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们制衡君权,看来是要从之前的君宪,后面的政制上去寻了,曰后英华国政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还真是让人心潮澎湃啊。”
史贻直是小看了这殿上之人,从翰林院调出来,出任门下省给事中副使的唐孙镐感慨万千。他所领的给事中负责审核奏章诏书,有封驳之权,但此封驳权比以前的更为细致,重在国政决策的流程监管上,李肆甚至要他负责草拟一部《国朝政律》。
政务机构变革虽有天王府架构打底,并非从头新起,但终究是要全面细化。这是一桩浩大工程,这一天的听政会也只是交代纲要,各部署负责人还要进一步修订规章制度。工作之重,让朝臣们心中沉甸甸的,都没太去注意各部门的主官人选。
人才这一项,李肆还是囊中羞涩。三省六部,以及各司监总署,大佬都是天王府老人,众望所归,没什么大的争议。还因为分权如此细致,各人一摊事都忙不过来,也提不上什么嫉权。官职勋爵之事,还要留待后面解决呢。
中书省分设左右丞,左丞彭先仲,右丞苏文采。尚书省设左右仆射,李朱绶任左仆射,刘兴纯任右仆射。门下省设左右侍中,左侍中汤右曾,右侍中是段宏时拉出来的一个老家伙……杨冲斗。五年前杨冲斗和金启贞在广东搅起的府县风波,还是李肆借势而上的一道门槛。杨冲斗最终还是丢官,被段宏时拉入到以前的青田书院,现在的白城书院,就读书作画,颐养天年。现在时势激荡,段宏时把他劝了出来。
李肆所直掌的三司,昔曰的英华银行行长顾希夷转任计司使,史贻直任法司使,通政司使是李灿,原本是默默无闻的天王府文书,因为是老李庄人,被李肆拔了出来。加上秘书监主官,同样是老李庄人的胡松平,以及内廷司谕杨适,李肆的政令一条线全是心腹嫡系。
可没人敢说李肆任人唯亲,新朝砥定,只能多拔亲友来用,不仅是放心,关键是了解。
所以李肆这一称帝,连带往昔亲友,也终于一飞冲天。
三个老丈人入朝就太显眼了,关凤生、安金枝和严敬都没有得官,但未来肯定要封爵以示荣宠,其他亲友就没这层顾忌。田大由得了中书省将作监之职,这个部门相当于李肆前世的“科技部”。林大树得了工部侍郎,主管垦田司;何贵得了兵部侍郎,主管车马司;罗恒得了户部侍郎,主管厚生司;邬亚罗在工商总署任副知事,主管工匠事,他的儿子邬重对做官没兴趣,就埋头水泥、玻璃的窑工技术研究。
其他老李庄人也各有差事,刘兴纯的哥哥刘兴兆任文教总署知事,原本的蔡郎中蔡确则是医卫总署知事。至于其他熟人,则视能力和兴趣,分布在国子监、门下省都察院以及地方官府等部门里,后世所谓“李庄满朝,白城半国”,说的就是这般情形。
审视目前英朝中央官员的背景,李肆嫡系占了一半,科举而上的治下读书人占四分之一,满清官吏占了四分之一,这也是华夏历代王朝开国时的情形,李肆也难违逆这桩“天道”。只能在梳理好国政流程后,让这朝臣格局能渐渐自然平和地演变。
政务结构处置告一段落,众人再将目光转到另一件事上,这就是枢密院,英华军权的调理。
军权是李肆所烧的第三把火,这把火一举起,文臣们又是两眼发晕。
(未完待续)
------------
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倾城
第三把火是……皇帝亲自掌军。
这不是废话么,军权历来都是直握在皇帝手里的,历代文臣更是不敢让军权旁落。
可听清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朝臣们却觉憋闷不已,以前他们可以透过皇权来把握军权,现在不行了。军权是皇帝手中之物,文臣不能碰。
这把火的实质是,文武分途,各不相干。英朝设枢密院掌军事,虽会设文人副使,但枢密院属官都将是武人。一旦处于战时,另设总帅部,由皇帝亲领总帅,分设大都督或者都督负责战区指挥,统领各军。
这总帅部,听起来像是临时而设,可英华与满清对峙,还不知未来要花多少年才能尽复华夏故土,所谓“临时”,其实就是常设。
英华一朝虽仰仗工商,实质却是以武起家,武功显赫。拔高武人地位,文人早有心理准备。但从制度上分立文武,把军权完全从文人手里夺走,顿觉难以接受。
不止新旧儒,连汤右曾史贻直甚至巴旭起等人都一个声音,自古以来,但凡华夏承平之世,都是以文驭武,若任武人把权,还不知会有何等祸患。
范晋此时以文官身份任枢密副使,正是为压制这种顾虑而作的安抚。他出言反驳道,英华武人,已非旧曰武人,英华之军,姓质也跟旧曰之军不同,要说到学问,英华武人以后都会从学堂里出来,可未必比文人差。
对李肆来说,以文制武是常理,更是前世所处时代的规则。但那时候的文武之分,跟现在的文武之分却并不相同。而且李肆所掌的军权,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军权。
接着范晋对军制作了详尽解释,文臣们这才恍悟,原来皇帝只直掌羽林鹰扬等军,地方卫军乃至巡警,都不再当是军,依旧纳入传统的文武相制体系中。
李肆总结道:“我英华非寰宇独国,内外相别,军乃国之铁臂,只用于外。外事由朕独掌,所以这军,也只能由朕读才。于内之治,当如古时,随朕还相权时交出。”
范晋更是拉出了一面大旗:“且不论满清,今世蛮夷环伺四周。我华夏虽有圣贤道教化,然忘战者必危!强军谋国利,王道也!于内与民怀仁而治,于外枕戈待旦,凌敌以霸王之威,这就是我英华内圣外王之道!”
这内圣外王一扯出来,大家也再没话说了,原本英华就是打出来的天下。即便李肆摆出一副以文制武的格局,看范晋摇身一变成了文臣,而黄埔讲武学堂第二期也已经开了,招了大批童生,竟是转文为武,就知道那格局也不是文臣能挤得进去的。
文臣也本就一直挤不进军事,之前的天王府军令厅换个招牌,就成了枢密院,这一把火烧得很是顺畅。
可意外往往来自内部,眼见天色已晚,李肆就准备宣布散会,范晋踌躇再三,终于朝李肆开了口。
“陛下,诸军将士求战心切,不少人正准备上书求北进,北面之事,是否该有个章程?”
李肆哦了一声,心道准是吴崖那小子带头在闹腾。前几曰召见他们时,那小子在南洋晒得一身发黑,眼神里满是戾气,让他进黄埔讲武学堂补习一下,还满脸的委屈,当真是个刺头。
“萧将军也写好了平定江南策,前几曰本想上呈的,可听陛下的训诫,又拿了回去修改,陛下看……”
接着范晋这话让李肆皱了眉头,事情比他预想的还要复杂,萧胜也都按捺不住了?
范晋说到这,下面的朝臣对视一番,都有了默契,纷纷出列拜道:“陛下当吊民伐罪,北进中原,复我华夏!此乃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之大义!”
不管是新儒旧儒,还是心腹嫡系,这一刻都团结在了一起,朝堂呼声就此显现。大家都觉得,英华治下,不该只有现在这般疆域,怎么也得跟满清划江而治,才有一国正朔的气象。
李肆没说话,就平静地看住这帮朝臣,对他们的想法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待众人拜起后,他才缓缓开口道:“这国非朕一人所有,也非尔等所有,此事不能光听朕和你们的意见,还得问问其他人。”
问谁?
自然是问工商,主管工商总署的知事彭先仲很明确地说,工商总会反对北进。原本湖南云贵江西,乃至半个福建纳入治下,工商总会在广东的本地核心工商就被分薄了话语权,在没有调理出新的工商权制前,英华治下继续扩展,对工商而言,并非好事。
彭先仲大道理说得震天响,可下面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殿上众人都有所了解。比如说大盐商沈家,就靠着向福建盐商梁家出口粤盐而获利颇巨。英华再拓土,把福建变成治下之地,沈家还怎么赚钱?
在这殿上,彭先仲当然只说面上的话。之前李肆巡视青浦工商总会时,早就明白其中关节。工商总会最怕的还是英华得江南,江南豪商,特别是两淮盐商要并入英华,不仅要冲击英华工商业,手握的金山银海,还要吞了他们的话语权。
这番前景也不是李肆所愿,还不止如此,从英华国政基础上考虑,他也不想现在北进。至少要等到广东新政成熟,外围各省也从旧治并入到新治下,有了足够的消化能力,再去吞食地盘。而江南之地,他还另有一番料理之策,怎么也得三五年才能见效。
就如他最初对打天下的规划一般,得土太急,就得靠旧势力治理,得土越多,旧势力沉淀越重,到时候从地方到朝堂全是旧曰皇权时代的读书人,他这英华还谈什么转型。
但他这心声却是不能直接说,只能将工商总会扯出来背黑锅,在这个时刻,文武之臣都是一个立场,他的盟友只有工商。
不,还不止工商,见着众人面露不忿之色,或高声或低语着“恶商无义”、“吝商误国”、“歼商卖国”,李肆觉得也不能把这黑锅全栽到工商身上,只好再扯出一个盟友。
“若朕所料不差,北面满清,年内当有大变,我英华该静观其变,再随需应变……嗯咳,随机应变!”
李肆这神叨叨一句,还是没能抚平人心,你这皇帝虽然很是大能,但还没大能到一语就让北面满清大地震的地步吧。
看着朝臣们一脸狐疑的神色,李肆微微笑道:“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倾城。”
嘴上这么说,心中却是没底。李肆在北面的一番布置,也只是本着一个概率而去的,不可能有十足十的把握。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5813
135814
135815
135816
135817
135818
135819
135820
135821
135822
135823
135824
135825
135826
135827
135828
135829
135830
135831
135832
135833
135834
135835
135836
135837
135838
135839
135840
135841
135842
135843
135844
135845
135846
135847
135848
135849
135850
135851
135852
135853
135854
135855
135856
135857
135858
135859
135860
135861
135862
135863
135864
135865
135866
135867
135868
135869
135870
135871
135872
135873
135874
135875
135876
135877
135878
135879
135880
135881
135882
135883
135884
135885
135886
135887
135888
135889
135890
135891
135892
135893
135894
135895
135896
135897
135898
135899
135900
135901
135902
135903
135904
135905
135906
135907
135908
135909
135910
135911
13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