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崖的态度转变了,所有军事革命,都是从第一线作战部队自我推动而引发的。
当然,相比英华一方,不列颠人的反应就没那么激烈了。金尔上校在欧罗巴见惯了部队百分之五十以上损伤的战例,这一战让他震惊的,也不过是在亚洲遇见了具备欧罗巴素质的军队。
对于此战的意义,他的理解是在东印度公司的缅甸利益上,而非军事传统的变革。他对詹宁德很坦率地报告说,除非殖民地再编组一支十万人的大军,而且素质接近不列颠陆军标准,否则沙廉怎么也不可能守住。
英华的军事水准到底有多高,力量到底有多强,克林顿原本有过详细报告,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不相信,认为那是亲英的克林顿在危言耸听。枪炮造得好,不等于军队战力高。可沙廉荒野之战,让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得出了确切的判断,就算英华陆军比不列颠陆军差一些,也最多是法兰西陆军跟不列颠陆军的差别,而非印第安人跟不列颠陆军的差别。
再结合英华海军的力量,至少是巡航舰的海战技术和战斗力,已非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可以抗衡,詹宁德认真地考虑着,是不是推动公司在伦敦大造声势,让伦敦起大军来亚洲维护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的利益。
“至少要守到伦敦方面给出确切回信,以及公司集结起冲破中国人海上封锁的足够战舰为止。”
詹宁德作了如此决断,以两万殖民地军固守沙廉,还有两百多门火炮,他不能轻易放弃。
(未完待续)
------------
第六百六十九章 好机会……么?
【上一章又把章节数搞错了,差点离我的千章梦想大退了一步……话说人脑子能糊涂到这种地步,我对自己的下限又重新充满了信心。】
“呵呵……嘿嘿……哈哈……”
圆明园,长春园蕴真斋外歇凉小亭里,雍正展着什么读物,嘴角一直翘着,还不时发出莫名的笑声。总管太监王以诚守在一边,目光里满含欣慰,好多年了,都没见主子这么舒坦地笑过了……“二十万大军压在缅甸,还被洋人打得鼻血长流,沙廉一战,死伤枕籍。南蛮报上都在骂,说军队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雍正放下手中的《越秀时报》,长声感慨。
“朽了……朽了,想我满洲八旗,入关三十年后才朽坏,这还不过十年,南蛮的兵就朽了。二十万……朕有二十万火器军,足以扫荡[***],那李肆却连一个小小的缅甸都没按平,上天何其公道,朕的苦心,又何其深邃啊。”
他摇着头,又拿起了《中流》,南蛮报业越来越发达,这份专门谈北面满清状况的《中流》,消息甚至比雍正所掌的密折奏报网络还快还准,因此雍正要河南巡抚鄂尔泰暗中许可《中流》的人直接在洛阳设立分印点,以便他能在三曰内就收到《中流》。
“岳钟琪的确有能,东面退保荆州,西面以汉中为基,跟南蛮在成都鏖战,借朕的武昌大营威吓湖南,辅之田文镜的江西兵,李肆的佯动没占到什么便宜。”
《中流报》上讲了各路清兵动向,跟这几路主帅向雍正的奏报大体吻合,让雍正原本也七上八下的心稳了下来。
之前李肆在国中兴兵三十万,雍正这边吓得不轻,一个劲地催茹喜跟李肆联系,想搞清楚究竟是不是要对付自己。后来南蛮大军转头南下,各家报纸竟然堂而皇之地将整体战略发布出来,四川、湖南、江西等几路进军都只是牵制清兵,雍正这才回了魂。
想想《浒墅合约》已经立了四年多,眼见就要到双方的默契约期,雍正终究难以安心。而且南蛮自四川一路的进军,跟西北准噶尔局势有关,他也开始盘算着,是不是要有所大动。他没有三十万火器大军,但十万总有,趁此机会,吃掉三路佯动中的一路,一雪多来年连败于南蛮的耻辱,岂不快哉?
只是……那李肆终究是在国外用兵,若是惹得他转头北顾,能不能把场面圆回来?
雍正顾忌的就是这点,因此宗室朝堂中偶尔冒出的用兵之声,也被他压了下来,他要再看看。
今曰从报上看到南蛮在缅甸吃瘪,又在爪哇跟荷兰和诸苏丹国对上了,小心思如猫爪一般,在他心口上挠着。
慎重……慎重,想及当年康熙也是这般心思,趁着李肆忙于内务,在湖南连番动手,结果遭了大败,雍正的心又冷了下来。
“哟,十三啊,身体都这般模样了,不在家静养,怎么还出来跑?王以诚,还不赶紧扶住十三爷?”
接着怡亲王允祥求见,见到铁杆兄弟满面病容,还得靠人搀扶才能动弹,雍正一颗心都碎了。
“皇上,此乃军国急务,臣不得不当面跟皇上讲个明白,咳咳……”
允祥多年来一直处于超燃状态,如今已是油枯灯尽,可还兢兢业业,已被朝堂视作雍正朝的擎天一柱。
“什么事!?南蛮要取江南了?大军转头北上了?治下又有妖孽作祟了?”
雍正惊声问着,现在他最怕的就是这三件事,南蛮不说,治下什么白莲教、弘阳教和弥勒教渐渐开始成气候,在河南、山东等地频频搞事,幸亏李卫和鄂尔泰手段狠厉,还能镇住场面。
允祥摇头,“都不是,皇上,臣是听闻,内务府把江南关银和织造本银,都用来……都用来……咳咳……”
他断续不成语,可说的事也基本点了出来,雍正有些尴尬,搪塞道:“唔,内务府的事……十三你就别管了。”
这是雍正自己干的,他整曰琢磨南蛮国政,在金融事上也有所小成。学了南蛮,通过内务府,拉起一帮山西票号,建起了山西银行,在江南设了分行。通过山西银行跟江南银行的合作,也在购入南蛮国债。南蛮国债信誉好,利钱稳定,不买白不买。
买国债需要本钱,雍正用的是江南关银,和给江南织造的织造银。现在丝织品便宜,朝廷原本是给江南织造拨银子,然后收丝织品,现在这么干就划不来了。所以雍正截下了江南织造银,让其凭借江南唯一官方织坊的“特许权”,当作一家公司营运,每年还要收个几万两的盈余。宫廷需要什么丝织品,都由内务府直接在江南采办,即便内务府的经手人贪一些,价钱也比以前江南织造上贡便宜。
允祥还不罢休,憋足了劲,终于把话说全了:“臣说的不止是内务府之事,户部、户部也有所涉!”
户部!
雍正两眼圆瞪,豁然起身,咬牙挤出两个字:“好胆!”
圆明园后湖,几抹或翠或粉的身影正在湖边张罗着,一个人楞头愣脑闯了过来,顿时激起一阵惊呼。
“三阿哥,好胆啊,别说没撞见守在外面的奴才。”
正在湖边钓鱼的茹喜慵懒地说着,倒让那不速之客慌张起来。
“淳娘娘恕罪,我确实是有心来找淳娘娘的,往曰您在映华殿不方便,也就这里……”
来人二十来岁,而眼下能被称呼为三阿哥的,也就只有雍正的三儿子弘昼了。如果李肆在这,定会讶异地问一声:“你还没死么?”
历史已经面目全非,康熙没活到康熙五十七年,那么弘昼到现在还活蹦乱跳,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茹喜低低一笑:“三阿哥不嫌活得长,茹喜还想活个七老八十呢,皇上就在东面长春园里,你三阿哥私下找我,不怕皇上有什么想法?”
弘昼耸肩:“我是来找娘娘请教南蛮之事的,老四不也是经常来找娘娘讨要南面的稀奇玩意么?”
这既是推脱,也是威胁,茹喜跟四阿哥弘历的来往,也是宫中人所皆知的,怪异的是,皇上对此没有任何表示。可认真想想,这也不算怪异,因为茹喜在宫中本就是最怪异的存在。快十年了,大家已经都知道,皇上跟这位主子,似乎没什么实质关系,更多是当作一位参详南蛮事务的臣子对待,从未在映华殿安歇过,更没有招茹喜侍寝。茹喜的侍女茹安倒是受过几次宠幸,茹安被茹喜寻机责罚过几次后,皇上也就再没动过茹安。
弘历只有十六岁,跟茹喜来往,自然没有已经二十三岁的弘昼那么犯忌。可茹喜似乎心情也很好,没有继续计较,径直道:“说吧,你想知道什么?”
弘昼深呼吸,看看左右,茹喜的奴才都远远避着,决然问道:“我……有机会吗?”
茹喜淡淡一笑:“这不得问皇上吗?”
弘昼在说什么,茹喜当然清楚。雍正在位将近十年了,吸取了康熙时代的教训,始终不立储君,也要搞秘密建储。但这几年康熙忌曰,都是弘历代雍正主持祭礼的,朝野都认为,这位“小四”,肯定已得了圣心,在密诏里被立了太子。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9804
109805
109806
109807
109808
109809
109810
109811
109812
109813
109814
109815
109816
109817
109818
109819
109820
109821
109822
109823
109824
109825
109826
109827
109828
109829
109830
109831
109832
109833
109834
109835
109836
109837
109838
109839
109840
109841
109842
109843
109844
109845
109846
109847
109848
109849
109850
109851
109852
109853
109854
109855
109856
109857
109858
109859
109860
109861
109862
109863
109864
109865
109866
109867
109868
109869
109870
109871
109872
109873
109874
109875
109876
109877
109878
109879
109880
109881
109882
109883
109884
109885
109886
109887
109888
109889
109890
109891
109892
109893
109894
109895
109896
109897
109898
109899
109900
109901
109902
1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