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湖南、湖北等地的军队情况也被情报局摸了个头。暗中控制铁路后,电报房也落在情报局的掌控下,从而轻易破获敌人的大量情报,只是一直引而不发而已。
“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战,我们熬了那么多年,正是奋起的时候。西线作战就拜托你们几位了。”
邓铿豪情道,目光落在李宗仁、司徒勇、白崇禧等人身上。
根据北伐计划,粤桂联军组成北伐革命军,下辖北伐第一、第二、第三方面军,以及广州卫戍司令部,兵力共计20多万,机枪大炮无数。
第一方面军以粤军陈第一师、第二师两大主力师为骨干,保安师、建设兵团等二线部队部分补充进来,扩编成北伐第一到第四师,加上一个炮兵师,兵力8万余人,由邓铿、陈可钰、梁鸿楷指挥,负责东线作战,计划出击福建,经略浙江、上海,把富饶的华东地区收入囊中。
第二方面军由粤军第三师和南华归来的军官组成,编为第五、第六、第七,还有一个不满装的装甲旅,和一个炮旅,兵力6万人,由司徒勇、白崇禧、以及德国佬古德里安指挥。
人数虽略少,超过三分之一的军官参加过南华独立战争,实际战斗力最为强悍。
第三方面军由桂军整编而成,编为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师,再加上一个独立炮兵师,共计五个师7万人,由李宗仁、黄绍竑指挥,相比于粤军主力改编而成的第一方面军毫不逊色。
其中,第二、第三方面军负责西线作战,作为北伐主力,沿着粤汉铁路一路北上,打响北伐第一枪!
为了协同作战,第二、三方面组成前敌指挥部,李宗仁为司令,司徒勇为副司令,白崇禧为参谋长,古德里安为副参谋长,黄绍竑为后勤部长。
“西路军人才济济,将星如云,预祝你们旗开得胜!”邓铿拿着新鲜出炉的指挥名单,一脸羡慕地对着李宗仁、司徒勇道。
原来的粤、桂军航空团组成独立空军师,也分到前敌指挥部,拥有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飞机200架,紧急从南华补充50多架轰炸机后,数量达到250架。
“老邓,第一方面军都是一群骄兵悍将,收拾卢永祥、齐夑元那群混蛋还不容易?不过,首战第一功要归我了!”
李宗仁有得得意道。
时间紧促,会后不久,前敌指挥部就要迁移到粤北韶关,准备入湘作战。通过电报,李宗仁指挥第三方面军向湘桂边界集结。
而司徒勇的第二方面军则从粤西、海南岛、江门等地通过铁路,快速北上,进入广州政府控制的衡阳地区。
粤军入湘最为敏感的是湖南军阀谭延闿,他是湘军军阀的始祖,麾下曾经有程潜、赵恒惕、唐生智等著名军阀。
不过到底是文人掌兵,谭延闿个性软弱,造成湘军软弱,湘军在南北作战中分为几部,赵恒惕投靠了吴佩孚,唐生智自成一体,左右摇摆,企图不小,是实力更弱的程潜一直更福建的国民党关系也暧昧,不过良好地扮演了两广和北方吴佩孚之间的缓冲,因此一直受到广州方面的支援。
随着广州政府强势崛起,北伐呼声日益高涨,程潜似乎看到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尽管他好像跟孙文一般人关系更好,不过人总得选择一个更强大的靠山,不是不?
意识到情况紧急后,程潜跟谭延闿一商量便兴冲冲地赶到广州,拜访广州政府的大佬陈炯明。
“这次动真格了?”
谭延闿有些兴奋有些忌惮地看着陈炯明,作为军人,谭延闿被称为谭婆婆,无疑是不及格的,不过作为政客,他的嗅觉是一等一灵敏的。
“当然!”陈炯明看了谭婆婆一眼,有些矜持地点点头,脸色严肃,自有一番威势,道:“北伐事关国运,不成功便成仁,湘军何处?”
陈炯明的语气中带着肃杀的味道,谭延闿心里一紧,想起湘军的命运,不由得皱起眉头。
(未完待续)
------------
第252章 北伐(二)反水了!
近代以来流传一句话,叫“无湘不成军”,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被曾国藩等地主军队消灭的,从湘军到淮军再到北洋,似乎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不过正如死去的满清帝国,湘军的血勇已荡然无存,“无湘不成军”成了一句笑话。
南方要北伐,给了湘军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借机赶跑北洋军,未尝不能实现“湘人治湘”的良好局面,因此程潜提出由湘军组成第四方面军,独立成军,武器弹药由广州支援。
“这,不合规矩!”陈炯明眉头一皱,心中不悦,实在看不起程潜手中区区几万人的乌合之众的湘军,就算没有对方配合,强大的北伐军不会一路推过去么?
如果对方反抗,那只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目前这支北伐革命军在装备、训练、士气、组织方方面面都超出历史上的那支悲壮的北伐革命军,强大的实力给陈炯明足够的底气。当然,他不知道历史上的他处境要“艰难”得多。
“军政分离,防止军阀割据,我们的良苦用心,谭公、程公应该能理解吧?话说回来,我们的确需要谭公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物,程将军的才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你们能加入这场革命事业来,还神州大地朗朗乾坤!”
陈炯明诚恳道。
现在广州就是这样做的,谅谭婆婆他们也挑不出毛病来。对于谭延闿的亲近,陈炯明持欢迎态度,不过明确提出湘军各部要严格接受北伐司令部的节制。
严格节制是什么意思,谭延闿、程潜都懂,不就是要防止某些将领尾大不掉嘛?
谭延闿和程潜相识一眼,意识到想入伙并非易事,谭延闿还好说,毕竟是个文人,带兵不是他的专长,深知兵为将有,军阀割据带来的害处,对陈炯明的话倒也认同。
这几年,两广日益繁荣他也看在眼里,心想:如果湖南被纳入治下,情况会大不同吧?
“好一个朗朗乾坤!我就尽绵薄之力吧!”谭延闿谦虚道。意识到广州政府崛起势不可挡后,他马上调整态度,接过陈炯明抛过来的橄榄枝。
谭延闿的加入让陈炯明心花怒放,说起来,联省自治的口号还是谭延闿最先提出来的,当然目的是打击北洋军阀,把北洋军赶出湖南,实现湘人治湘。
这里面既有谭延闿的政治理想,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过真正将“联省自治”发扬光大的是陈炯明和他背后的致公党。
“太好了!我们举事在即,正需要谭公坐镇啊!”陈炯明兴奋地拉起谭延闿的手,客气中不失真挚的热情,让谭延闿很是受用。
“不敢当,不敢当!”
谭延闿谦虚道。作为官场老油条的他自然分得清进退。说起来,此人非常有意思的。
父亲谭钟麟是晚清重臣,做过两广总督,官宦出身的他自然是个名符其实的高富帅,本身学问不俗,是清末四大书法家之一。
年轻时参加过华兴会,同盟会元老,立宪派代表人物,三次做过湖南都督,名望很大,几番起落后,人也变得更加圆滑,或者叫成熟吧!
打仗这位谭婆婆不行,不过人家来头大,打打杀杀次数多了,跟程潜、赵恒惕、唐生智等人都有说不清的恩怨,跟湘军的头头们关系熟络,能量还是不小的,说不准一封信就让前线的湘军将领“迷途知返”了,当然这得建立在北伐军的强势下。
看着意气风发的陈炯明,谭延闿心里默默感叹,如今北军真酣战,无暇难顾,这不?北伐北伐,看来龙起南洋了!
有趣的是,最后一次赶谭延闿下台的就是身旁的一言不发,脸色严峻的程潜。
另外一个“元凶”是赵恒惕,他们俩联手把谭婆婆从督军位置赶了下来,不过赵恒惕有吴佩孚支持,越发强势,倒也把谭延闿和程潜逼在一起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6108
86109
86110
86111
86112
86113
86114
86115
86116
86117
86118
86119
86120
86121
86122
86123
86124
86125
86126
86127
86128
86129
86130
86131
86132
86133
86134
86135
86136
86137
86138
86139
86140
86141
86142
86143
86144
86145
86146
86147
86148
86149
86150
86151
86152
86153
86154
86155
86156
86157
86158
86159
86160
86161
86162
86163
86164
86165
86166
86167
86168
86169
86170
86171
86172
86173
86174
86175
86176
86177
86178
86179
86180
86181
86182
86183
86184
86185
86186
86187
86188
86189
86190
86191
86192
86193
86194
86195
86196
86197
86198
86199
86200
86201
86202
86203
86204
86205
86206
8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