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不识就去搅和国政,为民出声自是说不过去,但将这些地方上最活跃的人丢在一边也不合适,因此朝堂开列推选资格时,在第三条里留了个后门,在县学组织“文化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就有资格。

    这个后门惹出无数麻烦,文部由此而多了一条发财路子,都察院由此业绩大涨,而乡绅们除了行贿之外,也因为考试必须要留卷底,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书认字。

    从年底开始,地方补学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书先生们为在最快时间里教给这些学生最多东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文”,反正朝廷没说不能用这种简化了不少的文字。

    这事在各个层面都引发了纷争,文部、都察院、地方县府,有赞同有反对的,理由也都很充足。

    反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字亦如人,减削字体,就如剃发易服,是损华夏传承。

    赞同的人认为,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以及唐宋而下的楷书,现今用字本就是一路变下来的,这就是华夏传承的一部分。今曰再有所变,也是顺应时势,这跟强行改了异族面目的剃发易服完全不是一码事。

    各方官司打到李肆面前,反对的自然是文人士子,赞同的多是商贾军人,李肆自己也没了主意,他觉得两方都有道理。

    这事他找到段宏时,听说是这事,老头拉上了陈元龙一同讨论,李肆还以为老头肯定会反对,毕竟那陈元龙是腐儒出身。

    却不料陈元龙开口就道:“这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

    这一句话就显出了水平,让李肆肃然起敬。

    陈元龙出身海宁陈家,学问满腹,他说,历朝文字都在变,尽管明清已变化不大,之前北有《康熙字典》,南有《英华字典》,也对大多数字作了规范,但民间所用文字还是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常用之字更是越来越简。

    眼下这股简字风潮,不止源自军文,还来自“商文”。商人越来越活跃,来往信息也越来越多,用字也在自己简化。即便没有东院推选之风,标准不一的简体字也会在商界普及。

    陈元龙看过“军文”,他觉得有些字简化得不错,有些字却值得商榷,总结而言,这不是文字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既能便利,又能不失汉字本意的问题。

    李肆有些汗颜,军文大部分是他在教导司卫时弄出来的,有些字用他前世的简体字,有些字则没变,毕竟他融合了“李四”的记忆,对这个时代的文字也没什么疏离。

    陈元龙道:“像‘變’简为‘变’,这很好,前者意形都很繁,易认难写。可‘親’若是成了‘亲’,少了见,就失了这一字定于人的本意。“導”变成‘导’,就少了此字最重的‘道’,这已是减削过度了啊。”

    段宏时道:“军文是应急而成,着眼点就纯粹为便利,不考虑其他。这就像只谈资本的好处,却忽略它的凶猛一般。若是在沉疴难起,不施猛药不足以振作时,行此偏执事,那还没什么话说。若是在国势稳稳而进的从容之时,行此极端事,那就是为器而器,失了真道。”

    听到这里,李肆已经心中有底,甚至都猜出了段宏时拉上陈元龙的用意。

    老头嘿嘿道:“没错,文字顺时而变,但顺的是自然之时,而非顺人主之意。眼下这一国,已自起简字之潮,朝廷就该居中引导。修字可是一桩显赫伟业,怎能少得了老夫等人呢?”

    于是,一直只是布衣之身的段老头,终于顶上了弘文馆大学士的名头,带着陈元龙等一帮老儒,开始整理新的“正体字”。以便于读写,但又不减本意的宗旨,在《英华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简化工作。

    《英华字典》的前身是明代《字汇》,民间也称《万历字典》,《康熙字典》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编修的。尽管有了官方字典,但很多字还存在异形、变形、借用等诸多变化,本就需要修治,陈元龙等儒士一直存着“简字正意”的宏愿,如今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地方。

    “官字”或者“正体字”之下,不管是军文,还是商文,或者是地方衙门里的“吏文”,都对很多字有自己的简化。随着经济的活跃,信息量的增加,来往文书的繁复,这些简化字必然会在社会里扩散开,而段宏时等人所作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自发的简字运动。

    相对于李肆前世,英华这波文字运动,虽也是简体字,结果却跟前者有很大不同。直白说,简化得不多,重点是将繁难的常用字简掉,更大的作用是进一步统一了文字,将民家自发兴起的杂乱简字运动从国家层面组织了起来。

    “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但李肆在段宏时和陈元龙很快就拿出的《圣道字典简版》里,发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字。

    这是一个“繁化”字,‘肆’字头上多了个宝盖。

    “这是给陛下专用之字……”

    陈元龙忐忑不安,这是在要求皇帝改名,忌讳很大。

    “避讳!?”

    李肆却是明白了,关于他名字的避讳,之前的作法是将“肆”字右半边那一竖停在一横上,而不破出来,这是他跟朝堂读书人所作的妥协。但实际民间却自行其是,写到“肆”都各有一套避讳之法。账册的数字大写,以及“肆无忌惮”的“肆”,都加上各种偏旁部首,反正大家一看都知道是这字,而且是为了避皇帝的讳而变的。

    李肆就是不想让这种事存在,今天大家知道这字是什么来历,以后大家就当这字本就是这么写的,历史就是这么变的。华夏文字的变化,也都是由很多政治变迁而引发的。有些字,如果能理清它的变化,几乎就能看出千年历史的脉络。可问题是,很多史料都遗散了,大部分变迁都已搞不清楚,大家只好傻乎乎照着写,很多繁复的字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陈元龙来这么一出,是另一条思路,想让李肆“改名”,由此让民间不再避讳“肆”字。相信段宏时还在庆幸早早给李肆改了名,如果还叫“李四”,那麻烦可就大了。皇帝要给自己皇子取冷僻名字,为的就是曰后为帝时,民间避讳不至于太麻烦。

    “朕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个字,怎么也不能变!”

    李肆毫不妥协,加个宝盖算什么事……“可陛下不改,民间就不能用此字。”

    陈元龙还在坚持,不能用“肆”字,对大家来说可是绝大麻烦。

    “为什么不能用!?要避讳,就只避双讳。”

    李肆赶紧丢出了他早就想好的解决方案,趁着这股文字运动的大潮,改掉避讳的传统。陈元龙呆了片刻,叹服而拜。

    就在南面大张旗鼓地搞起简字运动,甚至皇帝还把名字还给了民间,从此帝王只避双讳时,北面紫禁城里,雍正的朱笔正急速挥洒着,像是一刀刀劈得人体血肉四溅。

    “查嗣庭,凌迟!”

    “查慎行、查嗣瑮,外加查家所有十六岁以上男丁,一并处死!”

    “妻女并十六岁以下幼子发配宁古塔,与边疆有功之臣为奴!”

    写完谕令,雍正眼角瞟到那本《维止录》,冷哼了一声。

    他恨恨地暗道:“敢在文字上砍朕的头,朕就砍了你全家的头!”

    (未完待续)
------------

第五百八十章 轮回的一甲子

    查家蒙难的消息很快传遍江南,江宁满城也都知道了,城中一间小客栈的大堂里,食客们压低着嗓子,都在讨论这件事,一个儒衫浆得灰白的读书人拍案叫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查家有今曰,六十年前那些冤魂该是能瞑目了!”

    这客栈离江宁贡院不远,虽然简陋,来往的却有不少读书人,他一声叫响,饭馆顿时沉浸下来。

    侧旁桌上,一个明目皓齿的年轻女子问:“七先生,这说的是哪桩事?”

    同桌一个眼眉肃正的老者唏嘘道:“还能有哪桩事?本朝第一桩文狱,庄廷鑨《明史》案!康熙二年,庄家因此案而绝满门,七十二人死,十八人凌迟,数百人发配关外。江南文士还残存着的一丝风骨,被这一狱尽皆摧折!”

    “此案首恶虽是吴之荣,但查家的查继佐还告发在前。六十年前,查继佐因首告而脱罪,甚至还分得了庄家之财,不想今曰,查家却成了又一桩文狱的苦主,这才有报应之说。”

    年轻女子道:“我倒听说犯事的查嗣庭是攀附隆科多惹的祸事,眼前这桩文狱,跟六十年前的文狱,怕不是一回事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3616 103617 103618 103619 103620 103621 103622 103623 103624 103625 103626 103627 103628 103629 103630 103631 103632 103633 103634 103635 103636 103637 103638 103639 103640 103641 103642 103643 103644 103645 103646 103647 103648 103649 103650 103651 103652 103653 103654 103655 103656 103657 103658 103659 103660 103661 103662 103663 103664 103665 103666 103667 103668 103669 103670 103671 103672 103673 103674 103675 103676 103677 103678 103679 103680 103681 103682 103683 103684 103685 103686 103687 103688 103689 103690 103691 103692 103693 103694 103695 103696 103697 103698 103699 103700 103701 103702 103703 103704 103705 103706 103707 103708 103709 103710 103711 103712 103713 103714 10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