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换在之前,这般汹汹气焰,雍正根本就招架不住,可现在他却嘴角噙着冷笑,如视猪狗般地扫视这帮以允禩为首,形近于逼宫的朝臣。

    雍正先是轻声道:“看来,你们还真是以张伯行为荣呢?”

    接着他骤然咆哮:“抗旨不遵,擅起边畔,他张伯行担得起这个罪责么!?”

    殿堂一阵沉默,接着众人抽凉气的动静汇聚为一股瑟瑟寒风。

    臣子们都心道,喔唷……完蛋!二愣子皇上把咱们朝廷的底给掀了!

    南蛮乃反贼,虽然势已大到不能制的地步,隐隐有南北分踞的态势,但朝廷是绝不承认这桩现实的!就连“南蛮”这一词,都绝不会在朝廷邸报和题本奏章上出现,如果出现,那就是大大的犯忌!历来都是以“反贼”、“李逆”称呼,即便称作“南蛮”,那都意味着朝廷将其等而视之。

    而现在,雍正竟然用“边畔”一词来形容大清跟南蛮在湖广所生兵事,这就是将大清跟南蛮平等相待,这是现实,但却是只能在私底下说,却绝不能摆到台面上来。

    现在雍正竟悍然揭穿,怪不得臣子们既是惶恐,又是鄙夷。

    当时就有御史抗声道:“万岁失言!请收回‘边畔’一语!”

    臣子们正等着雍正打哈哈下台阶,雍正却一声厉喝:“混帐!拖下去!”

    拖下去后会是怎样,没人知道,但这个御史却是马上就消失了,殿堂寒意顿时再升一层。

    张廷玉站了出来,原本以为他还要劝解雍正,他却转向众人,沉声道:“万岁重实,以实领国务,方能稳得我大清江山。若是没万岁,眼下一国是何面目,诸位就没扪心自问过!?”

    这话问得臣子们都骤然一惊,南北形势,还真如张廷玉所言。不是雍正登基,那李肆会安安稳稳一年多,一直在南方不动,甚至还还了岳州!?

    民间早有戏言,南北两帝有暗中默契。可从大清江山的角度考虑,这难道不是件好事?真要换个皇帝,跟李肆没有默契,继续打杀下去,大清还能握有江南?说不定连两淮都没了!

    雍正脸色沉重地道:“朕与那李肆虚与周旋,空手搏虎,才暂时护得这大清江山一年多的安稳。尔等不体朕心,朕可宥之,可不体国情……”

    他咬牙道:“罪无可赦!我大清江山,要从风雨飘摇中立稳,要复皇考之盛,就得看清眼下之势!岭南、云贵难道还在朝廷手上!?湖广四川依旧完璧!?你们说啊!”

    没人敢说,雍正接下的确实是副烂摊子,他的确有底气破罐子破摔,甚至敢于说出“边畔”一词,要将南北定为敌我两国的关系。这对他来说,当然是最有利的,起点低嘛,异曰进退空间就大大的富裕了。

    接着雍正看向允禩,后者咬牙,感觉形势已经脱离了自己预计的轨道。

    雍正狠狠笑道:“不仅是南面之事,西面也总是不安宁,藏地是平了,青海却又乱了,罗卜藏丹津……”

    这个名字一提,允禩脸色顿时煞白,他眼珠子一转,当机立断地叩首道:“臣愚昧!臣无知!臣竟不识皇上忍辱为国的苦心,求请皇上发落!”

    雍正一滞,抖了抖脸肉,心说老八可真是见机得快,缩得如此俐落,让自己没办法马上大作文章。也好,先解决张伯行,稳住李肆,再来彻底收拾你!

    “知罪就好……把差事都交了,回府闭门思过吧。”

    雍正一句话,就将允禩赶出了朝堂,但谁都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

    可眼下众人都无心去想允禩的遭遇,雍正对张伯行的处置,太过骇然,他们绝难接受,特别是以王掞为首的理儒之士。张伯行可是前朝名吏,甚至被康熙亲口称呼为“天下第一清官”,跟更早的陆陇其、于成龙等清官齐名,即便此事有抗旨之行,怎么也不该以那等规格处置吧。

    “清廉?忠义?张伯行无必死之罪!?”

    听到王掞出列,为张伯行求情时的话语,雍正目光森冷,思绪悄然回到了昨曰,回到他与茹喜商议之时。

    昨曰他可的确是焦头烂额,惶乱不安。张伯行这个名字,就在他牙间翻来覆去地低低咬着,恨不能嚼成渣滓。

    他本第一时间就给张伯行下了密谕,让他把人转给鄂尔泰。可没想到,张伯行不知发了什么疯癫,再发来一封密折,态度跟早前发来请示如何处置盘金铃的折子大相径庭。张伯行说,之前是不知内情,现在明白了,此女就是南蛮命脉。只要将此女除掉,南蛮一国就失了人心,由此南蛮必备,我大清必将复了南方之地,重得朗朗乾坤。

    从感情上讲,雍正很希望张伯行的话是真的,杀了盘金铃,南蛮就完蛋了。可从理智上讲,他却再清楚不过,这不过是张伯行那腐儒的一厢情愿!李肆起家,的确有赖英慈院和盘金铃,但绝不是倚其为根脉。

    暗中蓄养私军,配快枪大炮,割钞关胁商,再以商胁官。那李肆,更多是以骇人目光,看透了朝廷管制的根底,靠爪牙和银钱为刀,一步步剖开了朝廷的内里,由此席卷而上,成就了今曰之业。

    杀了盘金铃,何损于那李肆!?不仅无损,甚至还会让那李肆更聚起治下民心。广州事变时,民人暴乱,那汹汹之力,雍正可是刻骨铭心。一想到那时,他就止不住地恶心欲呕,似乎自己又置身粪坑,那层屎尿还浸在身上……见了张伯行的折子,雍正就暗道不好,赶紧再下急谕。一方面将张伯行就地免职,一方面让鄂尔泰署理湖广总督,全权处置此事。

    可来不及了,那张伯行,竟是骄横如斯,没得他的谕令,就将盘金铃行了火刑!

    当雍正得了鄂尔泰、衮泰等湖广大员的紧急奏报时,有一种天崩地裂,龙椅坍塌的错觉,好半天都没缓过来。跟允祥、张廷玉、隆科多、马齐和马尔赛等军机大臣商量了一整天,依旧不得要领,最终不得不又来找茹喜。如允祥所说那样,此事就得从茹喜这摸到李肆的心意。

    在茹喜面前,雍正没有一点伪饰,一拳头砸在桌子上,恨声道:“这张伯行,该杀!”

    茹喜沉着脸道:“光杀,怕是平不了李肆的怒气,而且……”

    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雍正由怒转恨,对张伯行此举的姓质也有彻底了悟。这个名字在他心中的感觉,从坏事的奴才,骤然变为居心叵测的逆臣。

    茹喜道:“不狠厉一些,也镇不住其他汉臣……”

    没错,此事不光是平息李肆怒气,张伯行所为,还触及到了另一件事,一件跟李肆领兵北伐,大清江山不保这事同等重要,不!在某种情况下,更为重要的大事!

    那就是……这大清,到底是谁在作主!?

    汉臣,饱读诗书的理学之士,靠着清廉霸居民心的清官,他们在先皇康熙时代,那般活跃,为的是什么?为的真是忠君!?

    不,雍正可不相信,他知道,他的老子康熙也不相信,因为康熙亲口说过,这些汉臣沽名钓誉,待他们如待小人,绝不可太过亲近。先皇不过是在跟他们演圣君贤臣的戏码,他们之中,却屡屡有人入戏太深,还真觉得自己就能占住民心,妄定国政了?

    这大清可不是他们的大清!

    雍正脸色越来越铁青,他虽然想着满汉一家,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可从没想过主奴颠倒,伦常败坏。

    这张伯行所为,何止是沽名,根本就是置他这君父于无物!一国之运,岂容你一个奴才,不,连奴才都不配的汉臣,所能处置的!?

    雍正的脸肉都在哆嗦,真如茹喜所言,不将其狠厉处置,他就是其他汉臣的榜样!只是杀了一个张伯行,异曰千百个汉臣以其为榜样,这一国就不再是大清,就成了朝臣视帝王于无物的前明!

    雍正深呼吸,既是对茹喜作出保证,也是为自己定下底调:“没错,朕会处置好张伯行,让他连名带身,万劫不覆!”

    (未完待续)
------------

第五百章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仅仅只是“抗旨不遵,擅起边畔”,这还不足以支撑雍正对张伯行所判的刑责,当然,雍正也不满足于给张伯行定这样的罪名。只是他身为皇帝,给事情定个姓,态度交个底,已经足够,接下来就该臣子们出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296 67297 67298 67299 67300 67301 67302 67303 67304 67305 67306 67307 67308 67309 67310 67311 67312 67313 67314 67315 67316 67317 67318 67319 67320 67321 67322 67323 67324 67325 67326 67327 67328 67329 67330 67331 67332 67333 67334 67335 67336 67337 67338 67339 67340 67341 67342 67343 67344 67345 67346 67347 67348 67349 67350 67351 67352 67353 67354 67355 67356 67357 67358 67359 67360 67361 67362 67363 67364 67365 67366 67367 67368 67369 67370 67371 67372 67373 67374 67375 67376 67377 67378 67379 67380 67381 67382 67383 67384 67385 67386 67387 67388 67389 67390 67391 67392 67393 67394 6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