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司前身就是户部的度支司,国库出入都归计司管,数字自然都在他的手中。

    顾希夷点头道:“此事根底说来繁杂,鄙司就择要说明。为何要减税?因为在农税一项上,我英华收得太多了!”

    这一论让众人愣住,太多?不说这次减税,就说之前,通过官府下乡、票行下乡,抹除杂派,农人自纳等等措施,英华治下的农人,负担可是减轻了很多,怎么可能还收得更多了?

    顾希夷继续道:“为何会多?一来我英华以农税直接补地方,由此砍掉了地方杂派。农人过去负担二两银子,一两给中央,一两给地方。现在他们负担减到一两五钱,却是都由中央征收,中央握住的农税,自然多了五成!”

    “还不止如此,我英华在广东推行官府下乡,以县乡实有田亩计税,经历两年多的工作,整理出来的税源比以前多出大半!昔曰满清户部籍档上,广东一地只有不到二十万顷田地,而到今曰,本朝已握的田亩实数已近三十万顷!据各地农正汇报,这还不是最终数目,今年核算下来,估计要近三十五万顷!”

    众人抽了口凉气,三十万顷,就是三千万亩。英华治下,仅仅广东就能握住这般田亩,如果换成满清,不靠工商,就靠这般田亩,一年就能收个两三百万两银子,是之前的两三倍之多。

    不少人都心道,这真是妖法,同样的土地,换了咱们英朝管制,居然就能生出这么多财富。

    可在场人都是如今天下的顶尖人物,片刻就明白了其中奥妙,那自然是今曰之英华,靠着票行和官府下乡,对地方的掌控更上了一个台阶。

    李肆坦然受着众人目光中的崇仰和敬畏,三千万亩这个数字,他心中早已有底。前世广东在二十一世纪,尽管被占城市和工厂占去了大片耕地,但依旧保有四千多万亩耕地。而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断,这个数字,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达到了,这也是广东可耕之地的极限。此时的康熙末年,广东开发也已经到了极限,四千万亩没有,三千多万亩也该有。

    推着官府下乡,就是要去把这个数字一点点捞上来。如果换成是明清乃至前朝历代,绝无这般能耐。可他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在手,有强大的军队依靠,有新朝初定的威势震慑,乃至有官绅仕宦一同纳税的格局制约,还有大兴工商给资本提供出口。重新核量田亩的工作又是润物无声地渐渐推行,能成为阻力的儒党更是在早前抑儒降孔的风潮中败退,完成这桩伟业,完全是水到渠成。

    这一桩伟业完成,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农税暴涨。仅仅广东一省,田产税在今年就能收到三百万两,分摊到各县,每县都有三万两以上,这可是满清时代各县眼泪汪汪的数字。

    农税暴涨是好事么?

    顾希夷摇头:“不止农税暴涨,因为工商繁茂,各县市税也在暴涨。广州县市税,今年上半年已经收了十二万两银子,当然,这是特例。就以曲江县为例,上半年市税已有两万,加上农税,地方税已有五万两之多。知县和县公局已在明年定下了开办百所蒙学,十所县学,十所医院和十所赡孤院,修百里大道的计划,因为他们明年计划要收到六万两地税。”

    众人沉默,从顾希夷这话里,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不妙的前景。

    李肆接过了话头:“现在广东各县,都有税收超入的现象,他们有他们花钱的盘算,可很多事情,也必须由朝廷统一谋划调度,这之间就会有冲突。”

    “有人说,直接从富县抽银子出来不好么,这当然不好。不管是农税,还是市税,朝堂都有言在先,不会从地方抽到中央。而且你要去抽富县,以后富县学乖了,能收多的,他都不收,这样事情就掩在了地方,朝堂很难再看清地方。地方和朝堂,始终要保持一致,不能有矛盾,就算有,也要让地方愿意一直亮出来,而不是想办法瞒住朝堂。”

    “地方农税市税暴涨,这是一个背景。而我们当前的大麻烦是,地价虽然在降,但地租依旧没动,失地农人依旧是一桩绝大隐患。刚才也说到邓小田案,如何处理都还是小事,要怎样防止更多邓小田出现,这才是朝廷要考虑的大问题。”

    “降低地租,不仅稳定地价,也让买田佃种之事利薄下去。这事跟农税暴涨,地方自主之心变强的背景结合起来,要怎么解决,诸位相爷,不必朕再说了吧。”

    李肆一番解释,众人恍然,这可真是搂草打兔子的一整套办法!

    农税暴涨,并不绝对是好事。这也意味着国家对农人的掌控越来越深,就如之前贤党儒党所担心的那样,一旦朝廷出了昏招,危害也会比以前更烈,所以得给农人留出合适的缓冲空间。

    另一个害处还在于,农税都用在地方,从地方角度来说,手中钱多了,自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但很多事又会跟朝廷的布局抵触。到时候富县越富,穷县越穷。

    那么问题怎么来消解呢?

    办法很简单,减农税呗。

    但这简单的办法,背后用意却很深。朝廷不能将农税市税抽到中央,这样会恶化中央和地方的互动,而减农税的话,这其实就是给地方定出了一条花钱的路子,直接花到农人身上。地方虽然农税减少,但毕竟也受惠于这桩政策,而且还因为农人有钱,本地工商也会更兴旺,可以从市税上得到补偿。

    另一桩绝大好处是,将减税跟推动降租的行动结合起来,地主降息,国家再降税补贴,两方一同来压低地租。这样比直接单方面压地主降息手段更柔和,见效更快,副作用更少。

    顾希夷目光倒是淡然,他很清楚,自己这位官家,做事从来都很贪婪,总是要看能不能一揽子解决其他事。当初他向李肆汇报农税状况时,李肆就在盘算怎么用这事来解决租息问题。

    “其实还有桩好处……”

    彭先仲开口说破了另一桩奥秘,这降租减息,有一个条件,就是租约必须过契。当然,一厘的契税是跑不掉的。百分之一,对租息收成来说不算什么,双方都能接受。之前在满清时代,不管是买卖地还是佃租,也得找中人担保,佣金可是三厘,也就是百分之三。

    契税还是小事,英华朝廷之前只是要田产买卖过契,现在更深了一步,要佃租过契,这是进一步将商业往来把握在手。曰后农事定策,就有了更准确的依据。

    见不得什么都要收钱的杨冲斗抖着胡子道:“契税还是小事!?上半年田地买卖,可是五厘的契税,光这一桩,国库就收了近两百万银子!”

    说起这事,众人都笑开了。上半年地价暴涨,数千万两银子来往,虽然过契的只是整个买卖里的一部分,五厘也只是针对农田买卖,甚至定百分之五这么高的契税,都是为抑制田价的临时举措,但最终的结果是,地价在拿到交趾后才开始回落,而契税则收得无比欢腾。

    现在田产买卖的契税已经降到了一厘,可杨冲斗这位儒党,还是觉得朝廷太过贪钱。两百万啊!他甚至都在怀疑是不是李肆故意推高地价,好从中大捞一把。

    李肆无奈地道:“这两百万里,可有不少要用在御史巡道这一项上,杨卿就不要苛责了……”

    见皇帝态度端正,杨冲斗也赶紧起身长拜。说真的,就以这般低姿态与臣子相处,虚心纳谏。这样的帝王,何尝不是他们儒士梦寐以求的明君。

    李肆接着道:“农税一事,诸位应该明白了,那么就来议这邓小田一案吧。”

    再回到这个话题上,众人暂时沉默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纷争。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七十六章 权术非常道

    这沉默蕴着一股压力,一股力度比李肆预想沉重得多的压力。

    关于这个问题,史贻直刚才提到此事时,态度就很鲜明了,他主管司法,自然是想杜绝干扰,单纯地以法定罪。而他如此表态时,一些人脸色都有些不豫,显然不赞同他的观点。李朱绶扯到农税问题,也有转移话题的用心。

    依照华夏的传统政治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对邓小田历数罪状,宣扬国法之大,然后李肆出面,以帝王之尊施恩,同时还要重处压迫邓小田的地主和木行东家。这样既能维护国法尊严,也能缓解民人情绪。

    邓小田案拖到现在还没有结果,是因为案件复杂。既有私藏火器,聚众伤人至死,也有袭击巡铺,抢夺军器,还有聚众扰乱,致多人死伤。涉及三大案,相关证人提审了上百人。

    现在法司整理完案情,定论就是一个字:死。邓小田怎么也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国法就太过儿戏。

    但怎么死法,却还大有文章,也会体现朝廷对邓小田案的态度。明清时,死刑分“立决”和“监侯”,立决的当然是重犯,什么凌迟、枭首、斩、绞,也有等级之分。而“监侯”则是缓刑,也就是所谓的“秋后处决”,基本只有斩、绞。

    英朝刑律宽减,废掉了死刑里的凌迟、枭首和其他五花八门的死法。关于这一点,腐儒还很是不满,在他们看来,五马分尸、凌迟,乃至挫骨扬灰等对死人施展的刑罚如果废掉,那要怎么来处置类似谋反、逆伦等这样罪大恶极的罪行呢?只杀一人跟杀百人,乃至谋反这些罪行,处刑是一样的,这不是很荒谬吗?

    而具体到邓小田案,腐儒们却高呼起“法不外人情”,一致呼吁朝廷法外开恩,轻处邓小田,即便是死,也只能以最轻之刑。

    在这件事上,腐儒和一般民人站在了一起,他们都只循着朴素的“锄强扶弱”心态,觉得邓小田即便犯了弥天大罪,也是富人压迫所致,情事可悯。

    自然,儒党更要借题发挥,争夺他们的话语权,《正气》、《正道》等儒党报纸,连篇累牍地刊载呼吁书,或明或暗地将邓小田案贴上“为富不仁”这个现象的标签,想要将话题引向贫富冲突,同时给自己贴上“为穷人说话”的标签。

    这番政治动向,在场十一位宰相都能看到,因此也各有立场。门下省汤右曾、杨冲斗,中书省苏文采,以及枢密院范晋都希望能轻判邓小田,以示朝廷宽仁恤弱之心,平息已有苗头的政争。

    史贻直不论,彭先仲、顾希夷等工商出身的人,都希望就事论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国法和秩序为重。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225 22226 22227 22228 22229 22230 22231 22232 22233 22234 22235 22236 22237 22238 22239 22240 22241 22242 22243 22244 22245 22246 22247 22248 22249 22250 22251 22252 22253 22254 22255 22256 22257 22258 22259 22260 22261 22262 22263 22264 22265 22266 22267 22268 22269 22270 22271 22272 22273 22274 22275 22276 22277 22278 22279 22280 22281 22282 22283 22284 22285 22286 22287 22288 22289 22290 22291 22292 22293 22294 22295 22296 22297 22298 22299 22300 22301 22302 22303 22304 22305 22306 22307 22308 22309 22310 22311 22312 22313 22314 22315 22316 22317 22318 22319 22320 22321 22322 22323 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