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家犯了什么事?”
“什么事?无非是今上忌我江南文人,杀鸡儆猴而已!”
人群议论纷纷,一个年轻书生愤声自语,却被几个泼皮猛然拧住。
“王之彦,你的事也发了!”
泼皮都是差人装扮的,叫王之彦的书生还在喊冤,可到了杭州府衙,知府一句话就问得他脸色煞白。
“荒村古庙犹留汉,野店浮桥独姓诸,这对联,是你留在诸桥镇关羽庙里的吧。”
知府举着那本《维止录》,笑眯眯又恶狠狠地道。
“你还在为查家喊冤?你这对联,把汉朱并立,悖逆之心昭昭,竟也入了查嗣庭的书里,成了他悖乱不轨的又一铁证。查嗣庭是凌迟还是分尸,还不知道,查家死多少人,也不清楚,可你王之彦,一个小小生员,死期却是已定了!”
王之彦不过是查嗣庭案波及的一尾小鱼,以查嗣庭为中心,跟他主持学政,举河南乡试,跟他题目有涉,并且出身江南的文官,都一并遭了牵连。在张廷玉的授意下,御史台和刑部根据牵连程度和背景深浅的不同,开列出了原本历史长出数倍的名单。
当李肆接到这个消息时,只能感叹历史惯姓顽强如斯,雍正还是发动了文字狱,甚至目标都没变,还是那查嗣庭,就不知道在他所改变的这个时空里,查家会不会被一股脑杀绝,由此那位金大侠,再没了出世的可能。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七十九章 英华的咬文嚼字
此时李肆还并不清楚,已经有人脱离了他的掌控,将年羹尧一事正推向雍正借文字狱锻造权柄的涡流中。查嗣庭案让他感叹历史惯姓,而国中所起的波澜,又让他感叹历史已不可把控。
北面的雍正四年,南面的圣道四年,在后世史书中都是一个文字年,北面在搞文字狱,南面在搞文字运动。
民间称呼为“兵字”,士林称呼为“军文”的文字,大举入侵教育领域,很多蒙学、补学乃至县学,都开始教导这种“军文”,甚至在报纸上都有所反应,一些影响力不大的报纸都开始用这种文字。
对儒党来说,这是继英华在蒙学、县学推行横版字序后,对华夏道统的又一桩灭绝之举。他们再度跳腾起来,舆论因东西院之事本就无比嘈杂,小谢使团回国,带回大量风物故事,更惹人瞩目,再加上他们的叫嚣之声,这一国格外热闹。
这“军文”是什么呢?
简体字……确切地说,是没有标准的简体字。
“军文”源于英华军几次扩军,扩军后要维持一支近代军队的战力,一项基础就是继续保持司卫时代的文书作业,由此进行组织管理,这就要求十来万陆海军官兵都得粗通文墨。而要办到这一点,要做的就不止是招募穷酸读书人进军队,让他们教导官兵那么简单。
为在最短时间里实现官兵能读会写的目标,推行简体字是最佳选择,因此在军队里,文字另有面目,被称为“军文”。
国家形势跟军队不同,国中教育体系正稳步推进,白城学院的道党也刚刚出笼,一国读书人的新气象还没完全凝聚成形,迫切姓也不高,短期之内,李肆并没有在国中推行简体字的打算。
可没想到,历史的洪流却已浩浩荡荡冲开了堤坝,自己拐上了这一条道路。
李肆其实该想到的,“简字运动”早早登场,不过是他拧开东西两院这个水龙头后的连锁反应。
西院人少,成分简单,可以不提。东院为照顾一国民人,能让他们在金融事上发声,院事位置相对较多,设有一百六十个,基本是按二十万比一的人头来算的。
即便加了在当地居满三年,年税满十两,生员、县学毕业或经县学考试认可等限制条件,有资格参与推选的民人也有数十万。
此时这一国人心还未蜕变,没看透东院的本质,只将其当作御史台、都察院那一类的衙门。听说只要有足够的人推选,就能当官,就能在一国金融事上出声,不仅这数十万人动了起来,还有更多没什么文化的乡绅也动了心思。
大字不识就去搅和国政,为民出声自是说不过去,但将这些地方上最活跃的人丢在一边也不合适,因此朝堂开列推选资格时,在第三条里留了个后门,在县学组织“文化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就有资格。
这个后门惹出无数麻烦,文部由此而多了一条发财路子,都察院由此业绩大涨,而乡绅们除了行贿之外,也因为考试必须要留卷底,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书认字。
从年底开始,地方补学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书先生们为在最快时间里教给这些学生最多东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文”,反正朝廷没说不能用这种简化了不少的文字。
这事在各个层面都引发了纷争,文部、都察院、地方县府,有赞同有反对的,理由也都很充足。
反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字亦如人,减削字体,就如剃发易服,是损华夏传承。
赞同的人认为,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以及唐宋而下的楷书,现今用字本就是一路变下来的,这就是华夏传承的一部分。今曰再有所变,也是顺应时势,这跟强行改了异族面目的剃发易服完全不是一码事。
各方官司打到李肆面前,反对的自然是文人士子,赞同的多是商贾军人,李肆自己也没了主意,他觉得两方都有道理。
这事他找到段宏时,听说是这事,老头拉上了陈元龙一同讨论,李肆还以为老头肯定会反对,毕竟那陈元龙是腐儒出身。
却不料陈元龙开口就道:“这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
这一句话就显出了水平,让李肆肃然起敬。
陈元龙出身海宁陈家,学问满腹,他说,历朝文字都在变,尽管明清已变化不大,之前北有《康熙字典》,南有《英华字典》,也对大多数字作了规范,但民间所用文字还是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常用之字更是越来越简。
眼下这股简字风潮,不止源自军文,还来自“商文”。商人越来越活跃,来往信息也越来越多,用字也在自己简化。即便没有东院推选之风,标准不一的简体字也会在商界普及。
陈元龙看过“军文”,他觉得有些字简化得不错,有些字却值得商榷,总结而言,这不是文字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既能便利,又能不失汉字本意的问题。
李肆有些汗颜,军文大部分是他在教导司卫时弄出来的,有些字用他前世的简体字,有些字则没变,毕竟他融合了“李四”的记忆,对这个时代的文字也没什么疏离。
陈元龙道:“像‘變’简为‘变’,这很好,前者意形都很繁,易认难写。可‘親’若是成了‘亲’,少了见,就失了这一字定于人的本意。“導”变成‘导’,就少了此字最重的‘道’,这已是减削过度了啊。”
段宏时道:“军文是应急而成,着眼点就纯粹为便利,不考虑其他。这就像只谈资本的好处,却忽略它的凶猛一般。若是在沉疴难起,不施猛药不足以振作时,行此偏执事,那还没什么话说。若是在国势稳稳而进的从容之时,行此极端事,那就是为器而器,失了真道。”
听到这里,李肆已经心中有底,甚至都猜出了段宏时拉上陈元龙的用意。
老头嘿嘿道:“没错,文字顺时而变,但顺的是自然之时,而非顺人主之意。眼下这一国,已自起简字之潮,朝廷就该居中引导。修字可是一桩显赫伟业,怎能少得了老夫等人呢?”
于是,一直只是布衣之身的段老头,终于顶上了弘文馆大学士的名头,带着陈元龙等一帮老儒,开始整理新的“正体字”。以便于读写,但又不减本意的宗旨,在《英华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简化工作。
《英华字典》的前身是明代《字汇》,民间也称《万历字典》,《康熙字典》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编修的。尽管有了官方字典,但很多字还存在异形、变形、借用等诸多变化,本就需要修治,陈元龙等儒士一直存着“简字正意”的宏愿,如今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地方。
“官字”或者“正体字”之下,不管是军文,还是商文,或者是地方衙门里的“吏文”,都对很多字有自己的简化。随着经济的活跃,信息量的增加,来往文书的繁复,这些简化字必然会在社会里扩散开,而段宏时等人所作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自发的简字运动。
相对于李肆前世,英华这波文字运动,虽也是简体字,结果却跟前者有很大不同。直白说,简化得不多,重点是将繁难的常用字简掉,更大的作用是进一步统一了文字,将民家自发兴起的杂乱简字运动从国家层面组织了起来。
“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3229
43230
43231
43232
43233
43234
43235
43236
43237
43238
43239
43240
43241
43242
43243
43244
43245
43246
43247
43248
43249
43250
43251
43252
43253
43254
43255
43256
43257
43258
43259
43260
43261
43262
43263
43264
43265
43266
43267
43268
43269
43270
43271
43272
43273
43274
43275
43276
43277
43278
43279
43280
43281
43282
43283
43284
43285
43286
43287
43288
43289
43290
43291
43292
43293
43294
43295
43296
43297
43298
43299
43300
43301
43302
43303
43304
43305
43306
43307
43308
43309
43310
43311
43312
43313
43314
43315
43316
43317
43318
43319
43320
43321
43322
43323
43324
43325
43326
43327
4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