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司徒南说道:“道琼斯公司不错,但不是我们可以染指的。标准统计局和普尔出版公司有洛克菲勒背景,我们不好跟他争了。剩下的我看也就邓白氏,穆迪,和惠誉这三家值得一试了。”

    说实在的,现下的穆迪和惠誉这两家评估公司在司徒南看来也不过如此,至少没看出比同类别的公司有太多的优势。

    不过选他们是对的,因为司徒南知道这两家评估公司可不简单,加上后来从标准统计局和普尔出版公司合并起来的标准普尔公司,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金融评估机构。他们得出的结论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

    不过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不能混为一谈。从资料上看,穆迪公司最初由约翰·穆迪在1900年在纽约曼哈顿创立的。

    曾经在1909年首创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在1913年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而惠誉则是更年轻,是4年前,即1913年由约翰·惠誉所创的,这两年发展还算不错。

    虽然它们的实力跟司徒南想象中差距太大了,就像是婴儿一样,蹒跚起步而已。不过穆迪和惠誉这两家公司的名气太大了,司徒南不得不建议罗伯斯把他们买下来。

    “穆迪,惠誉?你这么会想到这两家呢?”罗伯斯好奇地问道。

    (未完待续,求收藏推荐!)
------------

第122章 穆迪——惠誉公司(下)

    穆迪和惠誉这两家公司开始就不在罗伯斯考虑的范围内,但司徒南提出来了,罗伯斯不得不重视。

    “没什么,只是感觉这两家不错而已。而且我听说约翰·穆迪和约翰·惠誉这两个家伙对股票证券有很准的判断能力。不过,这事你拿主意就行了。”

    司徒南耸耸肩,摊开手,无所谓地说道,确实他也拿不出什么太好的理由。

    而且他认为,按照历史的进程的话,这两家公司成为世界级的金融评估公司的时候,自己可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了,所以不会太放在心上。

    再说自己在金融方面的事业,也不是一定需要什么评估机构的。摩根就没有去收购什么评估公司,但摩根证券分析部却豢养着全世界最顶尖的一批金融人才。

    罗伯斯看见司徒南一脸无所谓的样子,知道从这个家伙嘴里是套不出什么话了,也没追问下去。

    不过司徒南的话他倒是记在心上了。两个月后,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罗伯斯就把穆迪公司和惠誉公司给买了下来。

    而且他还做了一个合乎情理却让司徒南大吃一惊的决定,就是把这两家公司合二为一——穆迪·惠誉公司。

    接着穆迪·惠誉公司又收购了邓白氏公司的金融服务机构,从而一跃成为华尔街顶尖的金融评估机构。

    它的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在芝加哥和旧金山也设有分支机构,雇佣超过20位分析师和50位助理分析师。

    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着,越来越的人才加盟进来,越来越多的准确信被提供给华尔街的投资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纽约股市的参考指数:穆迪——惠誉指数。

    这是历史上没有的,司徒南后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发愣:难得因为因为自己的一时多嘴,估计历史上的世界三个金融评估机构就少了一家了?

    穆迪·惠誉公司的新总裁是格雷厄姆,这个金融大师在罗伯斯证劵公司历练了几年后,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可以开始挑大任了。同时在大量的实践中,这位投资大师的理论也逐渐形成

    罗伯斯证劵公司是一群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所创的,不讲究排辈论资,唯一的标准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无论司徒南还是罗伯斯,都很喜欢提拔年轻有才华的人,因此年纪轻轻的格雷厄姆就成了华尔街的一间名列前茅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的话事人也不在话下。这在当时还引起小小地轰动。

    格雷厄姆也没让罗伯斯失望,他接手穆迪·惠誉公司后,在公司原来约翰·穆迪和约翰·惠誉的支持下,开始扩大穆迪·惠誉公司在华尔街的影响。

    他一口气斥资50万美元从奥克斯家族收购了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并亲自在财经版面上撰写文章,一代金融大师开始发表他投资理论。

    类似工作的还有穆迪和惠誉这两位大师人物。

    他们的这些文章包含真知灼见,后来都被载入大学的教科书里,就连后来的一代投资天才巴菲特也曾受过格雷厄姆的影响。

    这使得后来纽约时报不仅是时事新闻报道的权威,同时也是财经人士必看的两大报纸之一。

    也许是做的太出色了,不久后《纽约时报》的财经版面被独立出来,以一份新报纸《纽约财经评论》称雄于华尔街报界,他的死对头就是《华尔街日报》。

    本来格雷厄姆的第一目标是《华尔街日报》的,可惜《华尔街日报》属于有洛克菲勒背景的道琼斯公司,又怎么会卖给新生的穆迪·惠誉公司呢?

    碰了灰后,格雷厄姆不得不怒而瞄上了《纽约时报》。

    经过他不懈努力下,《纽约时报》的持有人奥克斯家族终于同意将《纽约时报》并入穆迪·惠誉公司,同时他们也成为穆迪——惠誉公司的股东。

    股份排在大股东罗伯斯证券公司,格雷厄姆,之后的第三位,还有两位就是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和约翰·惠誉。

    除了报纸之外,野心勃勃的格雷厄姆还创办了一本关于财经的杂志,名字叫做《财富》。嗯,这名是司徒南取的,可怜的人亨利·鲁斯最后只能沦为《财富》杂志的编辑了。历史上他是这本著名的财经杂志的创始人。

    如果加上司徒南手中的《洛杉矶时报》的话,那美国五大报业集团就有两家被司徒南控制了。

    这也是时下美国的报业还没有发展到后来那种发达程度的原因,让司徒南可以在早期的时候用较低的成本把这两家重要的报纸买下来。

    至于想用报纸来赚钱的念头司徒南从来都没有过,经营一家报纸不像司徒南投资其他行业那样有稳定丰厚的回报,面对的竞争也激烈。

    美国每天都有许多的报纸(主要是本地小报纸)出现,越来越多的杂志周刊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这对大报纸来说形成了挑战,而且传统的报业市场也开始被新兴的广播媒体占去一大部分份额。

    随着这两家报纸的发行量的扩大,维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迅速扩大《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在美国媒体行业的优势,司徒南不仅没能从报业上获得利润,反而每年倒贴不少钱进去。

    由于担心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司徒南一直没把这两家报业集团合并起来,反而让《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一东一西,默契竞争,暗地里控制美国的舆论市场。

    不过美国始终是白人占主流,是新教徒主导美国的价值观,司徒南也不敢妄想通过两份报纸就可以控制美国的舆论,不过有了这两把利器,至少可以潜移默化一些东西,在其他方面也能阻挡一些非议。

    就好像在欧洲声名狼藉的犹太人,在美国几乎没有说过犹太人的坏话。原因有多种的,不仅是因为美国社会自由平等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在经济金融上的成功,他们手中也掌握了美国舆论媒体。

    就算司徒南通过穆迪——惠誉公司掌握了大部分《纽约时报》的股份,但也有其他的股份掌握在犹太人手中。双方互相制衡,彼此博弈,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没有谁能取得绝对的领先,只是在纠缠也合作中去取得最大的利益。

    有些令人诟病的是,纽约时报的财经版上经常为罗伯斯证劵公司说好话,有些人就讽刺纽约时报是罗伯斯证劵公司和穆迪——惠誉是孪生兄弟,而纽约时报就是这两兄弟的传声筒。

    事实上,那只不过是一小撮人眼红妒忌罢了,一点也没有影响到穆迪——惠誉公司。就像司徒南前世的08年的次贷危机,高盛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但偏偏没人能耐他何,这就更不用说是现在没有什么监管的美国金融市场了。

    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华尔街的大鳄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剪羊毛行动。司徒南也不例外。

    在他的有意引导下,在罗伯斯的管理下,加上一帮天才帮助下,罗伯斯证劵公司蓬勃发展,几乎没犯什么错误,在投资者心中树立了信心。从一战到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每年都以极高的回报率吸引着华尔街投资者,这些钱不是投资到司徒南旗下的产业就是被他有意引导到最赚钱的行业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3103 83104 83105 83106 83107 83108 83109 83110 83111 83112 83113 83114 83115 83116 83117 83118 83119 83120 83121 83122 83123 83124 83125 83126 83127 83128 83129 83130 83131 83132 83133 83134 83135 83136 83137 83138 83139 83140 83141 83142 83143 83144 83145 83146 83147 83148 83149 83150 83151 83152 83153 83154 83155 83156 83157 83158 83159 83160 83161 83162 83163 83164 83165 83166 83167 83168 83169 83170 83171 83172 83173 83174 83175 83176 83177 83178 83179 83180 83181 83182 83183 83184 83185 83186 83187 83188 83189 83190 83191 83192 83193 83194 83195 83196 83197 83198 83199 83200 83201 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