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南点点头。
吕碧华的态度也代表了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或者上流对日本的看法。这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特别在军政两界有太多的人有留日背景,他们对日本的开明先进怀有好感,回到中国后和日本人保持密切的联系。
如果不是十几年后的那场生死大战,中日不会成为死敌,至少不会让百年后的中国人提起日本如鲠在喉。
看着司徒南微微皱起的眉头,吕碧华突然想起司徒南好像有些担心安全,担心日本人对自己一行敌视,所以一路小心翼翼,带足保镖。
她心里觉得好笑。“司徒先生,觉得这里不太安全?”她问道。
“有点。你知道的,这个国家有不少疯狂的人,谁知道会对我们这些陌生人做出什么疯狂的举动呢。”司徒南笑着回道。
以前沙俄太子访问日本的时候被旁边冲出来的一名警察砍了一刀,虽然没死,但头上留疤了,还有后遗症。受此待遇的还有李鸿章,这老头千里迢迢地跑来签《马关条约》,结果也中了一刀,可惜没死。
“还好!逛了一圈,总算没遇见传说的忍者武士。”司徒南笑了笑。日本人对外国人不友好出了名的,经常有些疯狂的举动,所以有时被称为“披着文明外衣的野兽。”
“这么说司徒先生自比于沙皇和李鸿章了?”吕碧华笑道。司徒南所举的例子她也听说过。
“千万别这么说。我怎么能到他们那样的地步呢?有备无患而已。”司徒南笑了笑,“不过要我选的话,我觉得沙皇比李鸿章有骨气过了。”
真是个骄傲的家伙!
吕碧华听司徒南口吻中没有半点尊敬,心里想道,她看了司徒南一眼,若有所思,司徒南坦然面对。
吕碧华见识广博,从她口中,司徒南知道日本有不少唐人街,除了留学生外,还有很多中国商人在日本。
“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中国商人远洋到日本经商了。像东京附近就要好几千中国商人,他们大多数温州人。”吕碧华介绍道。
“温州人?”司徒南微微一愣,很快释然,笑了句,“可惜了。”
“可惜什么?”吕碧华问道。
“没什么!”司徒南道。心想,难道他能告诉吕碧华,在不久后的东京大地震中,朝鲜人和中国人被人大量屠杀,而死者应该就是吕碧华口中的温州商人了吧?
只是可笑的是,中国人还在为屠杀自己同胞的日本人捐钱捐物,东京的第一艘物资船就是从上海过来的。
人贱真是没办法。
司徒南摇摇头。甩开这些荒诞之事。
“感谢吕小姐给汉阳铁厂写的报道,写得很好,唤起了国人对钢铁工业的信心。”司徒南赞道。尽管他有着比别人多百年的见识,甚至可以说起一些《大国崛起》之类的话题,说道舞笔弄文,他远比不上吕碧华。
“司徒先生过誉了。我只不过锦上添花而已,像你这样的实业家才让人钦佩呢。”吕碧华谦虚道。此刻,她突然想起余名钰,那个鲁莽大胆而炙热的工程师。
“日本的兴起,让我联想到欧洲近代列强兴衰成败的故事,有些话题希望和吕小姐探讨一二。如果能整理成册就最好不过了。”司徒南期待地看着吕碧华。
想道旅途漫漫,如果能通过吕碧华的妙笔把前世看到的央视版《大国崛起》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也是美事。
在接下来的日子,司徒南果然和吕碧华相谈甚欢,偶尔他的秘书何永元还有劳拉也参与到讨论中。不过,主要还是以司徒南的思想为主。
这项工作让吕碧华很感兴趣,听着司徒南述说各大国的故事,她深感这次出来游历欧美再正确不过了。
漫长的旅途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特别是船上有司徒南收集的大量的书籍给吕碧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待他们从旧金山的时候,这本司徒南版的《大国崛起》大体定稿了。
当然,里面加了司徒南的不少私货,比如实业救国。
“司徒先生大才!我想这本《大国崛起》出版后,一定会引起轰动,司徒先生也会扬名立万。”吕碧华道。
走进司徒南威廉号,她才发现司徒南比自己想象中还要??????或许只能用天纵英才来形容吧!
“出版?不不不!”司徒南摇摇头,他才不打算让这本书出版,只是让美华公司高层致公党内部小范围内流传。
“哦!”吕碧华有些失望。虽然是她代笔的,但司徒南这个原创没有出版公开的意思,她也只得认了。
(未完待续)
------------
第141章 粤桂往事——挖墙脚
……
时间回到半年以前,1920年三月。福建漳州。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在纷纷扰扰的中国,这里似乎是一片净土。一个气度沉稳,军装打扮的中年男人正和一位年纪相仿,络腮长须,一袭青袍的男人走在破烂儿整洁的街道上,不时交谈。他们脸带微笑,谈话的气氛不错。
他们分别是粤军司令陈炯明和致公党的大佬司徒美登。很早的时候,两人在反清的时候就认识了,也接下了深厚的友谊。
“竞存,你在这里实践模范县,效果不错嘛!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有这样的心思就好了。”司徒美登道。
“略尽绵力而已。既然把这里打下来了,总得要把治理好才行。说起来,还多得基赞你们的支持呢。”陈炯明浅笑后又摇摇头,“唉,桂滇在粤相争,祸及乡里,什么时候我们能打回老家就好了。”
1917年12月中旬,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交还陈炯明十二营警卫军改编为“援闽护法粤军”,向福建进军抵抗闽督李厚基的攻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桂滇等西南军阀排挤出去的。
陈炯明兼任惠潮梅督办,在当地设立筹饷局,在汕尾建立造弹厂等设施,并协助当地人修筑道路,发展经济教育,改革陋习。
1918年,陈又率军进驻漳州,跟福建的北洋军停战后,陈炯明开始在漳州实践他的政治理想――地方自治。
致公党和美华公司一直都在关注着陈炯明的粤军,从陈炯明被排挤出粤的时候就开始对他提供资助。
在陈炯明的要求下,美华公司在粤闽边界的汕头漳州等地投资一些小工厂,有点配合配合陈炯明的模范建设的意思,其实也赚什么钱。
这已经不是司徒美登第一次来拜访陈炯明了,每次来这位老朋友都会给陈炯明带来巨大的帮助。
让陈炯明暗暗感激的是,在粤军最为困难的时候,好几次都是靠老朋友司徒美登资助的武器资金维持下去。经过两年多的“滋养”,粤军不仅没有解散,规模还稍稍扩大不少,能维持在两万人的水平。
知道司徒美登有事要谈,陈炯明两人小小地兜了一圈后,走进一间平凡的院子。院子不大,跟陈炯明的身份有些不相配,不过司徒美登却是很欣赏陈炯明的这一简朴作风。
“我的那些小伙子还好吧?用得趁手吗?”司徒美登笑问道。
去年的时候,司徒美登给陈炯明带来了一批军火和一些军事人员,帮助粤军训练士兵。桂系军队把持广州政权,陈炯明的粤军也被排斥在外,为了加强陈炯明的军力,致公党向粤军相继派遣100人的低级士官,大大地充实了陈炯明的原本单薄的粤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7386
97387
97388
97389
97390
97391
97392
97393
97394
97395
97396
97397
97398
97399
97400
97401
97402
97403
97404
97405
97406
97407
97408
97409
97410
97411
97412
97413
97414
97415
97416
97417
97418
97419
97420
97421
97422
97423
97424
97425
97426
97427
97428
97429
97430
97431
97432
97433
97434
97435
97436
97437
97438
97439
97440
97441
97442
97443
97444
97445
97446
97447
97448
97449
97450
97451
97452
97453
97454
97455
97456
97457
97458
97459
97460
97461
97462
97463
97464
97465
97466
97467
97468
97469
97470
97471
97472
97473
97474
97475
97476
97477
97478
97479
97480
97481
97482
97483
97484
9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