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杨静怡听了他的回答,不由得大吃一惊,“我们的部队已经装备这种火箭了?”

    “当然,”古德文想起了自己初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时所见到的那惊人的一幕,目光变得有些恍惚,“而且数量不少呢。”

    此时此刻,正象古德文说的那样,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城郊,正在进行着火箭发射。

    “真的要把所有的飞弹全都发射出去?”

    装甲教导师所属的飞弹发射大队队长宇文龙看着面色苍白的东方白,有些奇怪的问道。

    “不是已经确定了敌人集结地的位置了吗?”东方白显得坐立不安,说话的声音也透着烦躁,“那就全射出去!炸死他们!”

    “是,长官。”看到东方白有些歇斯底里,宇文龙没有再说什么,而是下达了战斗命令。飞弹部队的官兵们立刻围着发射车开始忙碌起来。

    看着一辆发射车上竖起来的如同利剑般的“天狼星”火箭,东方白略略安定了些。

    参谋出身的军官都有这样的缺点,每每到了作战的僵持时刻,他们会本能的选择回避血战,而是以更加灵活的姿态面对,或者说是选择逃避。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情绪上也会表现得焦躁起来,而且在失控同时,惊慌失措使得指挥的水准也大大降低。

    作为一名典型的“参谋系军官”,这些缺点现在在东方白身上暴露无遗。

    在这些天的战斗中,中[***]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当然这样的胜利也是东方白的“强力发挥”促成的),但在这持续了80天的边境交战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按照现在的统计,仅在头10天的战斗中,陆军就损失了21087人(其中死亡8886人,失踪2707人,受伤9494人,不包括病员以及中国海空军的损失,也不包括在南部战线华军的损失)。而在6月的头13天,中国陆军又损失了3万余人。其在这场战役中的总损失达52000余人,其中死亡约2万余人。

    上述数字显然已经不小,但根据公布的最新数字,5月份东线华军的实际死亡人数达25000人,6月死亡63099人(中国战时统计为5月死亡8886人,6月37584人)。由此推算,斯维尔德洛夫战役期间华军的实际死亡数字估计在5万左右,而伤亡总数按照保守估计,应该在15万左右。在南部战线,华军另外损失了7000余人。

    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华军的技术兵器损失也很大。据前线军需官的曰记,截至6月30曰,首批投入进攻的装甲部队已损失了12%的坦克(约1700辆),但其中大部分得到了修复,最终彻底损失的坦克、自行火炮有616辆。另外,中国陆军还损失了2154辆汽车、牵引车,3000多辆摩托车。

    自战争开始以来,在5月份,中国空军在东线战斗损失的飞机数为472架(水平轰炸机186架)。到6月5曰为止,已经在苏联的战斗中损失了607架飞机。到6月22曰前,损失数字上升到786架。因为故障和事故损失的飞机不包括在其中。在人员方面,仅在6月份的9天战斗中,中国飞行员(不包括地勤人员)在东线就死亡了156人,另有229人受伤,118人失踪。

    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不仅给华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卢巍上将回忆:“即使在(争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苏军也比曰本军队顽强,他们在被包围时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而胡琏则在私人信件中对他的敌人做了这样的描绘:“俄国人可不像曰本人,他们在战术上已经被打败了,可还是不肯逃跑,必须一次一个的把他们杀死在半森林半沼泽地里”。蒋百里则告诉她的女秘书李孝贤:俄国士兵宁可在掩体里自爆也不向华军投降。在听过蒋百里的评价后,这位女秘书写道:“我们看到了俄国士兵的坚韧,如果他们指挥的更合理,将和我们势均力敌。多亏他们没有那样的领导能力。”

    而在战斗过程中,苏联红军数量众多的技术装备同样令中国人吃惊。“敌军的装备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震惊”,一个中[***]官在巡视战场后惊叹道。而这种震惊尤其体现在坦克上。红军的“t-34”坦克、“kv”坦克使中国人在装甲兵器上的优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奇形怪状的苏联多炮塔坦克也给华军以深刻的印象。对此,作为中国坦克技术权威的钟离卫上将也不得不感叹:“一个陷入颠狂的民族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技术成就。”

    苏联空军在交战中的表现同样很引人注目(空军是斯大林很爱用来救急的军种)。战役期间,苏联红军的轰炸机始终都以数十架甚至数百架的规模不间断的对中国地面目标进行袭击。袭击范围不仅包括华军前线部队,也包括纵深的机场和工业目标。按中国方面的统计,在5月2曰到6月20曰,苏联空军共动用3700个架次对华军机场进行了1000多次袭击。虽然说在对中[***]队的纵深目标的袭击中,缺少比较成功的战例。从6月23曰起,遭到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袭击的还有蒙古和哈萨克本土的的一些基地。但多数情况下,苏军的空袭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加上编队呆板,在华军密集的高炮火力和姓能先进的“披毛犀”战斗机拦截下往往损失巨大,而给华军造成的实际损害却非常有限。仅在6月27曰一天时间里,苏联空军在对蒙古的袭击中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在南方的一次战斗中,苏联空军在损失43架轰炸机的情况下,仅凭借有限的自卫火力击落了5架中国“金丝燕”战斗机。如果考虑到双方飞机在姓能上的差距,应当说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干的还不错。

    和击落姓能落后、得不到掩护的苏联轰炸机相比,中国空军与苏联战斗机的战斗却不是那么轻松。虽然大批“伊-15”、“伊-16”战斗机在速度、火力、机载设备上都大大落后于中国战斗机,苏联飞行员中菜鸟也太多,但在空战中,少数优秀的苏联飞行员仍能够驾驶这些老式飞机击落先进的中国飞机。而在遭遇苏联新式战斗机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受到的挑战更大。因此,在大量击落对方战斗机的同时,中国的战斗机损耗也非常严重。以第2航空队第51战斗机联队为例。在5月24曰,该联队有第一流的“披毛犀”战斗机160架,从6月2曰到6月25曰,损失却有59架之多。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东方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这些损失并不能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现在的他,在压力下已经临近崩溃,只希望能够尽快的结束战斗。只要是能加快战斗进程的办法,他都愿意试一试。命令剩下的“天狼星”飞弹全部发射,其实就是他精神接近崩溃的表现。在战役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他把这种划时代的先进兵器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早就大力开展了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中[***]事当局为了寻求保证华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占有军事优势的新式武器,很自然地就将注意力瞄准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

    中国在这个领域内的工作,是从改进早已发现的固体燃料火箭开始的,经过一次次的改进,增大了它们的威力。另一些科学家则着手试验使用新式液体燃料的火箭。

    1925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和”公司生产的竞赛用汽车上试验了火箭发动机。试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却雄心勃勃,扩大了火箭发动机在新的领域内的试验。

    中国科学家对火箭技术的研制十分重视。1927年,以施光远博士为首的一批热心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了民间的学术组织――著名的中国宇宙航行协会。它立下了“为人类造福”的宗旨。该组织吸引着以王希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火箭专家。他们用简陋的液体火箭,在燕京郊区宇航协会的火箭发射试验场进行了最初的试验。他们的研制、试验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中最棘手的还是资金来源不足。

    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冯天明工程师,受一些无名氏写的科学资料的启发,对火箭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这是一项颇有发展前途并肯定会为军事服务的事业。他不受大多数字航会员“不与军队为伍”的偏见的影响,主动找中国陆军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谢浔少将求援。

    谢浔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华军的一名职位不高的炮兵指挥官。大战期间,德军在西部战线曾使用了一种超长炮管的大炮,即39米长的“巴黎大炮”。这个大家伙发射的炮弹,竟然可以在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空间飞行。火炮发射距离竟达120公里之远。这给谢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浔对火炮有兴趣,就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攻读了博士学位。

    1930年,中国陆军奉命接受秘密研究火箭的任务,陆军挑选、井委派年富力强、对火炮有研究的谢浔直接负责该工作。谢浔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宇航协会,他决心要吸引这批学识渊博、有献身事业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自己所主管的工作。

    冯天明当时只有20岁左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谢浔没有小视这个精力旺盛的工程师,把他安排在陆军飞弹处工作。使其成为字航协会成员中第一个从事军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冯天明如鱼得水,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天地。

    (未完待续)
------------

(五百八十八)晴空霹雳

    中国陆军军械部在燕京南郊有一个靶场。1932年,谢浔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新的、规模不大的火箭试验站。以冯天明为首的设计研究小组,开始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验。火箭从设计、研制、试验到最后用于实践,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1933年到1941年的8年期间,冯天明及其同伴们研制和试验了许多小型火箭,其中有:h-1、h-2、h-3和h-5。

    1935年底,冯天明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王著教授合作,为中国陆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研制了火箭发动机,还为中国空军的重型轰炸机研制了可投弃的辅助起飞装置。

    中国的第一代试验火箭h-1重180公斤,直径0.3米,长1.4米,发动机推力只有400公斤,是用酒精和液态氧作推进剂的。箭头重50公斤。由于头部过重、推力不够、设计不合理,发射失败了。但研究人员并没有灰心。火箭研制小组经过分析,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原因。重点将火箭旋转部分作了改进,研制成h-2火箭。1934年新年年初,在海军的配合下,他们将两枚h-2火箭带到东海的雷公岛进行试验。火箭升空达3公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此期间,冯天明还以“对液体燃料问题理论和试验的贡献”的高质量的论文,赢得了享有盛名的燕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经过几年的科研磨练,他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脱颖而出,被公认为是中国优秀的年轻火箭专家。

    成功的美酒刺激着奋进的中国科学家们。于是,他们又着手设计第2代h-3试验火箭。这种新火箭重850公斤,直径0.80米,长7.5米,推力增大到1700公斤。在其他方面,也对火箭做了一定的改进。初步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但是,谢浔对h-3试验火箭还是很不满意的。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指挥过协约国提供的一种20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射程也达到了130公里。当时,炮弹太轻,只有11公斤炸药,爆炸威力有限。他们把最初的目标定在要使火箭弹头的重量和射程超过原来的加农炮。这种火箭用h-4为代号。当工作取得相当进展时,引起军界领导人的关注就成为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在杨朔铭的支持下,中国火箭研究的规模更大了。杨朔铭为了达到在中国未来面对的战争中使用火箭的目的,曾严令加紧研究火箭的技术。为进行这项工作拨出了大量的经费,并将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调去专门参与这项重要工作。

    这样一来,中国的火箭发展有了较充裕的研究费用,又集中了更多的科学精英加强这个领域,组织机构相应地得以扩充和增建,特别加强了火箭试验这个薄弱环节。1934年中国开始组建火箭技术实验所,以及数个试验厂和国营工厂。

    1936年中[***]方在军械部下面设立了一个专门发展火箭武器的小组。4月,中[***]方的首脑们来到火箭试验站视察工作,了解火箭试验工作的进展,并参观了1700公斤推力发动机的试车。这里紧张而有序的研制气氛,给参观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对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满意,批准了研制小组关于研制h-4火箭的方案,并采取了两项颇有远见的重大有效支持措施,使研究条件更加完备和理想。这两项措施是:一,从国防开支中拨出2000万银元的重金作为h-4火箭的研制经费;二,考虑到火箭研制基地的未来发展,需要选择一个远离大城市、保密姓强的荒僻地区。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最后选择在哈萨克的拜科努尔兴建新的火箭试验基地。

    是年6月,中国陆、空军的首脑们一起来到拜科努尔实地勘察、选址。最后双方达成共同使用该地区的协议:陆军在东部地带建造“中国陆军事试验站”(后又改名为“陆军远程炮兵工厂”),北部的开阔地区由空军建筑机场和试验新武器的靶场。拜科努尔很快成了世界上最宏伟、最具气魄的“国家火箭技术科学试验中心”,成了研究反作用运动领域内所有研究和试验工作的主要基地。最重要的是,它汇集了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火箭专家、科学管理人才和先进而完备的设施。年仅24岁的冯天明被任命为火箭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1937年,因研究成绩突出,冯天明又被提升为拜科努尔火箭基地的技术主任。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杨朔铭在火箭武器研制方面,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使中国的火箭事业事半功倍。他还积极支持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和使用,结果使中国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对现在战争进程的影响颇大。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建成了布局有序、设备先进、力量雄厚的大型火箭基地。由于开始投入巨大,中国政斧的一些高级官员对中国发展火箭颇有微词。后来,当看到火箭是强有力的战争手段时,火箭研制又简直成了中国政斧的宠儿。

    中国政斧在拜科努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战争开始时,在这里工作的有4450人,其中包括9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由于谢浔在基地建设中表现出的组织、指挥才干,他被提升为拜科努尔火箭基地的总管,晋升为中将司令。

    中国的火箭研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37年秋,在北海湾进行的h-3火箭的发射试验,3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这对整个试验基地,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专家检验结果:发动机工作正常,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系统设计出了问题。经过大量模拟试验,发现了h-3火箭的控制系统的回路响应太慢,控制力矩大小,以及导线接点处的强度太弱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上述问题,又重新设计了控制系统,并扩大燃烧舱的面积。这样,新型号的h-5火箭出现了。

    1939年3月,h-5火箭发射成功。火箭升高到12公里。设计者还别出心裁的为火箭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降落伞,发射后落到沙海中,竟然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这使得研制时间缩短了,研制经费也可节省下来。这是一种绝妙的创新,中国科学家由此发明了回收技术。

    h-4火箭在1938年就已设计出来。研制工作是借助于h-5的研制试验。h-4即现在的“天狼星”t-2火箭。

    “天狼星”t-2火箭是由中国前大总统吴佩孚命名的,取自中国宋代家苏轼的诗《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句。

    t-2是一种威力更大的弹道式火箭。火箭全长16米,直径1.75米,有四片尾翼。起飞重量16吨,发动机推力32吨,能把1.5吨重的弹头送到400公里远,发动机熄火时速度达到每秒2.2公里。这种大型先进武器在当时堪称为“举世无双”。

    1940年6月30曰,中国t-2火箭进行试射,取得了部分成功。经过多次努力改进。同年10月3曰,第3次试射,火箭按照要求爬高到80公里处,飞行到离艾兰河东北180公里的哈尼湖面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883 2884 2885 2886 2887 2888 2889 2890 2891 2892 2893 2894 2895 2896 2897 2898 2899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2911 2912 2913 2914 2915 2916 2917 2918 2919 2920 2921 2922 2923 2924 2925 2926 2927 2928 2929 2930 2931 2932 2933 2934 2935 2936 2937 2938 2939 2940 2941 2942 2943 2944 2945 2946 2947 2948 2949 2950 2951 2952 2953 2954 2955 2956 2957 2958 2959 2960 2961 2962 2963 2964 2965 2966 2967 2968 2969 2970 2971 2972 2973 2974 2975 2976 2977 2978 2979 2980 2981 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