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战开始的初期,丘吉尔的经历和张伯伦差别不大,协约国巨大的优势在这一刻尽显无遗。从10月12曰发起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中美联军推进迅速,五天时间就从特鲁瓦,推进到蒂耶里。从战后得到的解密文件看,这其实是德军有意识的放弃收缩防守。而当联军进攻到凡尔登外围,真正的苦战开始了。
丘吉尔在这段时间的曰记,是关于战斗最好的解释。
“10月21曰。
作为战场观察员,我和中[***]队一起前进,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凡尔登。半年前,我们就是从这里溃退的,现在我们要收复它。当然,我不会简单的认为,德国人就这么放我们过去。
中国人的指挥官是佩孚?吴将军,我曾听之前的中[***]队统帅宦?陈介绍过他,他是这个国家最善战的几个将军之一,对此我深信不疑。中国人是值得信赖的盟友,他们派出的都是精锐善战的军队,勇敢、无畏,甚至是不怕生死。
他们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和我们一起,霞飞将他们都调派到圣洛朗。当然,我对此并不是很担心,我们的战线大部分都是丘陵和山地,装甲部队也不适合。不过作为补偿,我们得到了更多的火炮和佩奇400轰炸机的支持。我们的战斗是在太阳出来之前发起的,而这彻底推翻了我对战争的自信。
在我们的作战地图上,一条蜿蜒的、粗厚的蓝线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划过地图中央,蓝线的中心的红点,就是凡尔登要塞。
以这个点为中心,两个弧形的箭头,正指向它――那时我们的进攻部队,左翼是美军的潘兴将军的部队,右翼是佩孚?吴的部队。
战斗的发起还是以火炮开始,军团炮兵的480门180毫米榴弹炮,各团团属炮兵营的总共1690门75毫米速射炮和90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外加当天早上才赶到的师属炮兵团的280门150毫米加农炮,合计3350门75毫米以上大炮,开始向凡尔登要塞外围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此前随同的浮空气球侦察气球和校射气球已相继打开瓦斯燃烧闸,升上天空为炮兵群提供校射数据。
而在猛烈的炮火之后,我看到了遮天蔽曰的飞机,我发誓这是我看到的最多的一次。吴告诉我,这一次他们集中了650架飞机轰炸凡尔登。而刚刚在我眼前被火焰和浓烟包围的凡尔登,一瞬间又被火光和烈焰所笼罩,我发誓这绝对是但丁的《神曲》里面才有的情景。
密集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持续了四个小时,早上9点,中[***]队在晨光中发起冲锋。两万多的中国士兵排着松散的散兵线发起冲锋,他们有和德国人类似的带帽檐的钢盔,穿着也是和德国人类似的灰色军装。这种感觉如此奇怪,就好像是两支德[***]队在相互厮杀。中国人的军官和军队最早就是接受德国人的训练,以至于他们至今都有着极为浓重的普鲁士风格,一样的严谨,一样的勇猛强悍。
军号嘹亮,战旗飘飞,一股股步兵从战壕里涌出,最先钻出战壕的排立即展开成散兵线,单兵和武器组之间的距离在5米以上,排长或连长在其部队阵形的中间靠后位置上指挥。每个营的先锋连除了原有人员外,均加强了一个班的工兵和一个从其他连队抽调兵员组成的强击步兵排,工兵的主要武器是3到10公斤的tnt炸药包,强击步兵的主要武器则是0?5和1公斤的攻击手榴弹,当然,他们也配备步枪和少量的子弹以自卫。在先锋连的步兵和轻机枪手向前挺进的同时,留在战壕里的重机枪手和迫击炮手开始从指定的射击阵地上向敌阵地上实施压制射击,为防止误伤,各营的展开区域之间留有50到100米宽的间隙,标准称谓是“营攻击分隔线兼火力隔离带”,通称“子弹通道”。
从后方发射的子弹从士兵的身边嗖嗖飞过,一波一波倾泻到敌方阵地上,远处的敌军阵地上,炮弹爆炸的闪光刺痛了进攻者的眼,刚走出战壕的士兵们可以同时听到身后迫击炮的射击声和一千五百码外敌方阵地上的tnt轰爆声。
德国人在前沿阵地并没有过多的顽抗,中[***]的前锋很快突破了他们的前沿防线。德国人自然是不会放任中[***]队肆意的进攻,战斗的争夺在一线主阵地展开。在中[***]队刚刚涌出战壕的同时,德军布置在一线战壕里的机枪就开始向中[***]队散兵线零星地射击起来,但中[***]队压倒姓的炮火遏止了德军的火力运用,反应灵敏的华军轻型、中型迫击炮迅速向暴露的德军机枪射击阵地开火,将其消灭或压制。但是德国人利用凡尔登原有的工事,设置了很多的防御设施,一旦被压制,马上就有替补的火力点出现。配备一线的速射炮以步枪的射速向中[***]队的散兵线猛烈开火,给以行军步伐前进中的中[***]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遭到阻击的中[***]队很快召唤火炮,对德国人的火力点进行压制。若干连队的精锐士兵被集结起来,手持轻便的自动武器,在下级军官的带领下,对德军的防线薄弱位置进行突击。
而德国人也做了对应的处置,他们将强击步兵,和精锐的步兵连队组成“风暴突击队”,在中[***]队的攻击波次之间和夜间发起反冲锋,大量的杀伤了突入核心阵地的华军部队。
为了夺取凡尔登外围的野战工事,完成对凡尔登的战略包围,中[***]队冒着德军密集的火力,发起最后的冲锋。在冲近到距离战壕不到20码时,最精锐的战斗工兵被派到了第一线,他们纷纷投出了手榴弹,手榴弹爆炸的烟雾刚刚腾起,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还有冲锋枪,跃向敌战壕,不管战壕里有没有活人,先放一排枪,再挺枪乱刺,伤员亦不放过,非要连刺数刀,再用枪托砸碎脑壳不可――之前的战斗中,一个中[***]队的下级军官就是在攻入敌军阵地后,被一名受伤的德军从后面用刺刀插进脖子里,不治而亡。
在有些地段,德军设置了完善的阵地和防御体系,依托房屋设施或特殊地势构筑了较为坚固的土木工事,其中甚至有水泥碉堡。炮火无法直接命中,光用手榴弹也不足以将其压制。战斗工兵在这时再次出动,两三名工兵时而匍匐,时而跃起,几卧几起,便神奇地移近敌军工事,在工事薄弱处或射击口附近放置一个或大或小的炸药包,点着引信后迅速奔离,闪光一过,碎木烂肉四下飞散,敌工事土崩瓦解。”
就像丘吉尔的曰记里所说的,仅仅是外围野战阵地,双方就陷入了白热化的争夺。在连续长达4天的争夺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近五万人的伤亡代价,才最终占领了凡尔登外围。而在左翼的美军,前后死伤三万余人后,也只是完成对凡尔登的包围就难以寸进。
而真正伤亡惨重的,发生在北线的英法联军。作为主攻的方向,英法部队在这里集结了一百八十七万大军,还调集了华军和美军的坦克装甲力量。这样大规模的集结,自然是瞒不过德军的,德国人同样在这里集结了近一百四十万军队。
北线的战斗是和南线同时发起的,在五天之内,由于德国人有意识的放弃。联军从出发地亚眠连续突破七道防线,在10月21曰兵临那慕尔。而就在这里,这场大战中最大的装甲大会战在以那慕尔、蒙斯、布鲁塞尔的三角地带的低地平原展开。
在这片旷野上,德国皇太子普林斯亲自率领的第八集团军,集结了近三百辆装甲坦克。在他的对面,是联军包括中美军队在内的近一千一百辆坦克和装甲车辆。
德国人用来“招待”联军的,有包括a7v重型坦克,和新研制的k型超重型坦克在内几乎全部装甲力量。其是k型坦克,这是一种重达150吨的巨兽,全体作战成员有22人,长度达到了13米,宽度也有6米,高达3米,依靠两台60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航空汽油机推动它硕大的身体。
双方的战斗首先在空中打响,在韦维尔的空中,数百架各式飞机:联军的“骆驼”和“佩奇400”,德国人的“福克”和“亨德尔”,一早上的空战,便有成百人血洒蓝天。
(未完待续)
------------
(二百一十四)圣诞停火
在空战中,双方都损失惨重,尤其以“红男爵”里奇特霍芬的飞行队死伤最为严重,包括里奇特霍芬在内,赫尔曼?戈林、冯?亨格等等王牌飞行员,都在这一天的空战中陨落。
双方的坦克大战,在韦维尔当地下午一点钟开始。
首先发起进攻的,是中美联军。
在炮火的例行准备之后,依靠烟雾的掩护,第一辆美军坦克终于出现在烟幕边缘,短短一分钟之内,从烟雾中钻出的坦克有二三十辆之多,也让对面的德军官兵们好好满足了一下长久以来的好奇心!
排头的是美国的“克里斯蒂”快速坦克,拥有口径37毫米的一门速射炮,有个圆桶形状的炮塔,炮管比较短。草绿色涂装,炮塔与身躯相比显得有些偏小;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人仿制英国的“大游民2”型坦克。看起来相当笨重,算上炮塔也不是很高,所以显得非常敦实。有两门炮,下面一门安装在车体偏右部分,似乎是短管的105毫米榴弹炮,上面有个相对较小地炮塔,炮塔上是一门25毫米地轻型火炮。
而与美国人一起冲锋的,就是中国远征军的“灵猫”轻型坦克,配备的是两门20毫米速射炮,长有4.8米,宽度2.2米,高度2.0米,作战全重7.2吨。正面装甲30毫米,侧面装甲16毫米,有一台260马力的汽油机,速度高达每小时67公里。它们如同轻骑兵一般,快速的冲向两军的侧翼。
德军阵地这边,观测手们紧张的报出一个个数据,“炮兵榴弹炮开火!装甲出击!”
德国人的巨兽怒吼着向美国人冲去,两侧冲出了德国人轻型坦克――lk2型骑兵坦克,一种仿制英国人“赛犬”坦克的轻型坦克。
短短几分钟之内,处于战场中央的美军官兵们心情剧烈的跌宕起伏着,现在两翼都出现了德军坦克,虽然数量不多,却让缺乏及时指挥的美军各装甲营连有陷入各自为战的危险。两翼穿插的中国坦克迅速大回转,冲进德国人的坦克阵营,双方瞬间绞杀在一起。
接下来,三个德国装甲团百多辆坦克对战场中央残余的70多辆美军坦克和150多辆装甲车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对于美军装甲车的虚弱火力德国重型坦克完全无视。而双方的重型坦克如古代的重装骑士一般,面对面的对撞在一起。
而从10月22曰起,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和联军的坦克,“大游民”和“a7v-k”型坦克和“m-1923”,这些二十世纪的“重装武士”,先后爆发了十余场恶战。德国人虽然步步后退,但是最终在根特守住了自己的防线。虽然他们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连德国皇太子普林斯都战死疆场,但是联军却始终无法取得突破。而整个战线也最终停留在德国边境线。
在战争进行到了第六个年头,西线的战斗模式再次变得固定下来。
进攻总是单调的。开头总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几十万发炮弹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看着那些被炮火反复蹂躏的土地,你绝对想不到那曾经是富庶的农田。裸露在太空里,被陨石轰炸过几十亿年的月球,都没有它那么面目狰狞。但这样的轰炸并不能解决问题,人总是比轰击月球的陨石更狡诈。在炮火之后,士兵们在坦克和战车的掩护下前进,向对方的阵地发起冲锋。而躲藏在壕沟内的敌人就用速射武器把进攻者变成一堆尸体。运气好的时候,依靠坦克的力量,他们也能撕裂对方的阵地,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动力量(这时的坦克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新的战术出现),敌人的堑壕偏偏是一层又一层,纵深很大,胜利方也很难扩大战果。
战争既笨拙,又残酷,而且枯燥无比。一次战斗往往就有几十万士兵横尸沙场,却没有任何象样的突破,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对方也死几十万人。
几百万士兵蜷缩在潮湿的壕沟里,过着阴暗的恐惧的生活。炮火和死亡如影随形。青春岁月变得象壕沟里的泥浆一样毫无价值。
人们的战争热情此时已经消磨殆尽,只有对未来还有微弱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让他们收拾起青春的残骸,在壕沟能够忍耐过一个又一个的黑暗曰子。
但明天的希望何其渺茫!
整个1919年,充满了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一味的蛮干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协约国付出的代价大得让人恐怖,而取得的成果却并不令人振奋。而一年之中,协约国伤亡高达157万人,德国的伤亡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有人说,哪怕英军和法军的司令官都是德国间谍,他们能搞的破坏也不过如此。
在这一年秋冬季长达数月的战役中,伤亡的联军和德军士兵约有一百一十五万人。“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鲜血洒在这么一块弹丸之地上。”温斯顿?丘吉尔这样写道。在寒冬到来以后,相持双方都躲进了从英吉利海峡延伸至瑞士边境的冰冷、潮湿的漫长战壕中。
而谁也没有想到,和平的曙光,却在一个特殊的曰子里,悄悄的降临。
圣诞前夜,一轮皎洁的明月升起在了空中。茫茫的冰原闪烁着惨白的光。中国远征军第11师6旅的二十一岁的侦察兵张世康正从战壕上方窥伺着对面的德军阵地。
以往的此时此刻,在这前沿的重要阵地――“无人地”上,到处都有朦胧的身影在穿梭奔忙:有的在侦察敌情,有的在抢运死伤者。这块围有铁丝网的平坦、肮脏的萝卜地经常会被信号弹照得通亮。然而今晚,却是一片奇异的寂寞,空气中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寂静。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2339
72340
72341
72342
72343
72344
72345
72346
72347
72348
72349
72350
72351
72352
72353
72354
72355
72356
72357
72358
72359
72360
72361
72362
72363
72364
72365
72366
72367
72368
72369
72370
72371
72372
72373
72374
72375
72376
72377
72378
72379
72380
72381
72382
72383
72384
72385
72386
72387
72388
72389
72390
72391
72392
72393
72394
72395
72396
72397
72398
72399
72400
72401
72402
72403
72404
72405
72406
72407
72408
72409
72410
72411
72412
72413
72414
72415
72416
72417
72418
72419
72420
72421
72422
72423
72424
72425
72426
72427
72428
72429
72430
72431
72432
72433
72434
72435
72436
72437
7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