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建设军队,砸锅卖铁也要建设钢铁工业嘛!列强之所以敢横行霸道,还不是他们武力强大?而武力强大,根子里还得靠工业,钢铁工业。”

    司徒南笑道。

    司徒美登和黄三德点点头,深以为然。

    “礼尚往来,我们也要求法国向南华企业开放安南市场,让南华企业可以在安南投资。”司徒南突然道。

    “怎么?你打上安南的主意了?”黄三德笑眯眯地看着司徒南。

    “安南距离我们的广西根据地那么近,物产富饶不下南华,总不能白白便宜法国人吧?”

    司徒南笑道。

    “说得也是呢!不能光让法国人占便宜。”黄三德笑道。

    美华公司已经小规模地开发安南北部的鸿基煤矿和山西铁矿,把这些物资运回两广,建设钢铁工业。

    两广的工业建设比南华起步稍早,不过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发展速度没有南华疯狂。宋子文主持的武汉工业集团不再在湖北扩大规模,把投资重点放在两广,免得便宜了那帮北洋军阀。

    三年过去了,两广建设也算小有成就,随着钢铁、水泥、盐化工等项目逐渐建成,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

    特别是大量贫苦农民移民南华后,社会逐渐安定。富裕的小商人从南华回来投资家乡,也让南华和两广的贸易越来越繁荣。

    直奉在北方大打大闹,致公党则窝在南方踏踏实实的建设,不出风头,慢慢积累的实力,为未来经略北方暗中蓄力。

    谈起国内根据地的建设,司徒南他们就露出会心的微笑。

    “总得来说,只要吴佩孚不越过湖南,威胁两广,我们就不跟他撕开脸皮。和其他势力交往也是一样,只做生意,少谈感情。北京的那把座椅,谁爱做谁做!反正谁坐上去,没几年就要倒霉。”

    司徒美登笑道。

    他离开广州时,曾和陈炯明讨论过此事。这两年来,虽然致公党的一众大佬基本上都南下了,但致公党对两广的控制一点也没有放松。

    立国战争结束后,至少有一万多经过战火考验的部队从南华秘密调回两广,驻扎在粤西和广西。

    大量的轻重武器,还配有飞机大炮,保证让李宗仁不敢有二心。同时,粤中也逐渐被南华回来的部队控制,隐隐监视繁华的珠三角。

    和陈炯明、李宗仁关系良好是一回事,必要的制衡监督不可少。两广的军校也派出大量的青年军官到南华接受培训,从南华回来的军官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粤军、桂军,加强在军队方面的控制:致公党用实际行动彰显自己对两广的控制**。

    在经济上,两广的经济都控制在美华公司下属的广东银行和广西银行这两大金融机构中。随着南华经济起飞,两广的经济更离不开南华了。

    对于南华代表团在德国的访问,司徒南给以司徒美登不少建议,少谈政治,多谈经济,注重教育,暗中进行军事合作。

    有克虏伯、巴斯夫这两大工业巨头的合作,德国工商业界对南华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被南华代表团宣传的铁路、钢铁、石油、造船、机械等大型工业建设刺激得红眼。

    这些可以为寒冬里的德国工业带来订单,不少德国本土资本家考虑到国内糟糕的局势,为了避免辛苦创立的产业被犹太银行家夺走,干脆迁移到南华。

    德国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特别在机械行业,中小心企业更是占主导,在经济萧条下,他们没有克虏伯等大公司的底气,不是被犹太银行家收购就是倒闭,虽然他们拥有不错的技术。

    南华政府愿意提供贷款给这些濒临破产的企业,美华银行在法兰克福设立分行,重点为迁移到南华的德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承担日益频繁的南华和德国的贸易的金融汇兑业务。

    继转移一战华工后,美华银行沉寂了多年后,再次在欧洲做出类似的大动作,让不少欧洲银行暗暗吃惊。

    此前,美华银行已经在伦敦、巴黎开设了分行,加上在法兰克福的设立的分行,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大半个欧洲了。

    不少德国企业家抓住了这次机会,果断把工厂转移到南华,成为进驻新唐山工业区的第一批企业。

    他们是幸运的,南华聘请的德国工业规划设计师设计的工业布局很大程度上带有鲁尔区的风格,让他们感觉熟悉。

    南华低税收政策也有利于这些极度虚弱的德国企业在南华恢复元气,逐渐在庞大的工业建设刺激而重获新生。

    魏玛政府恨不能把所有的失业工人送到南华,他们为南华在德国招工提供诸多便利,打开绿灯。

    要知道,日益庞大的失业大军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赤化德国将不再遥远。到时,首先死的是魏玛政府的一众官僚和德国的容克地主、资本家。

    南华代表团在德国大张旗鼓地宣传,用铺天盖地的报纸把南华描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官方和大公司在背后推波助澜,南华虽然陌生,但在全名绝望的时代,就像闪电一样出现在无数德国人面前。

    他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南华,怀着美好的憧憬,在现实压迫下,不得不坐上去东方的船。

    (未完待续)
------------

第158章 恶魔法本公司重生前凑

    “到南华去!”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口号越来越成为绝望的德国人口中流传的经典。直到十年后,小胡子上台,大力扩充军备,奇迹般地解决失业问题前,在这十年来,有数十万德国人移民南华。

    他们从欧洲带来的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南华的工业发展,成为南华走向强大的一股不可获取的力量。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十多年后的美国人身上,不过现在正在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国人不会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

    德国威廉港,一艘轮船要起航了,船上不仅有克虏伯公司的大量机器设备,还有3000名衣着破旧连带菜色的工人。

    空中传来一阵低沉的船笛,轮船驶离海岸,甲板上的人脸上浮现一丝解脱――终于离开让人绝望的城市了。

    他们都是克虏伯公司选拔出来的优秀的技术人员,有工程师,有高级技工,也有普通工人。

    美华公司给每个去南华的德国职工提供100美元的补贴,足以让他们的家人在几个月内不用饿肚子。

    “古斯塔夫果然没让我失望,才一个星期就让我看到了他的效率。”

    司徒南笑道。

    他身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跟别的德国人一脸愁苦不同,长得富态,眼神里有成功人士的自信,他就是司徒南在德国的代理人兼合伙人汉斯。

    “如其说效率高,不如说是人逆境中看到希望时激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这个国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8291 58292 58293 58294 58295 58296 58297 58298 58299 58300 58301 58302 58303 58304 58305 58306 58307 58308 58309 58310 58311 58312 58313 58314 58315 58316 58317 58318 58319 58320 58321 58322 58323 58324 58325 58326 58327 58328 58329 58330 58331 58332 58333 58334 58335 58336 58337 58338 58339 58340 58341 58342 58343 58344 58345 58346 58347 58348 58349 58350 58351 58352 58353 58354 58355 58356 58357 58358 58359 58360 58361 58362 58363 58364 58365 58366 58367 58368 58369 58370 58371 58372 58373 58374 58375 58376 58377 58378 58379 58380 58381 58382 58383 58384 58385 58386 58387 58388 58389 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