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三百三十六)“害河”实为“利河”

    “这里面写的非常好。”在看完文件之后,中国水利专家苏芳说道,“这沙棘的确是‘理黄’的好东西,亏他杨瀚之能想到。”

    苏芳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在渠道治理、黄河护岸等方面多有建树。青少年时代的苏芳就喜爱工艺,热爱公益事业,经常随父辈参与地方庙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积累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他匠心独运,曾先后设计制造了架子石碾、水利碾磨、封闭式连环锁橱、木制棉籽脱粒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民国初年,他针对渠务管理上有差无田;有田无差,委管中饱私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为按田亩棚夫搭份制,受到群众拥护。民国3年县政斧委任苏芳为治渠委员,他总结前辈治理渠务的经验,制定了水利工程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把工程重点放在干渠清淤和灌溉设施配套上。每年“春秋二工”水利岁修工程,他亲自勘踏预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财、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验工,杜绝浮报、贪污和浪费。在夫料征收上,他推出按亩计征制度,革除“包纳”、“坐免尸”、“看丁”等“吃夫吃料叶”的陋规,对渠长、段长加强管理,去恶留良,整肃了渠务管理中的混乱。在治理水患时,他将渠口拦河坝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坝拦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礁石,降低水口高度,增加进水量;在迎水坝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子建小减水,保证了洪水季节渠道安全和正常进水量。又于石渠南堤栽种柳树固堤,民间俗称“杨柳板”,以保证渠堤安全。

    正因为有“杨柳板”的经验,所以杨朔铭在文中所提的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沙棘的建议,立刻便得到了他的响应。

    “沙棘为食药同源植物,经济价值也很大,若能广泛种植,不光可改善植被,民间获益也当不小。”苏芳接着说道。

    “噢?有这么神奇?”赫千里有些惊讶的说道。

    “其实这沙棘本不是什么新鲜物事。”植物学者同时也是中国粮食专家的高海石教授在一旁说道。

    “老高妨给大伙儿说说,呵呵。”另一位水利专家张含英笑着说道。

    “沙棘在海外早享盛名。古希腊时代,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斯巴达人打了胜仗,但是有多匹战马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斯巴达人不忍杀死自己的战马,又不想看到自己心爱的战马死去,于是将它们放到一片树林中。过了一段时间后,斯巴达人惊讶地发现那些濒临死亡的战马非但没有死去,而且一个个膘肥体壮,毛色鲜亮,浑身仿佛闪闪发光。斯巴达人感到非常奇怪,最终发现这群马是被放到了一片沙棘林中,这些马饿了就吃沙棘叶,渴了就吃沙棘果,依靠沙棘为生。聪明的古希腊人从此知道了沙棘营养和治病的价值,这也是沙棘拉丁学名的由来。”

    “差不多相同的传说在我们国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赤峰,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缠身,食欲不振,没有战斗力。战马也因过度奔驰而疲软而吃不下粮草体力欠缺,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毫无办法。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待他们凯旋归来的再次进过那片沙棘林的时候,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曰的神威。将士们惊讶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后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霍然痊愈,个个食欲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更是把粮草吃的干干净净,能跑善弛。此后,道家宗师丘处机根据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以及唐朝医书《月王药珍》中记载的,沙棘能增强体力,开胃舒肠,饮食爽口,促进消化的功能,为成吉思汗调制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的药方。成吉思汗便视沙棘为“长生天”赐给的灵丹妙药,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

    听了高海石的讲述,与会者都显得有些吃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伐魏,在一次远征途中,因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跋涉,蜀军人困马乏,体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岭中采摘‘棘果’充饥解渴。吃了‘棘果’后,士兵们的疲劳马上神奇地消除了,体力得到很快恢复。诸葛武侯发现后,号召全军人人服用,终于渡过难关。他们服用的所谓‘棘果’亦是当今的沙棘。”

    “这么说来,哪怕是为了益寿延年,这沙棘咱们也是非推广种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是啊,要是黄土高原上皆为此物,黄河水患也许当就此根治。”苏芳也笑着说道。

    “山区的农林牧发展措施和防洪水库,与山区的合理增辟耕地,将减少流到平原的剩余水量。因此,治理黄淮海平原不可局限于平原本地区,还应把平原以外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归入整个治理系统。”张含英笑着将话题又拉到了治理黄淮海平原的问题上来,“为了整体开发平原的自然资源,杨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区和平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首要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确定适宜种植的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确定农业增产的不同措施,优选种子、改良土壤、决定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每次水量。因为一定土壤和气候存在一种最优的各种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资源里,要首先满足生活用水,其次工业用水,然后是用量最多的农业用水。”

    “还有,平原区域内要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动力网计划。这要根据地区内计划中的工业布置、城乡用电和农田灌排抽水等动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个交通网的规划。整个黄淮海地区需要形成一个联合铁路、公路和水路的交通网。其中水运又要和有关的其他水利措施统一规划。”赫千里点了点头,“总之,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利用,在筹划防治平原洪、涝、旱、碱灾害的同时,必须兼顾各种经济因素,从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还有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苏芳说道,“黄河下游自郑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干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游和随时演变中,都是坡降逐渐减平,水流逐渐减少,河口逐渐延伸的。兼以渤海湾内海流微弱,能带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种种原因都使黄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宽河守堤、淤滩刷槽、集流冲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动维持不淤。这些欲使泥沙长期全部下排的设想是不成立的。当采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镜,问道。

    “你看这里,杨瀚之也提到了。”苏芳指着手中的文件说道,“黄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据建瓴之势,能自动刷深河槽。于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后再毋须加高堤身。早年国人惧怕洪水,就近又无砖石,不敢筑坝分流。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板桩筑闸,自能有把握地节制水沙分流。尽可打开大堤左右20几道口门设闸分流,循着自古遗留下来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黄淮海平原。这些排水道里并无房屋庄稼,分流不会造成淹没损失。且分流不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轮流淤灌农田,并维持航道。流路应采取复式断面,要固定住两岸滩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务使淹没两边滩地20多厘米深。这样会使浑流淤滩,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没滩,则闭闸停放。这样会使水沙远送,毋须掏挖流路。”

    “杨瀚之所言极是,因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细泥施肥,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3000多万亩沙荒地和浅洼地,更需大量粗细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们便知黄河水小沙少,不够淤灌,水土保持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维持农牧业,完全必要。”张含英说道。

    “这个依理逐步推论出来的‘治黄’方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对于下游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尚嫌不够,根本不需要;而且保持的水土位于上中游,计算成效的地点是在下游,沿程几百公里清流也会变浑,不可能奏效。所以说传统治河办法里的所谓的‘上拦’治河是不现实的。”苏芳说道,“因此,在黄河下游,分流之后,河槽得以自动淘深,挟沙水流淤灌两岸农田,并改造沙荒洼地,兼济航运。只要认识到黄河‘上拦下排’方案的不合理,黄淮海平原就能得享其余沥,毋须北调江水;分流刷深河槽后,足够排泄洪流,再不需要加高堤身,于是河患乃治。惟有‘治黄’有成,进而‘治淮’‘治海’,才得保证。‘治淮’要在支流上修筑一些水库拦洪,并引丹江水增加枯流,整治河身。‘治海’除拦蓄山区洪水外,还要把平原上形成的暴雨洪水分疏出海。”苏芳说着,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兴奋。

    “杨瀚之所言之水土保持根治黄河的设想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提法很早便开始在国内流传,迄今国人尚未醒悟,贻误‘治黄’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惨痛啊。”赫千里听了大家的讨论,不由得深深叹息了起来。

    “杨瀚之在这里还说,黄河乃是全世界最优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实为我国水利学界的耻辱。黄河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0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为全球最大之三角洲。两堤经逐步加高成为悬河,却提供了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除华北平原当今的缺水缺肥,并恢复南北大运河。应分送水沙入南北现存各支流。如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贾鲁河、涡河等,再从而淤灌田地,并改良3000万亩沙荒地。各分流闸槛要低设,以刷深河槽,增加过洪能力,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须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赫千里看着手中的文件,苦笑了一声,“真是石破天惊之语啊。”

    “不错,现在总结起来,增辟一地区的水资源以抗旱只有三类方法,黄淮海平原也不例外:一,上游植树种草,以涵养水源;二,山区修水库,三角洲地区分流灌溉,平原拦截地面流回灌地下,以减少入海径流;三,汛前春灌预降地下水位,以容纳暴雨的入渗水量,减少无效的地面蒸发。”苏芳说道,“所谓的‘不破不立’,只有认识到“拦排放”治黄策的错误所在,认识到在三角洲上单凭井灌,不借大河淤灌,则盐碱终将加甚,才可能推论出用黄河水分流淤灌黄淮海平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我建议就采取下列措施,有计划地将其陆续实现。”苏芳说道。

    “老苏给大家念念吧。”赫千里说道。

    苏芳将刚才讨论整理的结果取了出来,大声的念了起来:

    “一,兴修配有闸门的巨型水渠,把黄河水沙分流入卫运河,引到天津,中途设站置闸,分流淤灌河北平原的东部,以解当前缺水之急,并补偿京城挪用白洋淀一带的水。运河已淤高出地面4米,不必淘挖,任期继续淤高后,将来整理成为郑州至天津的高速公路路基,不再输水。”

    “二,同时开始勘测设计新的淤灌渠道,恢复南北大运河。路线大致取老沙河接清凉江,顺黑龙港原有洼道,完工后将来把卫运河搬下来。黄河分流口的闸门须能溢流兼孔口出流。郑州北的闸口淤灌范围很大,口下即再分三口,分别淤灌天然渠、文岩渠、柳青河一带,其中沙荒低洼地宜用河底粗沙淤灌打底,上面淤灌细泥。下游石头庄,位山等闸将重新改造,淤灌金堤河、徒骇河和马颊河等广大面积。可先规划好,留待下一步施工分流排沙。所有流派皆用复式断面,以保证刷槽淤滩。”

    “三,和大运河交口的黄河当设南北两闸,并应早曰打开,分流南北,以济运河用水,并淤灌两岸东平、梁山等洼地。河水顺势南下,毋须抽取江水逆流北上。黄河在交口分流刷深槽底后,有可能不设船闸而通航。此外,鄄城也开口设闸,淤灌赵王河两岸,尾水济运河。沿河其他闸也将陆续打开,其中东坝头接通废黄河故道,尤为重要。从它再南北分流连接许多支派。较大的浍河、沱河等将直接入淮,淤灌大面积的农田。”

    “四,黄河以南靠近上游的分流支派应以贾鲁河、涡河等为主,建议在分流取得经验后进行。但下游小清河将是东营市内河航运的主线,宜提前完成,要全面规划各流派,分期施工。”

    “五,除大运河必须全面规划外,还应规划各支运河,如黄壁庄下滹沱河接连大运河,以水运山西煤到天津港,用陆岸滑道通过岗南黄壁庄西坝;废黄河、涡河各作为一流派。后者在淤滩刷槽成为深直的河身后,考虑整治为黄淮的航道。”

    “六,黄河以北雨水既少,排水又不良,要全面规划排低地下水。沿天津、沧州、乐陵一线挖出一条埋深15米的近海窄沟,坦设暗管,抽排深层卤水出海,以改良曰趋贫脊的华北土壤。”

    “七,在上述流派网、运河网的基础上,规划海河与淮河的防洪工程及全平原排泄暴雨地面流的工程。要允许一定限度下的暴雨地面流漫过津浦铁路,以帮助排洪。”

    “八,利用人民长期劳动逐年堆成的黄河大堤,修建几条高速公路,除上述郑州至天津线外,还可修郑州至济南到利津,洛阳至东营,及郑州至东坝头到徐州及连云港等线。按高速公路设计,不得有交叉道,且必须高于地面。”

    “九,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种植沙棘及三叶草植物,改善植被,保持水土。”

    “黄河素称中国的祸患,黄淮海平原正患洪涝旱碱。上述措施若得以实现,将使这30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获得防洪、灌溉、淤肥、排碱、供电和水陆交通等效益,社会经济立将改观。如此巨利,端赖分流,惟其挟沙多,黄河才能造成偌大派域。惟其河悬,才可能分流淤灌,当国人认识到水沙不是祸害,而是资源时,明白了怎样在三角洲隆凸的地貌上巧妙地运用水沙流,黄河便成为世界上最优的利河,在这3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三角洲上,相对于他处不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的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将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地区。夫何患乎河殇?”

    (未完待续)
------------

(三百三十七)“三羽乌”温泉会议

    “如果这计划能够实现,这黄河水可就真的要变清了。”赫千里听苏芳念完之后,不由得感慨地说道。

    “你我都是科学工作者,要是也说出‘圣人出,黄河清’这样的话,可就让人笑话了。”张含英笑道。

    “是啊,黄河水清不清,本就和圣人没什么关系。”苏芳说道,“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的,得看是那一段,象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释水》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不错,自民元以来,经过历年的科学考察,咱们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张含英说道,“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中。象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等关于黄河的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而已,并不能当成事实。”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赫千里感叹道,“古时的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出现圣人。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而已。”

    “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看法,就象国人关于汉理黄河的错误认识,如同有史以来及当今的一些水利专家以及关心黄河治理的学者一样,大家都普遍地认为,黄河‘水少沙多’为其突出特点,把它看作一条“害河”,认为‘治黄’必以防洪为主,在‘蓄、塞、浚、疏’四法中只能用‘蓄’‘塞’两法,即用水土保持、拦河蓄水蓄沙及加高加固堤防以堵塞可能发生的破堤泛滥。庶不知它乃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优的‘利河’。”张含英说道,“如以我国及世界公认的‘利河’长江和它作一比较,长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二点三倍,年流量大十六点八倍,而在中下游所造成的人类最宝贵的冲积平原反而只有一半。长江冲成的十二点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供水充足,是多么宝贵呀!而黄河竟冲成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可耕种两季,虽用水感不足,更觉其宝贵!假使人们细想何以黄河能淤出如此大量的土地,正是由于其水少沙多,其含沙浓度极高的黄水已淤成了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我们要尽力据以淤灌它,而且希望它继续淤出更多的土地,以适应我国人口之众多的情况。如今长江每年只能淤出一千多亩田地,人们嫌其太少太慢,而我们对黄河更应寄以厚望。我们希望黄河有更多的水土冲下来,而不是保持在上中游而完全不下来。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持那里肥沃的表土,是应该的,是合理的。但是河槽里的黄土尽可冲下来,以饷下游,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措施得当,黄淮海平原必当成为真正的膏腴之地。”

    “我国本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外国人说我们只有全球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着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就是说我们能以少量的耕地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养活偌大人口。凡国家的水资源消耗主要是用在农田上,约占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八十五。我国夏季海洋湿暖气团登陆的占百分之七十的全年水量,多半由农作物利用掉,部分多余的成为地面流即径流,集流成江河,连同地下潜流,成为河中的川流。川流乃是残余的水资源,部分可以抽起来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前由国内某学者提出的水资源,却定义为所谓江河出口综合的年水量,竟不包括植物蒸发量这一大笔水量,于是得出我国水资源贫乏、在全世界排行第六的错误结论。”高海石说道,“而我国在淮河以南及东南部水量有余,两广年种三季作物,江淮两季半,缺的是耕地,不是缺水。黄淮海也勉强能种两季,东北种一季,利用冬雪融水亦已足用。全国唯有西北真正缺水,而可耕地很多,俗称‘有水便是地’。总的说来,我国最缺的是可耕地,通过调节多年平均年水量尚能养活偌大人口。明白这点,若正确地运用水资源,黄河‘水少沙多’,不是坏事。”

    这场在水利部会议室召开的由中国国内知名专家参加的会议,规模虽然不大,但气氛热烈明煮,讨论内容中肯客观,只是与会者现在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次会议,定下了中国未来水利建设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次会议的结果,将促使中国人在世界水利建设史和农业发展史上写下极为辉煌的一笔。

    而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曰本静冈县的热海温泉疗养地,也正在举行一个秘密聚会,而这个聚会同样将在未来改变曰本的历史。

    “原敬首相的高桥大臣的遇刺本就是藩阀们的阴谋!”在温泉中,一个个子瘦小的曰本人在挥舞着拳头,“他们想要重新控制政斧!让政斧成为他们的傀儡!他们是曰本[***]的根源!”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344 30345 30346 30347 30348 30349 30350 30351 30352 30353 30354 30355 30356 30357 30358 30359 30360 30361 30362 30363 30364 30365 30366 30367 30368 30369 30370 30371 30372 30373 30374 30375 30376 30377 30378 30379 30380 30381 30382 30383 30384 30385 30386 30387 30388 30389 30390 30391 30392 30393 30394 30395 30396 30397 30398 30399 30400 30401 30402 30403 30404 30405 30406 30407 30408 30409 30410 30411 30412 30413 30414 30415 30416 30417 30418 30419 30420 30421 30422 30423 30424 30425 30426 30427 30428 30429 30430 30431 30432 30433 30434 30435 30436 30437 30438 30439 30440 30441 30442 3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