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一说,司徒南脑子里就浮现起电影大师卓别林在流水线上不停地拧螺丝的画面,尤其是默片播放速度加快后,画面里面工人工作的动作真有“被鬼畜”的效果。

    十秒钟一辆汽车下线的速度,的确会让工业落后的亚洲人惊呆!

    司徒南轻松愉快的,见惯不惯的心情当然和张孝若“大开眼界的感慨”不同,他多少能理解张孝若的感受。

    只见张孝若道一咬牙道:“我决定了大生要造汽车,从美国引进全套生产线,制造中国人的汽车。”

    “不错啊!有志气,比宋子文的那个上海商业机器公司挂羊头卖狗肉好多了。”

    司徒南吐槽道。

    中国不是没有人造汽车,但大规模地制造汽车还真不多。而有政府和官方背景的汽车制造厂主要以卡车为主,在轿车制造领域不是进口美国汽车(克莱斯勒为主),就是从美国进口零配件在国内组装,宋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汽车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需要很多工业部门配合,虽说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迅速,机械工业有了相当的基础,但要把那么多个工业部门整合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亏损的心里准备。”

    司徒南笑着叮嘱道。

    “嗯。我有心里准备,况且大生集团这些年积累下来的资金还是挺充裕的,我赔得起。再怎么样,也不能让鬼子小看中国人。”

    张孝若自信道。

    想到了什么,他有些激动起来。

    “怎么啦?又扯到日本人头上了?”司徒南问道。

    “在底特律碰见了丰田家族的丰田喜一郎,没想到日本人也在考察美国汽车工业,他们也打算进军汽车工业。双方吵了一架,也算是冤家路窄吧!”

    张孝若嘿嘿一笑道。

    “没打起来?”司徒南有些八卦地问道,一脸好奇的样子。

    “这倒没有,不过定下了赌约,看谁的汽车公司做得好,输了的话……”张孝若笑着摇摇头,“会挺丢脸的!”

    ...
------------

第785章 427 宋子安的汽车梦

    在司徒南的牵头下,张晓若在纽约和克莱斯勒会晤,经过谈判很快达成合作协议。

    克莱斯勒正好要整顿道奇汽车公司,淘汰旧的生产线,就把一条旧的卡车生产线和一条旧的轿车生产线加上全套技术低价打包卖给大生集团。

    张晓若有点不满,要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大生集团能消化美国“落后”的汽车技术。

    克莱斯勒同意了这个要求,派出技术人员到中国去帮助大生。

    “卖了一堆垃圾回去,不知道有没有用?”

    张晓若找到司徒南抱怨自己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你以为我出面就能让人家把最好最新的生产线卖给你?”

    司徒南白了张晓若一眼,没理会他的抱怨。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大生集团的交易,他一直在关注,虽没有插手,但也知道克莱斯勒没有坑张晓若,卖给大生的技术设备虽然旧了点,但胜在肯派出工程师到中国,手把手把汽车制造全套技术教给中国技术人员。

    这种诚恳态度,估计只有历史上1949年后苏联援助中国才有。

    “别埋怨了,对大生而言,技术落后点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消化克莱斯勒的汽车制造技术,打好基础,日后你们自己研发更好的汽车,何不再求别人呢。”

    司徒南又安慰道。

    “呵呵,我也随口抱怨两句,想要多点好处罢了,没想到被你批了一顿。

    道理我懂,选择克莱斯勒我也是经过考虑和对比的,丰田汽车那边从福特汽车得到汽车制造技术和设备也没有我们从克莱斯勒这里得到的全面。

    我们大生织机原本就是世界最好的纺织机械公司,有机械制造技术,放心吧,保证一年内能把汽车工厂建起来,投产第一辆汽车送给你。”

    张晓若开玩笑道。

    有些感激地看着司徒南,没有司徒南牵线,他未必能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那得到那么多好处。据他所知,有意在美国收购的汽车技术的不仅仅是大生丰田这两家东亚汽车,也包括苏联人。

    苏联人有意购买福特汽车的t型车生产线,结果人家福特不卖,找其他美国汽车巨头,美国人也不卖,苏联人最后不得不失望离开美国,重新回到欧洲去碰运气。

    张晓若知道的情况就这么多,相比之下,大生还是比较幸运的。

    他还不知道苏联人最后找到的是意大利人,花费重金在菲亚特汽车那购买了一条更加落后的汽车生产线。

    和司徒南谈了一下他对大生汽车的构想后,得到司徒南的鼓励和肯定。

    他又回到洛杉矶,找到康明斯电气公司,从康明斯电气公司那里购买了一批先进的机床,最后离开美国回到上海,准备第二次创业。

    192年,张晓若在上海注册成立大生汽车公司,汽车生产线落在宝山新港工业区,准备野心勃勃地进军汽车制造业。

    同时,他还找扬子机械工业公司合作,双方在上海合资建立汽车发动机公司。

    接着又找美华橡胶公司合作,鼓动美华橡胶公司在上海建立轮胎生产线。

    大生汽车公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把几十家汽车相关的公司拉到一个阵营里,做的风风火火,成了上海最热门的话题。

    这给以汽车组装为主的上海商业机器公司很大的压力,报纸也时不时地把两家公司进行对比,在提倡国货的社会风气下,大生汽车出现无疑把上海商业机器公司的组装车比下去了。

    压力落在宋家商业领域的掌门人宋子良以及协助宋子良的宋子安兄弟身上,宋子安才二十出头,从美国留学毕业后加入上海商业机械公司,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

    他对政治兴趣不大,念的是商科,对商业感兴趣。

    在美国时候,他体会到美国汽车工业强大,但他本人对汽车工业并不着迷,宋家兄弟两对汽车制造没那么大冲动,不过每年从汽车组装进口业务上,获得利润倒是不少。

    “哥,你看报纸上都说我们公司是买办,帮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把大生汽车捧得那么高,好像他张晓若就是民族英雄似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16 3917 3918 3919 3920 3921 3922 3923 3924 3925 3926 3927 3928 3929 3930 3931 3932 3933 3934 3935 3936 3937 3938 3939 3940 3941 3942 3943 3944 3945 3946 3947 3948 3949 3950 3951 3952 3953 3954 3955 3956 3957 3958 3959 3960 3961 3962 3963 3964 3965 3966 3967 3968 3969 3970 3971 3972 3973 3974 3975 3976 3977 3978 3979 3980 3981 3982 3983 3984 3985 3986 3987 3988 3989 3990 3991 3992 3993 3994 3995 3996 3997 3998 3999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