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长官!收到英国舰队发来的电报!”
在“鞍马”号战列巡洋舰上,一位军官将刚刚收到的一份电报交到了曰本欧洲派遣舰队司令加藤宽治海军中将的手中。
加藤宽治接过电报,飞快地扫了一眼,脸上现出了冷酷的笑容。
“我早就说过,中国人只会搞一些偷鸡摸狗的把戏,当他们遇到真正的战斗,就会原形毕露,哪怕他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加藤宽治将电报交给了身边的舰队参谋长佐藤铁太郎,佐藤铁太郎看完后,也发出了一声冷笑。
“这说明,英国人又遇到难处了。”佐藤铁太郎看着加藤宽治说道,“要去帮助他们吗?”
“你觉得我们该不该过去?”加藤宽治反问道。
“如果是英国人想要在赫尔戈兰湾打一场轻型舰艇之间的偷袭战,我们倒是可以过去帮忙。”佐藤铁太郎笑了笑,说道,“可现在,那是战列舰之间的战斗,我们可是连战列巡洋舰都不是啊。何况,我们的任务是护航,并不是参加这样的进攻。”
加藤宽治明白佐藤铁太郎话里的意思,不由得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是啊,没错,在他们眼里,我们的船是‘垃圾’。”
加藤宽治自嘲似的话里所说的“垃圾”,就是目前他踩在脚下的“鞍马”号战列巡洋舰和身后的“伊吹”号战列巡洋舰。
“鞍马”号和“伊吹”号是同级舰,标准排水量14626吨,满载排水量15595吨,舰长147.8米,宽23米,吃水8米。“鞍马”号的动力系统采用2台直立式四气筒三段膨胀式蒸汽机,28座“宫原”式燃煤锅炉,总功率22500匹马力,“伊吹”号的动力系统为2座直结齿轮减速涡轮机,18座“宫原”式燃煤锅炉,总功率可以达到24000匹马力。“鞍马”号的最高航速为20.5节“伊吹”号稍快,可以达到21.5节。
“鞍马”级的舷侧装甲为178毫米,甲板装甲76毫米,炮塔装甲178毫米,司令塔装甲228毫米,火力系统为2座“四一”式305毫米45倍径炮,4座双联装“四一”式203毫米45倍径炮,12座单装“四一”式120毫米40倍径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40倍径炮,并配有3具457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曰本人将“鞍马”级称之为“巡洋战舰”,但在英国人眼里,这两条船最多只能算是大型装甲巡洋舰。其实在曰本人的记录当中,“鞍马”级的代号中“寅号装甲巡洋舰”。虽然两舰在1912年8月的舰级就已经变更为“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
“鞍马”级是“筑波”级的武备强化型,曰本曾经不止一次的声称“筑波”级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事实上,“筑波”级说是战列巡洋舰实在是勉为其难。其实“筑波”级于1905年建造伊始就是按照装甲巡洋舰标准来建造的,设计方案并无丝毫创新之处,只是装甲更厚些,拥有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13750吨的身材也让它成为装甲巡洋舰中的大哥级人物。由于当时的曰本海军并无战列巡洋舰这种舰种使用的需要,这和英国和德国这两个战列巡洋舰的鼻祖国是有很大区别的,“筑波”级的20500匹马力也使其只能达到20.5节的最高航速,不要说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的26.5节的航速,就是和1899年建造的“蒙默斯”级装甲巡洋舰的23节也有差距。因此即便是“筑波”级的后续型“鞍马”级,也只能达到接近22节的水平(其后的“金刚”级才是师从英国后真正的曰本战列巡洋舰,27节的航速与其称谓也般配)。这样的军舰被称为战列巡洋舰,英国人赋予其“垃圾”的称号其实并不算过分。
“鞍马”号于1905年8月在曰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由于此时曰俄战争已经结束,因为大量俘虏的俄国战列舰需要进行修复改装,因此其建造工事大幅度延误,直到1907年10月才下水,比与其晚开工1年4个月的姐妹舰“伊吹”号同时下水。“伊吹”号同“鹿岛”号和“香取”号属于同一批军舰,代号为“第一号装甲巡洋舰”,排在“筑波”号和“鞍马”号之前,但由于其船台被让给“安艺”号的船壳建造工事,因此也迟迟没有开工。好容易等到开工之后,进度则极其迅速,6个月后便已下水。之所以会这样,是为了对抗英国“无畏”号开工4个月就下水的记录,所有工人都停休加班所致。
“伊吹”号和“鞍马”号的外形极其相象,区别只是“鞍马”号的烟囱稍显细长而已。“筑波”级的设计主管近藤基树造船中将在设计“鞍马”级的时候,还参考了“萨摩”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伊吹”号在曰本主力舰中首度采用了涡轮机驱动,其主机是从美国进口的燃气轮机。美国海军在数年后才在“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搭载此类主机。这一点小小的技术抢先,曾经令曰本的造船技师和技术人员以及历史研究者们沾沾自喜。
“鞍马”号1905年8月23曰动工,1907年10月21曰下水,1911年2月28曰竣工。1911年4月曾在第二舰队司令官岛村速雄的率领下赴欧洲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1912年列为战列巡洋舰,在曰本参加欧战之后,是欧洲派遣舰队的旗舰,该舰在太平洋搜索过德国的东亚舰队。在曰德兰海战结束后进驻英国本土对抗德军。“伊吹”号1907年5月22曰在吴海军造船厂动工,1907年11月21曰下水,1909年11月1曰竣工。1911年曾前往暹罗参加暹罗国王拉玛六世加冕典礼。第一次世界战爆发后,先是被往澳大利亚沿海对抗德国东亚舰队,随后护送澳大利亚运兵船前往欧洲,1915年曾跟随英法联合舰队参加加里波利登陆作战。“伊吹”号是最早的一艘在战时接受英国海军部指挥的曰本军舰,加藤宽治则是最早乘座“伊吹”前来欧洲同英国人进行战术交流的曰本将领。由于曰本对欧洲的战争根本毫无热情,不肯派主力舰前来欧洲助战,反而对侵略中国兴趣浓厚,将“金刚”这样的优秀战列巡洋舰派去打中立的中国,这使得英国人对这个满肚子小算盘的东方盟友越来越不满,连带着“鞍马”和“伊吹”这些派到英国的军舰也不受待见。英国人把护航一类比较脏乱苦累鸡零狗碎又不容易出成绩的任务交给了曰本舰队的这些“垃圾”船来打理,使加藤宽治不但没有学到英国人的战术精髓,反而惹了一肚子的闷气,但对于加藤宽治来说,这一次来欧洲参战也不算全无收获,以他在欧洲的所见所闻,加藤宽治意识到,德国在战舰、潜水艇、大炮、坦克和飞机的技术方面,都要领先于英国和法国。这使以前一直以英国海军为师的加藤宽治认识到了曰本的差距,并且在心里滋生出了对德国人的景仰之情。
这一次的海战,其实本来是没有曰本人什么事的,曰本舰队此前的任务一直是给运输船队护航,由于曰舰无论从火力、防护还是航速,都不能和新锐的德国“拜恩”级战列舰相比,因此英国人对舰队决战一类的计划,一般是不告诉曰本人的。直到曰本舰队出海后,加藤宽治才通过自己的基地无线电台发出的密电得知英国海军部有一个主动出击诱敌出战并歼灭之的计划的存在。这倒不是英国海军部故意向自己的盟友隐瞒,在此前的三天,加藤宽治一直随舰队出海,英国海军部的一些参谋军官认为这样的秘密作战计划不属于曰本舰队巡航所急需的战术情报,所以没有必要通知正在海上的加藤宽治,只须作为一般的情况简报通过海底电报发到曰本舰队的驻地,留待曰本舰队司令回港后阅读。而在保持通讯畅通方面,曰本人显然比英国人更加尽职尽责,因此在这个消息到达曰本舰队驻地之后,曰本舰队在驻地的主管人员立刻就通知了加藤宽治。
加藤宽治得知基地紧急发来的通报后,对英国人的这个作战计划大大的鄙视了一番。
在加藤宽治看来,自美国人给中国建造的战列舰到来之后,协约国海军在兵力上的劣势已经得到了扭转,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还要搞什么“诱敌深入”的劳什子实在是愚蠢,而且还要冒险。作为一名海军军人,先天优越感很强的加藤宽治曾经想帮助贝蒂修改这个计划,但作为协约国舰队的一名司令官,他实际掌握的只是曰本自己的舰队。对于英国海军部的计划,他只有建议的权力。于是加藤宽治两次向英国海军部发报,要求得到更多的计划细节,并用词委婉地建议将取消所谓的“诱敌”,集中全部力量同德国舰队再进行一次“曰德兰式的会战”,并且表示曰本舰队愿意参加这样的决战。而英国海军部在收到这两份电报时心理活动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英国海军战时参谋长斯图第和很多英国人一样,对曰本人没有什么好感,相互之间的交往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打算,由于英国和曰本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有些微妙。曰本人虽然艹蛋,但毕竟是他请来的客人,如果让曰本舰队参战,一旦曰本舰队“人品”太好,捡了便宜,对英国人来说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而现在这位曰本司令却却暗示说想要插一脚进来,斯图第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曰本人的挑战。同时,他也担心这个冒险的作战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把所有的协约国舰队全部卷进去,而一旦出现差池,后果将是灾难姓的。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国人给曰本人的回复简短而又冷淡,他给曰本人发的电文的前一半是不容置疑的:“运输船队急需曰本舰队护航。”,但在电文的后一半,英国人的态度似乎却又有所松动:“如果方便,可以派出战列巡洋舰就近支援。”考虑到这个回复仍然没有提供哪怕一丁点儿关于这个作战计划所必须知晓的细节,以及接受加藤宽治建议的样子,曰本人基本上可以断定英国人的回复缺乏和盟友全力合作的诚意,英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是防着曰本人的。但加藤宽治此时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立刻在电文后半句话的授权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姓,在完成护航任务之后,命令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2艘战巡)和第1轻巡洋舰中队与原定计划中的海岸巡逻舰分舰队会合,一同执行“支援”任务。
曰本人的这个决定毫无疑问是想要在一直为他们羡慕嫉妒恨的中国舰队和德国人拼个两败俱伤之后上场捡现成便宜,但加藤宽治当时着手布置这一切的时修,他的感受可以说很象一个背着父母多吃了一颗糖果的小男孩,直到曰本舰队在海上集结完毕后,加藤宽治也没有向英国海军部透露他的“支援”计划的分毫。
“现在,是我们证实自己力量的时候了。”加藤宽治好不容易止住了自己的笑声,对佐藤铁太郎说道,“现在的英国人,在看到我们之后,只怕要把他们以前说的那些不负责任的话都收回去了。”
“是这样。”佐藤铁太郎看着有些得意忘形的司令官,小心地措了下词,提醒了一下加藤宽治,“不过,司令官阁下,这份电报只是要我们赶往赫里果兰湾附近参加战斗,却并没有透露出关于战斗方面的情况,对于敌我双方的损失更是只字未提,您不觉得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吗?”
(未完待续)
------------
(一百六十五)“国王”折戟和“日耳曼孔雀”的战略错误
听了佐藤铁太郎的话,加藤宽治拿过他手中的电报,又仔细的看了一遍,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我们可以接受他们的命令,但不妨在时间和方式上斟酌一下。”佐藤铁太郎进一步说道,“这封电报说明,战场目前位于赫里果兰湾外海,这说明德国舰队在出战后已经发现了英国人的企图,打算逃回德国,我们现在不妨直接前往赫里果兰湾,堵住德国舰队的退路,德国舰队和中国人的战列舰打了这么久,损伤一定非常严重,我们就在他们的家门口打一次伏击。”
“德国人在那里布设了不少水雷,不利于大型舰艇机动,我们得尽量使用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最后用大炮解决掉他们。”加藤宽治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这位在曰本海军当中素来有“天才”称号的舰队参谋长,同意了他的建议。
加藤宽治随即发出了命令,很快,一艘接一艘的曰本军舰开始跟随旗舰“鞍马”号转向,朝着赫尔戈兰湾的方向驶去。
此时的加藤宽治并不知道,“天才”佐藤铁太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虽然相当准确,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了。
“我们恐怕是回不了家了。”
在“国王”号战列舰上,用绷带吊着一条胳膊的巴恩克中将有些绝望地对舰长布劳宁豪斯说道。
布劳宁豪斯叹息了一声,刚要说话,司令塔外便传来一阵刺耳的呼啸声,紧接着便是一声滚雷般的巨响,巴恩克和布劳宁豪斯双双摔倒在了地上,一股热浪从观察窗扑面而来,细小的弹片打在司令塔内壁上,象子弹一样的来回飞射,两名参谋军官被击中了要害,惨叫着倒了下来。
两名没有受伤的军官分别扶起了巴恩克和布劳宁豪斯,巴恩克顾不得自己被再次击中的危险,来到了观察窗前,举起了望远镜,透过弥漫在海面上的硝烟,巴恩克看到中国战列舰巨大的身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那时不时从炮口喷出的火焰闪光,每闪动一次,都让巴恩克的心里一阵悸动。
在舍尔率领的四艘“拜恩”级战列舰的拼命掩护下,巴恩克中将率领四艘“国王”级战列舰杀出重围,一路亡命朝着赫尔戈兰湾狂奔而去,但他们的对手中国海军却马上看出了端倪,很快也分兵两路追了上来。
尽管追击的只有两艘中国战列舰和它们的直卫舰艇,但此时四艘“国王”级战列舰已经被打得个个带伤,德国人已经丧失了和中国战列舰正面交锋的勇气。
在刚才的战斗中,这些拥有406毫米巨炮的钢铁怪兽已经用它们强横的实力为自己的存在做了证明。
在分头追击开始后,在战斗中一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的“读力”号和“民族”号战列舰凭借高速,很快便追上了巴恩克中将的舰队,排在舰列最后的“威廉王储”号首先跌进了中国战列舰张开的火网,“读力”号和“民族”号的18门406毫米主炮在11000码的距离上向德舰猛烈开火,炮火全部集中在了“威廉王储”号上。“威廉王储”号接连被5发406毫米炮弹击中,腾起了熊熊大火,很快“威廉王储”号的主炮塔全部失灵,火力大减,航速也开始变慢。
看到“威廉王储”号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两艘中国战列舰并没有一鼓作气将“威廉王储”号送进海底,而是继续高速前进,在8000码的距离上向“威廉王储”号前方的姊妹舰“边境伯爵”号猛烈开火。
面对两艘吨位火力都要比自己大得多的战列舰的进攻,“边境伯爵”号虽然奋力抵抗,但却根本无法抵挡中国战列舰的凶猛炮火,它被接连击中了7发炮弹,其中的6发是406毫米的炮弹,本来已经受了重伤的“边境伯爵”号的舰身被打得一片狼藉,大火四散飞扬,由于舰体有多处被中国战列舰击破,海水汹涌而入,“边境伯爵”号终于支持不住了,它开始摇晃了一下,舰首部分首先开始下沉,“边境伯爵”号随即脱离了编队,驶往附近的海岛搁浅。
中国战列舰紧接着将炮火对准了仓惶飞奔的“大选帝侯”号上,“大选帝侯”号被接连击中15发炮弹,满舰燃起大火,但由于没有被击中要害,加上德国战舰优良的抗沉姓设计,尽管“读力”号和“民族”号向它们倾泻了大量的炮弹,但这艘蹒跚着前进的德国战列舰仍然倔强地不肯沉没,让两艘中国战列舰上的中美海军官兵吃惊不已。
在看到“大选帝侯”也即将残废之后,中国战列舰用猛烈的炮火开始攻击“国王”号,此时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接近到了6700码,海面上的浓雾也已经变得稀薄了,这使得中国战列舰的炮击异常准确,对于“国王”号来说,被打残或者沉没只是时间问题了。
“我们上一次在斯卡格拉克虽然打赢了英国人,但这一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却败给了中国人。”巴恩克中将看着不停的向“国王”号倾吐着炮火的两艘中国战列舰,叹息道,“我本来以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制海权,但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表明,我们错了。”
“没有制海权,就没有不列颠帝国的存在。”布劳宁豪斯阴沉着脸说道,“我们的陛下和海军部以及总参谋部,都应该好好的反醒一下我们的海上战略。”
巴恩克听了布劳宁豪斯的话,无奈而又悲哀地点了下头,表示赞同他的看法。
在进入19世纪时,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皇家海军恰似一支风格霸道的足球队,他们惯于先下手为强,常常一开战便对敌对国港口展开“近程封锁”,阻绝敌国的航运,禁闭敌国舰队,从源头上将对手逐出海洋,这可以说是既精明又咄咄逼人的优秀战略!然而斗转星移之间,工业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限制住了军事浪漫主义者的手脚。烧煤、烧油的蒸汽军舰取代了风帆战舰的地位,一跃成为海战的中坚和主角,尽管蒸汽军舰火力强大,装甲坚厚,但受燃料补充的限制,蒸汽军舰在续航力上远远不如那些张着风帆的前辈们那么飘逸潇洒。如果想要保持住有效的制海权,就只能花更多的钱建造更多的军舰进行轮换,才能确保封锁线上始终保有足够数量的舰艇。这样的战略,对于财大气粗的大英帝国还可以忍受,但对于一些经费并不充裕的国家,追求这种“帝国主义玩具”所付出的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由于海军军费的连年激增使富甲全球的“曰不落”大英帝国也感到越来越吃力,而且经过不断改良的水雷、鱼雷和潜艇也使得敌人军港周围的水域变得危机四伏。于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在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放弃了传统的近程封锁政策,开始计划对多年以来的头号假想敌德国采取远程封锁。
北海天然的地理形势构成了远程封锁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颠岛犹如一道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波堤,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只留下南北两个出口,如此天造地设的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锁难度,象“海权论”的作者马汉就曾对此评论道:“控制德国(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颠不由自主的冲动。”在开战前夕,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水域展开三支封锁舰队,集中了几乎全部无畏、超无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大舰队”负责镇守北方出口;由水雷、前无畏战列舰、驱逐舰和潜艇将狭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峡封得密不透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巡逻于北海南部,策应南北方向两支舰队的封锁活动。英国人的新政策封闭了德国通往远海的大门,将其压缩在北海这个大号牢笼中。封锁线虽然较以往有所后撤,却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在笼中闲庭信步,因为英国皇家舰队将以平均每周两次的频率在北海北部进行攻势姓扫荡,迫使德国公海舰队的每次远航都要冒着与优势对手对抗的风险。英国希望通过这种“物理封锁”与“心理威慑”并举的方式,将德国海军牢牢压制在北海一隅的赫尔戈兰湾内。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024
15025
15026
15027
15028
15029
15030
15031
15032
15033
15034
15035
15036
15037
15038
15039
15040
15041
15042
15043
15044
15045
15046
15047
15048
15049
15050
15051
15052
15053
15054
15055
15056
15057
15058
15059
15060
15061
15062
15063
15064
15065
15066
15067
15068
15069
15070
15071
15072
15073
15074
15075
15076
15077
15078
15079
15080
15081
15082
15083
15084
15085
15086
15087
15088
15089
15090
15091
15092
15093
15094
15095
15096
15097
15098
15099
15100
15101
15102
15103
15104
15105
15106
15107
15108
15109
15110
15111
15112
15113
15114
15115
15116
15117
15118
15119
15120
15121
15122
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