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听完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报告后,问道:“您是否知道,在埃利亚克夫地区出现了中[***]队?您采取什么措施击退他们?请您注意,有情报说,他们企图从埃利亚克夫地区用大口径炮轰击莫斯科。”
罗科索夫斯基回答:“斯大林同志,我知道中国先头部队己前出到埃利亚克夫以北地区。我已经从其他地段向那里增派兵力。只是这些兵力太少……”
“您一定要肃清那里的敌人,我们马上下令用莫斯科防区的部队加强这个地段。”
过了一个小时,方面军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通知罗科索夫斯基,从方面军预备队中已派出1个坦克旅、1个炮兵团和4个“喀秋莎”炮兵营来向他增援。在此之前,罗科索夫斯基已经把他所能够调集的所有部队――2个步兵营和2个加农炮兵团都派到那里去了。从拂晓起,第16集团军的炮兵就向埃利亚克夫的中[***]队防御工事开炮。直到天黑,坦克兵才在火炮的掩护下发起进攻,但还是未能将中[***]队赶出那里,莫斯科受炮击的威胁仍然没有被解除。
1月底,东方方面军右翼的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索尔诺夫斯克和伊库拉方向上的激战之后,中[***]队又迫使第16集团军后退并进至距莫斯科25公里的地域。集团军指挥所不得不继续后撤。战斗已经在居民区进行。1月30曰,中[***]队向莫斯科进行了又一次推进。在左翼,中[***]队得以把第16集团军的部队逼至巴兰沃夫、赫文斯基、彼得罗夫斯克和尼基诺一线。
这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组建了3个新的预备队集团军并把他们集中到莫斯科附近。这3个集团军是突击第1、第2和第10集团军,其中2个集团军的任务是接替第16集团军损失颇重与急需休整的部队的。与此同时,苏军指挥部还在莫斯科战场的其他地段上实施反突击作战。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述苏联红军英勇的反突击战斗:
“我对杜玉明这个人既痛恨又敬畏,痛恨的是如果不是他来接替受伤的林毓英,莫斯科保卫战的结局可能重写,而红军的伤亡不会如此之大。几十万优秀、纯朴、勇敢、年轻的苏联英雄儿女不会牺牲;敬畏的是这个人仅仅到达前线不久,竟然一直把红军牢牢压制。并使红军无法再发动大的战役攻势。并不得不使用实际上只能防守的堑壕战。在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了苏联红军历史上一块无法抹去的伤痛。那一战,在那么短的时间,在那么狭小的空间,竟然牺牲了那么多采用人海战术冲锋的红军战士。不能不看出铁血较量的差距与后果。”
“我们的攻击力量是来三个军。这三个军是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都是能打的老近卫军。战斗是在1945年的1月28曰晚上打响的,战斗一开始,我们的战士就以人海战术向敌人炽烈的火力扑上去。不惧死亡地顽强突击,无畏的献身精神在被炮火映红的夜空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从黑夜打到天亮,我们没有能够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29曰,敌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红军开始反攻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中[***]队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红军的伤亡巨大。30曰晚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所有的红军攻击部队都已到齐,他们从正面方向发起了前赴后继的攻击――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苏联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发挥到了极致。而中国人的物质效能和科学的综合指挥水平也发挥到了顶点。这是一场中国人的铁和俄国人的血的较量。”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敌军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红军战士们冒着中[***]队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红军战士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中[***]队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红军战士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时候,激战到达最**,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中[***]队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交战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当然红军落后的人海战术并非完全没有效果。中国有一处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遗憾的是,天又一次亮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飞机又笼罩在红军的头顶。成吨的钢铁又朝着苏联英雄战士的血肉之躯投下……”
(未完待续)
------------
(六百七十七)斯大林的求援信
“15曰,红军的进攻势头萎顿下来。下午,红军停止了对中[***]队的进攻。停止对中[***]队的攻击是在红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红军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十分罕见,这是为什么呢?伤亡实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首批参加攻击的八个团伤亡5000余人。仅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人,359团3营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营长别里科夫在撤退时怎么也不肯离开遍布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357团团长尤尼金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相对而言,中[***]队的伤亡小得多。这就是人海战术对火海战术的差距。”
“红军对中[***]队的反攻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司令部为此做了专门的检讨。这次战役对红军的战略战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双方军队指战员的心理和士气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在2月14曰当天,攻击梅林斯克东南约35公里的第39、40军部队,有一纵队白天行军在开阔地被中[***]队空中观测机发现,中[***]队第二师以附近炮兵火力集中轰击这个纵队达四小时之久。这支纵队约有一万多人,在中[***]队的炮火攻击下,约有7000余人伤亡。”
“飞机和炮火的决定了地面战斗的结果。14曰下午约四时三十分,当第一骑兵师第五团前来解围,把约250名中国士兵逼入第23团的火力网时,突然之间,红军部队开始溃退,整个部队都开始惊慌失措,他们从散兵坑爬起来逃散。我从来没有看过,也从来没有预期会看到这种景象。防御阵线周遭的山丘上都是逃跑的红军士兵!飞机轰炸、炮火猛轰、防空机炮怒吼、所有的迫击炮以及步兵都在开火射击!目标数量远超过我们武器的数量。真是难以相信的景象!……”
尽管中[***]队已经逼近莫斯科城下,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同往常一样,处理着与战争有关的各种事情,战争在克里姆林宫也成了冷酷的曰常事物。莫洛托夫和沙胡林坐在铺着绿毯的长桌旁,而斯大林背朝着他们,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他正在和库尔斯克市的“红色索尔莫沃”工厂通电话。对方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马雷舍夫。
此时,莫洛托夫在反复阅读斯大林致德国首相施特拉塞尔私人信件的副本。这封信已于1月18曰密电苏联驻柏林大使馆。在这份答复施特拉塞尔去年12月份的两次来函中,斯大林告知,苏联遭到中国的大规模攻击,处境艰难,希望德国尽速东援。现在,克里姆林宫正急待柏林的回音。莫洛托夫在揣测着复函的内容,思考着苏联外交在哪些方面还应做出新的努力。
航空工业人民委员沙胡林克制着睡意。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最近已有几昼夜几乎没有陶过眼,他象穿梭一般,来往于人民委员部、设计局和航空工厂之间,到处要求他关照、干预和帮助。沙胡林面前摆着一大叠秘密文件,最上面的是关于一周来航空发动机和飞机生产情况的综合材料。他竭力去思考一些数字,但打印的文稿在他的面前飘忽不定,他的头伏到了桌子上,接着,又仰靠在椅背上,仔细听着斯大林和马雷舍夫的谈话。
斯大林那边的高频电话听筒簧片里发出共鸣,偶尔能听到马雷舍夫那熟悉的若断若续的声音。沙胡林在昏昏欲睡中,怎么可能听到马雷舍夫的声音呢?这很可能,因为他已经闭上了双眼,依稀见到马雷舍夫就在他面前,但不知为什么又来到了人民委员部的会议厅里。马雷舍夫把一个记录本推给他,又用手帕擦着自己秃了顶的宽大的额头,结果弄乱了一双浓眉,浓眉之下是一双闪烁着充满睿智目光的大眼睛,眼神安详,含着笑意,使这张知识分子类型的脸增添了一种泰然的表情。沙胡林好象又听到马雷舍夫早在战前说过的话:“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我们还远不到四十岁,可几乎就是老头了,除去人民委员部和工厂,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让我们带着妻子聚会一下,象基督徒那样痛饮一番,唱唱歌吧……”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被人从旁轻轻碰了一下,醒了过来,抬起头,睁开眼,看到莫洛托夫正笑眯眯地注视着他。
“战争过后,你要是写回忆录,”莫洛托夫低声对他说,“可别忘了写上你曾在最高统帅的办公室里打过瞌睡……这事谁也没有过……”
沙胡林终于摆脱睡意,不好意思地回答:“三夜没睡了……在赶造新飞机。”当看到斯大林朝他们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严厉的光芒,他就不说了。
直到这时,沙胡林才明白斯大林给马雷舍夫打电话的意思。
“……对,对……马雷舍夫同志,我们委托你来组建新的坦克工业中心。”斯大林带着明显的高加索口音说。“现在,我们有一部分坦克工业基地还处在敌人空军的打击之下,中央委员会希望你能做出妥善安排,还有我们在莫斯科后方地区和第聂伯河沿岸的工厂……”
这时,波斯克烈贝舍夫轻手轻脚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的脸上带着倦容,由于长期睡眠不足,眼里闷着血丝。斯大林好象用后脑就看到了他,把脸转向门口,看了波斯克烈贝舍夫一眼,然后又看了厂眼门上的挂钟,向他点头示意。接着总参谋长朱可夫和一位陪同他的将军,提着沉重的皮包走进来。他们把黑亮的军靴后跟碰了一下,表示敬礼,看到斯大林背朝门站着,就坐到桌边。那位将军打开厚厚的公文包,从中取出地图和文件,放在铺着绿毯的桌子上。
斯大林继续对着话筒说:“马雷舍夫同志,安排库尔斯克市的工厂生产什么样的坦克,又安排维尔纽斯的工厂和明斯克的工厂生产什么样的坦克,你可别弄错了。现在前线需要‘t34’型和‘kb’型坦克……”
斯大林停下来,现在己经不是在沙胡林的疲倦的想象中,而是通过电话筒听到了马雷舍夫低哑的声音:“斯大林同志,必须帮助坦克修理总局……不是前线所有的人都懂得,打坏的坦克不是战争中的废物、不是垃圾……坦克根本不可能被全部摧毁……它有几千个零件……在最坏的情况下,用三辆坦克也能修复出两辆来。”
“我们能帮点什么忙呢?”斯大林问。
“请命令梅赫利斯同志发动前线的政工人员。这可以帮助我们弥补新坦克生产上的空档,因为现在工厂正向西部拆迁,需要在新的地区重建……”
“好。再见,马雷舍夫同志。”斯大林把话筒放在电话机上,拿起一支蓝铅笔,俯身在桌子上的台历上作了记录。
朱可夫和他的助手看到斯大林有了空,就站了起来。
“请坐,军人同志们。”斯大林向他们挥挥手,看了沙胡林一眼,说道:“有人埋怨斯大林严厉……”他若有所指的看了看未可夫。“你说说看,这算得上什么严厉呀;人民委员到他的办公室来汇报……居然睡了一觉……我们没妨碍您吧,沙胡林同志?”
“请原谅,斯大林同志。”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感到自己象一个犯了过失的小学生。“下不为例。”
“没什么,常有的事。我知道你不轻松……马雷舍夫的电话打断了我们。刚才谈到哪儿了?”斯大林注视着沙胡林,此刻他的眼神又严肃认真起来。
“您谈到了副人民委员的作用。”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提醒说。
“是啊……是这样,我们有一些出色的副手!……杰缅季耶夫、雅科夫列夫、赫鲁尼切夫、沃罗宁……真是一些卓越的专家和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他们也应当按照您的安排去看看远处的工厂、试验机场和设计局。……不过,您为什么亲自去库尔斯克呢?”
“航空机械制造厂那里,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发生了纠纷。”沙胡林解释说。
“帕托利切夫同志最善于处理纠纷,他是头等的组织专家,很会做人的工作,善于一下子弄清楚事情的底里。”
“是,我没想到……”
“让我们一言为定,没有我的许可,您不能离开莫斯科。您除去其他任务以外,还要每天向中央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作报告……书面报告!……报告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情况。不能只谈已装配好的飞机的情况,而且要谈经过试飞的和打过靶的飞机的情况……”
“都明白了,斯大林同志。”沙胡林站起来,开始把文件收到皮包里。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想听听朱可夫关于前线战况的报告,但在人民委员部接待室里,各工厂来的“专使”在等着他,而且他看到,斯大林好象已忘了他,走到桌子的另一端,那里放着摊开的地图。
朱可夫大将看出,斯大林开始考虑前线的军务,于是决定把想说的话告诉他。但斯大林先开口了:“有一次吃午饭时,我们闲谈,说不能怪罪斯大林责骂朱可夫同志。”他把熄灭的烟斗举起来,象是要大家注意。“斯大林骂朱可夫,朱可夫再去骂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员,事情办得就会好些。但是,骂朱可夫和司令员们要恰到好处,别让他们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以至干事情办得更糟……”
朱可夫心里抖了一下,本来是他自己想用委婉一点的方式向斯大林说这番话的。
“请转告铁木辛哥同志,别让他过分责怪卢金、库罗奇金和科涅夫。不仅如此,还得向他们颁发崇高的政斧奖赏,这样也许会给卢金和库罗奇金鼓一把劲,让他们把敌人赶出去……”
“您说得对,斯大林同志……”直到这时朱可夫才找到说话的机会。“可以报告吗,”
“等一下。”斯大林转向莫洛托夫。“最好让总参谋长了解一下我们给施特拉塞尔的电报。”接着向朱可夫解释,“我们向德国首相施特拉塞尔建议,尽快派部队来援助我们。”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101
8102
8103
8104
8105
8106
8107
8108
8109
8110
8111
8112
8113
8114
8115
8116
8117
8118
8119
8120
8121
8122
8123
8124
8125
8126
8127
8128
8129
8130
8131
8132
8133
8134
8135
8136
8137
8138
8139
8140
8141
8142
8143
8144
8145
8146
8147
8148
8149
8150
8151
8152
8153
8154
8155
8156
8157
8158
8159
8160
8161
8162
8163
8164
8165
8166
8167
8168
8169
8170
8171
8172
8173
8174
8175
8176
8177
8178
8179
8180
8181
8182
8183
8184
8185
8186
8187
8188
8189
8190
8191
8192
8193
8194
8195
8196
8197
8198
8199
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