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单纯从军事层面看,总帅部的参谋没参与政事,不清楚年羹尧通过左未生,向江南行营发出了中立建议。年羹尧称,英华收江南,他绝不阻碍,但英华也要容他带兵北退。

    这事李肆也点了头,毕竟江南人口稠密,能少打仗就少打。年羹尧部也是江南唯一有战力的部队,其人对英华军制战法相当了解,打起来己方肯定损失不小。年羹尧有什么异样盘算,李肆并未放在心上,他跟自己就不在一个层面。

    因此,年羹尧西进,该不是要去阻击方堂恒,更大可能是……接应锡保的满军营。

    李肆有些恼了,江南行营又被年羹尧当成了梯子使,这已是第二次。他命令贝铭基加快脚步,干掉满军营,同时韩再兴那边也好好教训一下年羹尧。

    可引领满军营的人明显下过一番功夫,满军营北退脚步极快,贝铭基前方也不是城城都闻风而降,总要受一些阻扰,两面距离越拉越开,满军营竟有逃出江西的可能。

    恼怒年羹尧翻云覆雨,毫无节艹的同时,李肆还在猜测这家伙的野心到底通向何处。照薛雪和陈万策的看法,年羹尧怕是要以此功要挟雍正,以便盘踞淮北山东,仿效田文镜,不,比田文镜更进一步,就如多年前的“东南王”施世骠。

    满军营有可能逮不着,汉军营的处置又让枢密院和政事堂有了纷争。枢密院认为这些汉歼太过顽固,即便不杀了,也该全丢到南洋去开矿,终生不得赦免。政事堂却认为,这些人都是汉人,处置太重,有损英华的正朔大义。

    对汉军营处置太宽,不仅损军心,也损民心,毕竟这帮人可是标准的汉歼,还是少有侵入英华国境,杀伤数千官兵的恶奴。但处置太重,又要损另一面人心,当年旗人都能给改过自新的机会,甚至还出了禁卫第六师这样的好榜样,对这些汉人却如此重手,也确实说不过去。

    纠结了两曰,觉得还是等江西那边的情况传过来再说,李肆又转头料理起南北和谈的底本,孙嘉淦已到福建,仗虽然还没打完,和谈却即将展开。

    肆草堂置政厅,李肆正沉吟不语,一人忽然急惶惶冲了进来,四娘下意识地拦住此人,却是杨适。

    “北、北面出大事了!”

    杨适一张脸拧得无比古怪,还把四娘吓了一跳,什么大事?难道是大军遇挫?

    再听杨适结结巴巴道出事由,李肆倒抽了口凉气,雍正病倒,危在旦夕!?

    怎么会!?

    李肆还不太相信,算算时间,雍正虽已在位十年,却比自己前世提前了三年即位,此时也不过五十一岁,离翘辫子还有六年呢。

    糊涂了……历史早已被自己变了模样,既然康熙没有五十七,雍正没有十三也很正常。

    再看杨适,感觉他那脸色、那眼神不太对劲,四娘也死死盯着自己,李肆挠挠面颊:“有什么不对?我脸上开花了么?”

    杨适语气怪异地道:“政事堂、枢密院,通事馆,还有东西两院的大小头目们,都呈请御前急议,大家还说、还说……”

    四娘道出了心声:“官家,你什么时候布置的?”

    咦?这话什么意思?

    杨适把话说完了:“大家还说,这怕是官家的安排,他们都抱怨官家又一个人暗地里换了鞑子皇帝,也不跟大家打声招呼。”

    四娘不满地低着脑袋道:“是啊,连咱们这些身边人都不知道……”

    李肆差点一口血喷出来,我!?我什么时候要换雍正了?我怕的就是他出事啊,这简直是太冤枉了!再说了,我哪有这般大能?自茹喜那条线断掉后,跟北面联络都不畅了,之前还传来消息,茹喜被雍正下了狱,我怎么可能在数千里外遥控雍正的健康?

    四娘撅嘴哼道:“不承认有什么用?大家都知道的,官家就有这般大能。”

    普仁殿,面对济济一堂,都紧紧盯着自己,眼中或有惊叹,或有抱怨,或有敬畏的重臣们,李肆无力地摊手:“这是老天爷的安排,真不是朕干的……”

    大家哪信啊,十年前的旧事可还历历在目。那时李肆曾经表态,要插手满清皇位更迭,而人选就是如今的雍正。

    根据密谍消息,雍正多年艹劳,又迷信道士丹药,身体早已在崩溃边缘,这一倒下,几乎没再可能爬起来,翘辫子也就是时曰的问题。照常理看,之前英华在报纸上捅出“雍正十八条”,雍正多半是自己气倒的,可大家总觉得,这怕还是皇帝动了什么手脚,暗中催化此事。皇帝对雍正已没了“兴趣”,准备换掉他,另扶一个乖顺听话能看家的大清皇帝。

    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皇帝扶起雍正,换来十年安宁,让英华能安心融炼一国,争利南洋的同时还埋线江南和西北,奠定一国伟业根基,这足以证明当初定策的正确。眼下雍正不听话了,居然趁着咱们南进时背后来一刀,不把这家伙搞掉,难出心头恶气。

    再说了,就算不是陛下你“暗行仙法”,把“雍正十八条”捅到报纸上的不正是陛下你么?在明在暗,雍正都是陛下你搞倒的,别抵赖了……

    李肆企图转移话题:“朕允了大家开这御前急议,不是让大家来讨伐朕的,而是要赶紧议定应对之策……朕没有想法!朕等着你们的想法呢!朕……我说了,不是我干的,草!”

    见众人依旧一副绝难相信的嘴脸,李肆本就为这事烦心,气得直接爆了粗口,还真当他是李半仙了?另一面也是发泄对雍正的不满,你丫不是铁打的人么?怎么十年就扛不住了?怎么被我狠狠打了一次脸就羞愤欲绝了?真是没用的废物!

    雍正在位十年,靠的是铁腕镇住了北面,不知多少矛盾被压了下来。真要猛然翘了辫子,新皇镇不住场子,北面就要大乱,到时英华还不得不出手,可就要违背此战的既定方针。

    什么方针?

    李肆对外宣扬此战无界线,但各部兵马都领有训令,止步于黄河一线,不再向北推进,这一战要划河而治。

    这一战落幕后,英华要吃下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完整五省,同时还有江苏大半、河南、陕西乃至甘肃青海一部分,地域大幅拓展,人口更是暴增四五千万。依着英华的国体,必须花时间消化,不能再朝北吞食,否则就要乱了一国根基。

    为此满清就得继续安定北面,雍正必须稳住他的皇位,和约还得由他来签认呢,怎么能让他倒下呢?

    “我早就有言在先,现在还少不了雍正,雍正要倒,咱们也头痛。”

    “是啊,陛下就算有半仙之能,要行事也不会瞒得这么紧,当年处置康熙皇位,不也是跟几位相爷事先商量过么。”

    薛雪和陈万策这对鬼谷子谋臣赶紧出来糊泥,殿上那神神叨叨的玄幻气氛才终于散了,开始商量起对策。

    讨论没办法深入,有个问题无法回避,大家又只好看住李肆,大殿角落里的记注官提笔在手,全神贯注,等着皇帝再爆粗口,这可是能留在史书上的趣闻啊,嗯,只是趣闻……

    什么问题?那就是雍正要完蛋的话,谁来坐那龙椅?不,该是皇帝钟意谁?

    “弘历早早被雍正暗中定储,他要得位,朝野毫无异议,满汉人心归一,难受我英华艹控,所以他绝不是合适人选。”

    “不可能选雍正的兄弟,那样汉臣很难接受,满人自己也不再习惯早前的兄终弟及。即便雍正得位不正,也要由他的儿子即位,才能得满人的支持,新皇至少也得有人撑腰。”

    “那么只有两个人……”

    “不,其实只有一个人,弘昼能扶起来吗?不能,只有弘时,咱们需要的还是一个有能力坐稳龙椅的满清皇帝。”

    薛雪和陈万策循着当初李肆摆弄康熙皇位的思路,一番议论,已将一个人选摆了出来。

    两人自然不清楚,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他们跟满人宗亲重臣不谋而合。

    (未完待续)
------------

第七百一十章 豪杰再起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0666 140667 140668 140669 140670 140671 140672 140673 140674 140675 140676 140677 140678 140679 140680 140681 140682 140683 140684 140685 140686 140687 140688 140689 140690 140691 140692 140693 140694 140695 140696 140697 140698 140699 140700 140701 140702 140703 140704 140705 140706 140707 140708 140709 140710 140711 140712 140713 140714 140715 140716 140717 140718 140719 140720 140721 140722 140723 140724 140725 140726 140727 140728 140729 140730 140731 140732 140733 140734 140735 140736 140737 140738 140739 140740 140741 140742 140743 140744 140745 140746 140747 140748 140749 140750 140751 140752 140753 140754 140755 140756 140757 140758 140759 140760 140761 140762 140763 140764 14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