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放在以前这可是要杀头的!树大招风,还得像个法子遮掩一下才行。”被司徒南提醒,柳承敏马上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尽管南华粮行没想过造反什么的,但如果手下真的有百万的农民,那谁做统治者都得要关注南华粮行了。

    这对于一向低调的南华粮行来说,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算了,也不必担心。稍微遮掩一下就好了,我们美华人更加大逆不道的事都做过,也不差这样!”司徒南安慰道。

    柳承敏点点头。

    走出司徒公馆后,柳承敏抬头发现阳光有些刺眼,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回首往事,谁也没想到,当初一个小小的米店主竟然能成为现在南中国最大的粮食商人,如果他有意操纵的话,中国的粮价不一定会暴涨,但肯定会有一番动荡。

    回头看了一眼,静默在自己背后的司徒公馆,柳承敏心里有些澎湃,因为他刚刚说服司徒南加大1000万元投资粮食换土地的项目。

    如果操作的好的话,估计南华粮行手里控制的土地将会增加百万亩也不成问题。只是如何遮掩南华粮行的存在呢?

    “就吸纳一些当地的商人进入农垦公司吧!南华粮行定好规则,然后让当地的商人出面经营,只要在财务和销售渠道上控制了农垦公司,凉那些地头蛇也不敢反抗南华粮行。况且,他们也获益不少呢?

    要不要再向农民贷款呢?农村的高利贷也实在厉害过分,市场也大,在金融上控制农村经济好像也不错!”

    柳承敏踌躇满怀地离开司徒公馆,来到了美华银行广州分行。他的另外一个职务就是美华公司(中国)的董事会成员之一。

    “要贷1000万!?”林一民不住地摇头,苦口婆心道,“老柳,你是公司的元老,我尊重你!只是目前公司的资金太紧张了,能体谅一下么?”

    南华粮行是美华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只是林一民从来没见过这家粮行的财务报表,只知道这粮行是只属于司徒南和美华美国总部只管的,拥有比较独立的地位,只是挂靠在美华中国分部而已。

    感觉自己语气有些生硬,林一民又道:“据我所知,南华粮行这两年已经亏损300万元了。老柳,如果没有很好的理由,我是不能同意再批这样一笔大数目给你的!就算我这里同意了,美国总部也要审核吧?”

    “这个你不必担心了!我已经得到了司徒南少爷的同意了。这笔钱会从美国直接转过来的,不必占用你这边的资金。”

    柳承敏直接道,他也不好得罪林一民,又道:“这里面是粮行的文件,你看了一下就知道了。”

    听说不用占用中国分部的资金,林一民松了口气,看柳承敏郑重其事的样子,心里好奇,拿起粮行的文件看了起来,却马上觉得那文件烫手。

    “你疯了,老柳!粮行不做粮食生意,要做大地主?1000万元能买多少地啊?”林一民惊讶地看着柳承敏。

    “看完再说吧!”柳承敏微微笑道。他坐在一旁耐着性子等林一民看文件,因为南华粮行将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林一民配合呢!

    “这事也就少爷敢做!”林一民叹道,抬起头,一边微微摇着。

    “老柳啊!啥也不说了,总之我会支持你的。”

    “呵呵。有你这句话就行了。董事会问起粮行的事,还得你遮掩一二。”柳承敏笑道。按照他的计划,未来几年内,粮行账面的亏损会越来多大的。那些资金和粮食最后也化为一张张不能见人的地契。

    当然,如果计算那些土地的价值的话,那将会是天文数字的价值!

    “好的。”林一民爽快答道。

    他心里打定主意,不去过问粮行的事。在中国,私人公司占有那么多土地,有控制那么多粮食,实在是有些危险。

    所有革命、战争,归根到底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答案。放在封建王朝时代,南华粮行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碰到统治者的逆鳞了,是要被杀头的。

    还好这个见鬼的社会有点乱,可以浑水摸鱼,反而成全了南华粮行。柳承敏的第一个试验地就是山东青岛。

    如果说南方广东、湖南等省份民情还能勉力维持的话,山东的民情早已沸腾了。

    从明末的小冰河以来,山东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天灾**连续不断。

    秘密组织、宗教团体、山贼土匪不胜其数,可谓民苦已久。清末山东人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就说明了山东当地的人实在活不下去了。

    加上德国、日本等列强先后侵略,山东这个地方局势更为动荡,还有直系皖系军阀又要闹着打战,也同样加剧了山东的动荡。

    山东在清末民国一直都是灾害的重灾区,粮食连年失收,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闯关东、华工出洋这样的悲怆景象了。

    民国以来,闯关东的山东人越来越多了,大批活不下去的农民背井离乡,成群结队地到东北谋生。东北的土匪张也很希望从关内引进人口,开发东北,充实自己领地的实力。

    总之山东缺粮,粮价高涨,这给了南华粮行机会。南华粮行在山东建立济南分行后,就租用美华公司的船队把法属安南、暹罗甚至美国的粮食运往济南,回程的时候也顺便把一些有志下南洋的山东农民运往苏门答腊等地。

    南华粮行手里的粮食量大,有自己的运输船队,比一般的粮商要强得多,所以就算地价销售粮食也不会亏本,反观那些要从苏浙一带进货的粮商成本就比南华粮行要高了,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境地。

    经过几次明争暗斗后,南华粮商折服了山东的粮商,也顺便把那些本地的粮商“收编”了,让他们成为南华粮商的合作伙伴。

    以势压、以利诱,萝卜大棒双管齐下,南华粮行打开了山东的粮食市场。在此之前,早在广州、上海等地也是靠类似的手段,南华粮行完成了在南中国的粮食市场的布局。

    和平年代的人难以理解粮食生意的暴利一点也下于军火或者金融投机,在没有物价局、没有听证会、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倒卖粮食可以很轻易地获得10倍、100倍的利润。

    南华粮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插手山东的粮食市场的。柳承敏特意从山东籍的华工中挑选出一批头脑灵活的掌柜回去山东开始粮食业务,同时也开始暗中吸纳土地。

    山东有大量破产农民,所以南华粮行不费力气就得到了大量的土地。甚至一些原先十来块一亩的好田落入粮行手里,代价才不过几斗米,折算成钱不到原来地价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这生意正是好做!

    不过收地容易,但要开发那些土地可不容易,至少要应付那多如牛毛的半匪半民,粮行竟然要组建保安团!

    这人吃马嚼的也得花费不少,又不能指望那些军队,所以除了开始青岛分行在沿海的青岛、济南等大城市收购了50多万亩良田后,再也不敢往山区里钻了。

    柳承敏没想过要在山东搞武装割据,于是不得不停止了在山东的扩张,开始把精力用来经营那些土地,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

    至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劳动力――农民,在柳承敏的请求下,美华公司的也开始组织山东农民下南洋了。从此,开始了民国山东农民十几年的下南洋的序幕。

    (未完待续)
------------

第97章 两封电报

    “对于南华粮行,你有什么看法?”司徒南问何永元。

    “我觉得老板你想得太多了,对自己要求太高了,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5087 95088 95089 95090 95091 95092 95093 95094 95095 95096 95097 95098 95099 95100 95101 95102 95103 95104 95105 95106 95107 95108 95109 95110 95111 95112 95113 95114 95115 95116 95117 95118 95119 95120 95121 95122 95123 95124 95125 95126 95127 95128 95129 95130 95131 95132 95133 95134 95135 95136 95137 95138 95139 95140 95141 95142 95143 95144 95145 95146 95147 95148 95149 95150 95151 95152 95153 95154 95155 95156 95157 95158 95159 95160 95161 95162 95163 95164 95165 95166 95167 95168 95169 95170 95171 95172 95173 95174 95175 95176 95177 95178 95179 95180 95181 95182 95183 95184 95185 9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