同体,也不再背一国之德,而是实实在在,要行治权。

    可他们却难以责难李肆这番言论,圣贤所言之上古三代圣君,就是这般“贤德”,不以天下奉己,视一国为公,奉公而治,才有后世所追的三代之治。

    屈明洪深呼吸,低声向正失神的儿子和同僚道:“这难道不是好事?我等不再是臣子,而是臣僚!三贤之愿,虽不能复封建井田,兴学校治政,却是能掌得相僚之权,与君共治天下!”

    众人都是恍然,没错,这矮下来的君王,要治天下,终究还是得与读书人分权。既已不是君父,既已非君国一体,读书人与君王的关系,自然也就从原本的上下关系,变成了主僚关系,也就如上古三代的圣君贤臣一般,自有他们的一番作为。

    李肆将他的华夏之君抛了出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君王,又该怎样接下朱明交回的天命?

    接着李肆却没有谈这个问题,而是谈起了满清窃占华夏的种种恶行,话题再发散,谈到了当今寰宇,万国林立,天道显于机巧者纷繁难述。各国逐天道而各成一势,华夏不再是过去那泱泱傲视诸国的中央王朝。前有荷兰人占台湾,后有罗刹蚕食北疆,西面准噶尔也动荡不安,欧人正满地球乱跑,开疆辟地,华夏危机四伏,并非满清一个大敌。

    这番言论,若是在江南讲,十数万人里,准有一半人不以为然,若是在燕京讲,估计大多数人都要轰然发笑,可在这广东,民人却自有一番见识,没见过洋人,洋玩意见得不少。很多人心中想的只是天王太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咱们英华自己不也曰新月异,自成一势了么。

    “而今新世,续道统,兴华夏,我李肆所言的君王,你们要不要!?”

    之后李肆高声问着,禁卫和侍卫亲军高声呼应,接着是官员,再是民人,十数万人,一个“要”字,喊得半空云散,大地震颤。

    “我李肆……”

    终于到这一步了,额头已热意难当的李肆心中暗道。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三十八章 皇英君宪

    李肆深呼吸,让自己中气更足,吐字更清晰。

    “我李肆在此,祭告上天,愿接天命,负华夏再起之责!”

    全场一片静寂,不少人都吞起了唾沫,就是如此么?李天王,就此要取那天命了?

    李肆的声音继续回荡着。

    “我李肆,与万民相约,让我华夏之人,勤劳即能得富贵,善良即可行天下。我李肆,与万民相约,让我华夏,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得享太平。我李肆,与万民相约,让这华夏脱五德轮回之宿命,得百世安宁……”

    “我李肆,与百官相约,君臣相敬,求贤得贤。我李肆,与将士相约,为国而战,求义得义。我李肆,与士林相约,学为所用,求仁得仁。我李肆,与农人相约,税古而止,求安得安。我李肆,与工商相约,正道广开,求利得利。”

    “我李肆,与天下人相约,忠孝仁悌,并行不悖。我李肆,与男女老幼、父母妻儿相约,幼有所养,孤有所恤,老有所倚,万家成国,国利万家。”

    这一番李肆之约,听得众人神智摇曳,古往今来,真有这样的君王么?即便只是言语,怕也是史无前例。

    李肆之约还没完,他再度拔高声调,说出了此番相约最重要的内容。

    “我李肆,与万民相约,以剑守国,以命付国。持天道而决天下不平,持天道而扶仁义,持天道而绝恶兴善,三代之治,即便不在李肆手中而现,也必将在我子孙手中而现。”

    余音缭绕中,李肆环视四方,语调无比坚决。

    “尔等……愿与我李肆立此约否!?”

    如潮的呼喊,就只有一个“愿”字。人心只有上天知,此刻天堂这十数万民众、军士、官员们,都是一脸涨红,扯着嗓门地高声齐呼。到底心中有几分真心,无人知晓。李肆这番立约,也不是发选票来一人一票。

    虽只是一个姿态,一个过场,实质就与群臣劝进没什么两样,直白说,这就是挟民意而上位,但诸多细节,包括遣词用句,包括祭祀历代帝王,包括取天命的逻辑,都是奔着浑圆无懈而去的。

    被忠心之部属提醒,李肆意识到了自己要称帝的话,法统到底能不能经得起时势大潮冲击的难题。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君王传承,这一点是没错的,他并不担心自己在位,乃至子孙在位时,一百年内,英华会闹起“共和革命”。

    但没有共和革命,却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动荡,没有对帝王法统的质疑。若是自朱明手中禅位,拿到传统的华夏帝王传承。是不是能容纳曰后必然会崛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浪潮?启蒙运动正在欧洲酝酿,英华要引领华夏而起,也必然要走向跟欧洲全面接触的地步,思想交融也是必然的。说不定在他有生之年,治下就有若干心怀共和思想的党派崛起,要责问他这领着古老传承的君王,法统是不是适合未来的华夏。

    现在是要虚君的三贤党,未来民智广开,必然还有一**问责君权的思潮,他不能给自己先埋下一枚不知道什么时候引爆的定时炸弹。所以自己矮君,再以民约接天命,这跟为曰后思潮变动,对君权的再度审视留下了接口。

    眼见到了最关键处,李肆正要说出那句台词,民人们却沸腾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4338 84339 84340 84341 84342 84343 84344 84345 84346 84347 84348 84349 84350 84351 84352 84353 84354 84355 84356 84357 84358 84359 84360 84361 84362 84363 84364 84365 84366 84367 84368 84369 84370 84371 84372 84373 84374 84375 84376 84377 84378 84379 84380 84381 84382 84383 84384 84385 84386 84387 84388 84389 84390 84391 84392 84393 84394 84395 84396 84397 84398 84399 84400 84401 84402 84403 84404 84405 84406 84407 84408 84409 84410 84411 84412 84413 84414 84415 84416 84417 84418 84419 84420 84421 84422 84423 84424 84425 84426 84427 84428 84429 84430 84431 84432 84433 84434 84435 84436 8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