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左舷内倾20度200毫米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带,右舷可防御驱逐舰主炮。炮座呈漏斗状,内倾20度,表面为80毫米渗碳硬化装甲,主水平装甲甲板倾斜6.5度。”
“4、首尾部分水线以下的空舱填充硬质泡沫橡胶。废除纵舱壁以防横倾避免急速倾覆。”
“5、两具203毫米主炮指挥仪。四具120高平炮指挥仪,可分别指挥艏艉四个高平炮炮群。采用同高度下结构重量相对较轻的三角桅,主火控距海面35米,对海平面可视距离60公里。”
“6、tds防御等级:防御高爆炸弹的近失弹。”
“7、最多可露天系留搜索/校射/雷击水上飞机7架。一具不可旋转式弹射器,与航母上同型,冲程30米,可弹射海军所有重量的舰载机。包括航母轮式舰载机(无法回收)。护卫航母时,一般搭载航母轮子舰载机,起飞后在航母上降落。”
“8、锅炉-涡轮机-锅炉-涡轮机单元布置,方尾球鼻艏。”
“9、右舷有两具固定式457毫米航空鱼雷发射管,用于抛弃鱼雷库鱼雷以及必要时结果商船。”
“10、拥有绝大射界的艏艉四个高平炮炮群,相当于两艘防空驱逐舰的区域防空能力。”
看到这里,杨朔铭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随着他心念所动,“超级电脑眼”将史选侯画的简图扫瞄了下来,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开始细化。
“由于伦敦条约对巡洋舰、驱逐舰等辅助舰的数量和吨位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原本打算以数量取胜,准备大造消耗品廉价重巡的方案破产。促使设计思想从原本压根没考虑违约,到向设法舞弊的方向转化。”
“为了在不违约情况下尽量增大设计吨位,在设计施工时就考虑了迅速改装的需要。完工时只安装船体内部的水平装甲,而没有安装船舷的垂直装甲带,并且副炮火力也仅维持最低限度用于训练,但预留了所有的安装位置和接口。整船容积也是按照改装后吨位标准所设计制造,平时使用超额的燃油压载。”
“在条约终结或者宣战后入坞一周到一个月内,即可抽干压载用的燃油,安装完所有存放在海军仓库内的船舷垂直装甲板,以及剩余副炮,完成改装,征召水兵,进入满员战斗状态。”
“所以按照华盛顿条约的限制,订报重巡服役时的参数:3座3联装203毫米50倍径炮炮塔,航速34节,艏艉中线各1座120毫米50倍径高平炮双联装炮塔,左右各一座4联装47毫米高射机关炮,水上飞机1架。”
“按照华盛顿条约关于标准排水量的定义,1934型条约重巡在完工时恰好达到了标准排水量一万吨,并没有违反条约限定,但在姓能上全面超越了意大利的‘扎拉’级、法国的‘阿尔及尔’级和美国的‘威奇托’级重巡洋舰。”
杨朔铭看完了史选侯的“绝世好舰”的“介绍说明”,不由得点了点头。
“真要弄出这样的东西来,以后海上的仗可就热闹了。”杨朔铭自言自语的说道。
一张左舷布设了6座五联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舰首和舰尾各排列着4座双联装主炮,舰面中部有3座四联装主炮的怪异军舰的设计图映入了杨朔铭的眼帘,杨朔铭知道,这便是史选侯的“左舷战斗舰”系列里的鱼雷巡洋舰了。
(未完待续)
------------
(四百零七)远方来的“客人”
“……采用鱼雷次发装填装置,完成第一轮齐射的鱼雷发射管旋转,与鱼雷次发装填装置对准成一直线,以空气电动机为动力的传送带向发射管中装填预备鱼雷,此时,只需要耗费20至25秒的极短装填时间。而如果使用象其它国家那样传统的链条滑车和搬运车进行这个工作,重装所耗费时间是30分钟左右。可以说具有两倍的鱼雷发射管数类似效果……”
杨朔铭看完了设计图纸和说明,脸上再次现出了奇怪的笑容。
“既然万事在我,何不给它们一个出世的机会呢?”
杨朔铭自言自语的说着,翻动着手中的图纸。
“超级战列舰建成这样,将来怕是得让国会那帮人骂得臭死,那个重巡洋舰和鱼雷巡洋舰,倒不妨建它几艘玩玩。”
此时杨朔铭并没有想到,他刚刚的一转念,将使中国海军在世界海战史上写下辉煌而另类的篇章。
“看样子,海军的预算又得增加了。”杨朔铭放下了手中的资料,拿起了一张数据表看了起来。
“曰本,苏联,都是大敌,哪一头都不能放松啊!”杨朔铭说着,来到了墙边的巨幅世界地图前,目光先在曰本的位置停留了一会儿,然后便转到了苏联和中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来。
杨朔铭转身来到文件柜前,取出厚厚的一叠关于苏联方面的情报,他似乎显得有些心神不定。他看了几眼手中的文件,重新将它们放回了原地。
杨朔铭重新来到地图前,盯着苏联的位置,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
尽管关于苏联各方面动向的情报源源不断的从各种渠道送到了自己的手里,但此时杨朔铭仍然感觉到,苏联这个国家,对他这个穿越者来说,仍然透着神秘莫测的色彩。
就在这时,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
杨朔铭转身来到电话桌旁,拿起了话筒,电话的另一头,传来一个急促而兴奋的声音。
“苏联的二号人物?是谁?噢,我知道了,很好。”杨朔铭放下了话筒,回到桌前翻了翻,找到了一张贴着一个小胡子的俄国人的照片的表格,看了几眼,不由得扬了扬眉毛。
“有意思,他竟然会选择到中国来,这以后的历史走向,还真是不太好预测了。”
华夏联邦财政部情报局,秘密会议室。
此时,在这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坐着四个人,其中的三个人坐成一排,静静地倾听着对面的一张椅子上的那个把脸隐藏在阴影里的人的讲述。
这三个人,一位是情报局长“降龙”,一位是周冠笙,一位是水井。
“……对于这次开庭,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往后,还会有一连串旨在剪除几乎全部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和十月革命的领袖们的大规模审判。从这一天开始,暗杀基洛夫的罪名便要在每一次大的政治审判中被提出来,并且每一次都要强加于所有被告人的头上。”
“许多对这一次所谓的莫斯科审判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斯大林之所以决定剪除老布尔什维克。其罪恶的根源在于他对这些人怀有不可遏制的复仇**。他要报他们不趋附他的政治路线的仇,要报他们坚持执行列宁遗嘱的仇,因为遗嘱建议撤销斯大林的党中央总书记之职。斯大林的‘复仇快感’这一术语,是他有一次在与加米涅夫和捷尔任斯基的似乎友好的谈话中无意间说出来的。这次谈话是1927年一个夏天夜晚的事情了。隔了很多年,才有了这一系列的审判。当时,斯大林摆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说道:‘盯住敌人,仔细研究实施打击的每一个细节,为这不可避免的复仇开心一番。然后休息休息。……哎,还有什么能比干这事更快活呢?’……”
“斯大林有这种凶残的意识,实际上丝毫不足为怪。在高加索那块他出生和成长的土地上,流血仇杀的现象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如今也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复仇欲在斯大林剪除布尔什维克‘老近卫军’的阴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复仇。其实,斯大林首先就是个政治上的实用主义者。他办事冷静,老谋深算。众所周知,他曾出于谋略而多次克制自己的感情行动。在争权夺利的路途上,他不只一次地舍去尊严而吹捧自己的对手,有时甚至还吹捧自己的死对头。而且,只要对他有利,他就可以背弃自己的至亲好友。例如,尽管他对托洛茨基恨之入骨,但在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之际,他却出于个人需要,把这个对手吹捧一番。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将托洛茨基捧为十月革命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党应该把促使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几乎不放一枪就投奔到布尔什维克阵线上来的功绩归之于托格茨基。正如你们所能想象的,斯大林当时就这么巧妙地把对死对头的刻骨仇恨埋藏在心中。后来,这种仇恨凶猛无比地发泄出来,最终导致了托洛茨基的彻底垮台。”
“另外,多年的友谊也丝毫不能影响斯大林杀害布都?穆迪瓦尼和谢尔盖?卡夫塔拉泽,只因为这两人曾一度站在与他对立的政治立场上。”
“应该说您对他也非常了解。”周冠笙看着这位他曾一度很是崇拜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流利的用俄语说道,“您的说法验证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的情况。”
“我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斯大林的政治野心。我刚才和你们强调过斯大林特别记仇。不过,我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欲,才是斯大林最主要的特点。我记得那是1928年的一天夜里,那时我还是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主席,我悄悄拜访过加米涅夫,以表示我对他的支持,以及反对斯大林及其卑劣阴谋活动的立场。在我与加米涅夫谈话时,我曾用了这些话来形容斯大林:‘他是一个不讲原则的阴谋家,世界上的一切,全部都要服从他的权力欲……他时刻准备改变自己的观点,只要这样做有助于他除掉你和我……他一心想着的就是抓权。为了巩固权力,他暂时向我们让步,但以后却会把我们都扼死……斯大林只会报仇,他怀里时常都揣着一把匕首。’”
“您的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它不是为某个群众大会准备的,也不是为了蛊惑人心,而是单独说给一个本身也非常了解斯大林的人听的。”周冠笙点了点头,示意那个俄国人――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继续说下去。
“现在回过头来看,斯大林消灭布尔什维克‘老近卫军’的决定,是他整个篡党夺权行动的必然结果。开始,他满足于把对立派领袖放逐到西伯利亚和监禁在集中营里。但这仅是暂时的,因为他正忙于巩固自己的[***]制度。这一目的达到后,他就认为自己的地位稳固,于是开始毫无忌惮地向潜在的对手们下毒手。这些人一个一个被杀害,彻底地、永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对斯大林来说,暗杀基洛夫是审判和镇压老布尔什维克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这阴谋发生在1934年,也决非偶然。这一年,我们的国家刚刚从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挣扎出来,而国家之所以陷入这一危机,就是因为期大林在工业化和集体化道路上采取了盲目冒进的政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全面经济改造这一构想,首先是由托洛茨基提出来的。那时,斯大林还坚决反对过这种构想。他甚至在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声称,修建第聂伯水电站对苏维埃俄罗斯来说,恰如一个俄罗斯乡下佬试图卖掉奶牛去买留声机。可是到后来,当他宣布反对派分子不受法律保护之后,他却改变了对这一思想的看法,更甚的是,他居然将这一构想据为已有。而且,既然托洛茨基坚持认为农业集体化要根据工业为大规模集体农庄生产提供必需的机器的能力而逐步实现,那么他斯大林就干脆来个‘全盘集体化’运动。在这件事上,也与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一样,斯大林极力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比托洛茨基更彻底、更不妥协的革命家。”
“斯大林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也使用了老一套的恐怖手段和强制手段。他拒绝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皮鞭不能代替拖拉机和康拜因。农民对集体化的抵制,使国家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斯大林便以大规模镇压来回答农民的抵制。但这种镇压迫使许多省份的农民纷纷拿起刀枪作斗争。在北高加索和乌克兰的某些省份。为了镇压暴动,政斧动用了武装力量,甚至是坦克和军用飞机。”
“然而,红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农民子弟组成的。他们明白,当他们在这个地区镇压暴动时,另一个地区的部队也在用同一手段镇压他们的父母兄妹。因此,小股红军投奔起义农民的事件屡屡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北高加索,一个飞行大队拒不起飞去轰炸暴动的哥萨克村庄。结果,这个飞行大队被解散,一半人员被枪决。斯大林的追随者之一,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副局长阿库洛夫也很快被撤职,因为他未能及时派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的部队去援救一个被围困的团,致令这个团被暴动的哥萨克人全部歼灭。无一生还。负责镇压暴动和指挥扫荡工作的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边防军司令员弗里诺夫斯基,在政治局会议上汇报说,在北高加索的河流里,顺水漂下的尸体数以百计――讨伐部队的损失就是如此之大。同样,暴动被镇压下去的情景也惨不忍睹。成千上万的农民未经审判就被枪决。几十万农民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集中营里慢慢等死。”
“我知道,那一天曾有大量的俄国农民逃亡到了哈萨克省,向我国政斧寻求保护。由于难民数量太多,给哈萨克省政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水井点了点头,说道。
“是这样的。”布哈林继续说道,“全盘集体化的另一恶果,是席卷昔曰欧洲大粮仓乌克兰,以及库班、伏尔加河流域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大饥荒。就连那些经常称颂斯大林制度的外国记者,也认为死于饥饿的人数在五至七百万之间。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呈报给斯大林的统计数字是三百三十万至三百五十万。发生这种令人胆寒的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而是[***]者的无知和专横。他既没有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事,又对民众所受的疾苦无动于衷。西方新闻界把这次灾难诙谐地称为‘有组织的饿肚皮’,的确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0737
80738
80739
80740
80741
80742
80743
80744
80745
80746
80747
80748
80749
80750
80751
80752
80753
80754
80755
80756
80757
80758
80759
80760
80761
80762
80763
80764
80765
80766
80767
80768
80769
80770
80771
80772
80773
80774
80775
80776
80777
80778
80779
80780
80781
80782
80783
80784
80785
80786
80787
80788
80789
80790
80791
80792
80793
80794
80795
80796
80797
80798
80799
80800
80801
80802
80803
80804
80805
80806
80807
80808
80809
80810
80811
80812
80813
80814
80815
80816
80817
80818
80819
80820
80821
80822
80823
80824
80825
80826
80827
80828
80829
80830
80831
80832
80833
80834
80835
8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