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芗铭匍匐着挪动了一下身体,借着汽车车门的掩护,抬起头寻找着杨朔铭的身影,他看见杨朔铭正抱着一个哭叫的婴儿,而不远处躺着一名浑身是血的中年妇女,杨朔铭将婴儿搂在怀里,蜷伏在街角的一座石鼓后面,躲避着冲锋枪子弹的扫射。汤芗铭看到他的手里并没有任何武器,不由得暗暗焦急。

    此时躲在汽车里的枪手还在不停的射击,地上横七竖八的躺倒着好多中弹的巡警和行人,一些人可能是死了,伏在那里一动不动,而另一些人则大声的在地上翻滚哀号着。

    由于害怕伤到路人,杨朔铭的卫士们在用“头把撸子”手枪和“五十响”还击的时候,并没有象对方那样的使用连发射击,因而无法压制对方的火力,虽然又有不少巡警赶来,但他们只佩有长刀,在这种激烈的枪战面前,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汽车里的枪手在火力上占有优势,加上汽车的掩护,虽然被杨朔铭手下卫士和巡警们包围,但脱身应该根本不成问题,但他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离去,而是决心完成这次暗杀。汤芗铭这时已经能够看清,汽车里一共有三个人,一个人在开车,另外两人各拿着一支德国造“花机关”,在向外射击,他们的目光似乎是杨朔铭,因为尽管周围卫士们的还击非常猛烈,将汽车打得千疮百孔,但他们仍然努力的将汽车朝着杨朔铭所在的方位一点一点的接近。

    汤芗铭小心地探出了身子,举着手枪和卫士们一道向暗杀者开火,试图阻止他们接近杨朔铭。一名蒙着面的黑衣暗杀者似乎对这样的枪战感到有些不耐烦,他将打空了弹匣扯下,换上了新弹匣后,一把将车门踹开,跳出了车外,一边向周围扫射着,一边向杨朔铭藏身的石鼓方向大步流星的跑去。

    这名身材高大的暗杀者很快便接近了石鼓,他的“花机关”枪口不断的喷吐着火舌,尽管有两发卫士射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身体,汤芗铭也一枪打中了他的左臂,但他似乎毫不在意,仍然用一只右手保持着射击,看到对方如此凶悍,汤芗铭不由得暗自心惊。

    此时暗杀者已经跳上了石鼓,正当他打算用手中的冲锋枪向下射击时,汤芗铭看到从石鼓下面闪过一道红光,紧接着便是沉闷的“砰”的一声枪响,只见什么东西钻进了暗杀者的下巴,暗杀者的头顶随即绽放出一朵怪异的血花,他的身子一下子不动了,然后直挺挺地从石鼓上向后摔倒。

    汤芗铭知道,肯定是杨朔铭开枪打死了他,看到对方象死猪一样的倒在地面上,满地喋血的样子,汤芗铭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这名暗杀者的突然被击毙显然对另外两名暗杀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打算开车冲出包围,但此时他们的汽车轮胎都已经被杨朔铭的卫士打爆,根本无法快速前进,两名暗杀者似乎变得狂躁起来,他们不再打算向杨朔铭攻击,而是对着周围一味的狂扫乱射,阻止卫士们靠近。

    此时激烈的枪战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分钟,一辆军用卡车呼啸着开了过来,大队的禁卫军士兵拿着步枪跳下了车,差不多同时,又有一辆军用卡车出现在街道的另一头,将街口全都堵住了,跳下车的士兵们迅速找好了射击阵位,开始向汽车猛烈开火,一时间到处都是刺耳的“砰砰!”枪声。

    两名暗杀者仍然负隅顽抗,但他们在先前的枪战中已经多处受伤,加上长时间连续不停的射击,他们冲锋枪的子弹很快便全部打光了,在士兵们的步枪齐射下,两名暗杀者很快便失去了抵抗能力。

    枪声一点点的沉寂了下来,汤芗铭从藏身处站起身来,他看到杨朔铭这时已经站了起来,正在安排卫士和巡警将受伤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孩子送医院。当汤芗铭看到杨朔铭将一卷钞票和他本人的名片交给一名巡警时,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

    几名士兵将步枪上了刺刀,然后小心地接近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的福特汽车,伸手拉开了车门,将里面的两名暗杀者拖了出来,这两名暗杀者都身中数弹,浑身是伤,但竟然没死,一名暗杀者看到杨朔铭向这边走来,突然吼了一声,想要向他扑来,但一名士兵抢步上前,一刺刀捅在了他的肩膀上,将他的身子钉在了地上,他立时发出一声野兽般的嗥叫,痛得晕厥了过去。

    “下手轻些!要活的!”随后赶来的一位禁卫军军官大声的喝斥道,他看到杨朔铭面沉如水,心里不由得一阵紧缩,有些慌乱地扶了扶军帽。

    在燕京地面儿上发生这样的事,对这位军官来说,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杨朔铭来到另外一名被反剪双手铐了起来的暗杀者面前,打量了他一眼,一把扯掉了他的蒙巾。

    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张年轻还略带稚气的脸。

    “为什么要杀我?”杨朔铭平静地问道。

    “你们这些军阀……恶棍……刽子手……杀了我们那么多同志……我要为……那些牺牲的……革命同志报仇……”对方看着杨朔铭,一双眼睛满是怨毒之色,一张本来算是英俊的脸也因为扭曲而变得狰狞起来,他猛地向杨朔铭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但因为力气微弹,唾沫没有喷到杨朔铭的脸上,而是落在了他自己的衣服上。

    杨朔铭面无表情的直起身来,涌上来的军警将两名暗杀者押了下去。

    汤芗铭来到了杨朔铭的身边,小心地问道:“怎么样?瀚之?没事吧?”

    杨朔铭摇了摇头,将手中的钢笔手枪检查了一下,放进了衣袋里,汤芗铭看着那支造型浑厚闪着乌光的钢笔手枪,明白了杨朔铭是用什么击毙暗杀者的了。

    他知道,杨朔铭今天是因为去女师大演讲,没有穿军服,因而也没有带平时佩在身上的手枪,而是拿了一支钢笔手枪防身。

    但此时的汤芗铭,并不知道,那支钢笔手枪,并没有他看到的那么简单。

    “走吧,陪我去看看松坡。”杨朔铭说道,“弄不好,他那边儿也是很热闹的。”

    汤芗铭听了杨朔铭的话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明白了过来,他点了点头。杨朔铭随即叫过了一名卫士,要他去召集督办府里的卫队。

    直隶,保定。

    “行刺杨督办的凶手已经招认,是布党成员。”一位军官向直鲁豫巡阅使曹锟报告道,“当天同时遇刺的还有陆军部长蔡松坡将军,刺客一共五人,皆为蔡将军及卫士击毙。”

    “蔡将军受伤了没有?”曹锟点了点头,问道。

    “蔡将军安然无恙,只是听说蔡夫人和公子受了惊吓。”军官答道。

    “老蔡和小杨也都不是第一回碰到这事了。”坐在一旁的吴佩孚苦笑了一声,说道,“看样子这政治暗杀之风,真是该好好刹刹了。”

    也无怪乎吴佩孚感叹,政治暗杀,是清末至民国的一大社会风景,有成功有未遂,此伏彼起,接二连三。被暗杀的对象,有在朝也有在野,有革命也有反革命,有政治领袖也有文化名流,还有手握兵权而叱咤风云的军人。由于暗杀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和历史转变也不算少。

    清末至民国的政治姓暗杀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当政者对异己的暗杀,二是在野的革命者对统治者的暗杀,三是外国势力对中国政治人物的暗杀。而辛亥革命前,基本只有革命家从事的暗杀,清王朝似乎不怎么使用这样的手段,大概他们觉得判定有罪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捕要杀完全可以公开进行。反清排满的革命家们没有公开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只好靠暗杀解决问题。象革命党谋杀封疆大吏恩铭和王之春、袭击当朝重臣铁良、谋炸考察宪政五大臣、行刺摄政王载沣,这一系列暗杀让当时的中国政坛惊骇不已。

    清末革命家所进行的暗杀,主其事者多为官宦和富家的子弟,或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热血青年。这与俄国近似,俄国贵族青年就是暗杀权贵的主力。象参与策划刺杀铁良俞大纯之父是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怀揣炸弹准备炸死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的吴樾出身商人家庭,其父先官后商。刺杀恩铭的徐锡麟,其家更是富甲一方,自己还捐了个道员。参与谋杀铁良、亲身行刺王之春的万福华虽说家境不算富裕,但后来也学医经商,还是个候补知县。

    清季的革命暗杀其行为本身带来的意义好象比目的更为重要。除了恩铭被杀之外,其余因行事匆忙、准备草率、策划不足,全都未遂。事实上,当时的暗杀者并不在乎刺杀的对象是死是活,也不在乎自己能否脱身,他们比较看重的是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次暗杀事件之后,壮怀激烈、一腔热血、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可以引起轰动效应,暗杀者的“英雄形象”和自杀式的壮举,远比死一两个清廷官吏更有价值。如汪兆铭行刺摄政王载沣,无论是革命党还是后来人,好象也无人在乎摄政王的生死和这样的行为能否取得成功,大家更钟情于“年少有为”的汪兆铭如何慷慨悲歌,“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而汪在狱中与陈氏的那段情缘故事才是历史的兴奋点。

    那时的暗杀,只有徐锡麟杀恩铭案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恩铭死了,徐锡麟被捕后处以极刑,而其他的暗杀,其对象活着不说,行刺者也没有受到本应受到的严重惩处,株连瓜蔓就更少。象吴樾是自毁,事件过后,仅有介绍他住进桐城试馆的户部主事金寿民被革除功名,其余人等均无牵涉。汪兆铭尽管入狱,但发落不算很重。依照当时人的说法,“大抵清廷末造,恇怯成风,不敢滥兴大狱,以耸中外视听”。

    清末暗杀之所以蔚成风气,既是受欧洲革命、俄罗斯党人的影响,也是那时革命党对时代的认知。“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今曰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欲言革命者,不得不前以暗杀,后以复仇(革命)。”革命党人的暗杀,其实更重要的是宣传是造势也是震慑,按当时的说法,是为了“杀一儆百”之效。刺杀王之春是为了警告那些“卖国”之辈,刺杀铁良是想威胁那些“顽固”派,刺杀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是为了破坏当政者利用宪政进行“欺骗”的阴谋,刺杀摄政王载沣则是表明推翻清廷的决心。正是在这些近似疯狂的暗杀声势中,革命者的伟岸形象得以树立,当政者也闻风丧胆。辛亥革命后及清室逊位前,还有两起暗杀,将清末的革命暗杀推向了顶峰。一次是三位革命党人谋炸袁世凯,未遂;一次是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毙满族亲贵良弼,彭家珍当场身亡,良弼血肉模糊,最后惨死。这两起暗杀令京师全城处于恐慌之中,为清廷瓦解、民国确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民国成立前的暗杀塑造了一批英雄,也制造了一片革命的恐怖气氛。

    但在民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暗杀出现了重大转变。

    民国肇建之时,总统、内阁、议会、政党、宪法这些近代政治制度的诸多要素均呈现出来。政党团体有大小六百多家,而且是自由组合,各具主张,基本没什么限制。内阁是联合组阁,而且还是经国会正式通过。如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熊希龄、王宠惠、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施肇基等内阁成员,除个别人外,多是应一时之选,不论放在什么样的明煮国家,其学养、背景、历练、素质都算优秀。议会分参、众两院,尽管不出自选民,但依据的是1912年8月颁布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也是自由选举,各党各派各省均有代表。

    由于民国完全不同于清廷[***],公开肆意捕杀异己为社会所不容。因此一些人只能靠暗杀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利益。无论是革命党内部,还是执政者,均热衷于使用暗杀方法来对付持不同意见者或不同派系的人。因为革命者和执政者一样,当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挑战时,即便是同道,照样不能容忍。而行刺的方式和目的,也转变为单纯杀人,而不在乎行为本身是否英雄壮举。他们不再是响当当的热血青年,而是要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的身份和姓名。他们的刺杀任务常常被一层层布置下来,其间环节之繁复为的是避免幕后主谋暴露于天下。

    (未完待续)
------------

(二百八十六)真正意义的总统选举

    “冰冻三尺非一曰之寒,想要杜绝此等恶行,没那么容易。”曹锟叹息了一声,“哪怕他小杨本事再大,在现在的体制下,也怕是难办啊!”

    听了老上司的感叹,吴佩孕也不由得连连点头。

    “若是一味以强力制止,就会被人指为读才[***]了,真是两难哪!”

    吴佩孚的话可以说道出了个中的真谛。

    民国前期(后世史书称之为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的政制一直颇受后人诟病,认为其明煮政治徒有其表,但事后诸葛亮的他们并不明白,其实,表面上的明煮要比**裸的[***]读才强。后世的人们特别喜欢批判表面明煮、虚伪明煮,其实,表面上承认明煮,外壳上形成明煮,恰恰说明明煮是社会公认的政治形式,是各方势力认可的社会制度,表面上的明煮氛围之下,起码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明煮知识,让整个社会逐渐了解明煮内容,一步步促进真正的明煮。而里里外外的读才[***],连介绍明煮、促动明煮甚至表演明煮的可能姓都没有。

    和后世的人们一样,曹锟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暗杀,也是特别的愤恨,也非常敏感。后世的人们一听什么人在某某治下被暗杀,无论某某是否知情,一律都当作一种特大的罪行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好象这是一种[***]读才的象征。其实,暗杀在宽松的社会、不那么读才的社会甚至是明煮的社会,更为流行。因为暗杀恰恰证明社会不认可这种杀害,朝野上下都否定这样的举动,舆论谴责如此行径,所以,只能采用偷偷摸摸的方式。如果放在公开[***]读才的社会,想杀想捕听凭统治者一句话,御用舆论还会跟着制造伪证,谁敢说个不字!事后也无须劳神费力地追查、审判、讲好听的,在那里装模作样。对异己力量采用暗杀的方式,也注定死于这种方式的受害者只能是极少数,假如是绝对的[***]读才,完全可以用任何一种罪名或者无需罪名就将异己公开铲除干净,比如政治清洗及搞各种荒唐运动,比如血腥大屠杀,那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生命。

    杨朔铭遭到数次暗杀,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是[***]读才,而是表明,这时的中国社会比较自由宽松,政坛也正散发着明煮法治的微热。

    杨朔铭和蔡锷频繁遇刺的这个时代,当然离真正的明煮法治还有很远的距离,尽管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很可能昙花一现,但起码社会表面上认同了明煮法治的形式,表明统治者和反对者都不允许妄为胡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1427 1428 1429 1430 1431 1432 1433 1434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1446 1447 1448 1449 1450 1451 1452 1453 1454 1455 1456 1457 1458 1459 1460 1461 1462 1463 1464 1465 1466 1467 1468 1469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481 1482 1483 1484 1485 1486 1487 1488 1489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1498 1499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