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陈炯明眼前一亮,满意地点点头,‘好好好,这名字好啊!‘‘呵呵,原来你们在唱双簧啊!‘林一民看了看司徒南,又转向柳承敏,心里有些吃味,心道:一个农业财团即将要崛起了。
南华粮行和农业银行近年来,逐渐脱离美华财团,自成一体,在司徒南有意无意地分工下,美华财团将专注于工业制造领域,手够不到农业领域,不过规模上要大得多。
随着经济发展,双方的交叉领域会越来越多,既是合作也是竞争。
回到行政院,宋子文对林一民感慨道:‘老刘厉害了,我居然不知道南华粮行规模如此恐怖,在十来年间,构筑一张覆盖从农村到城市的网络,从南华到印度支那,再到中国,多少人在吃南华粮行的饭啊!‘‘嗯。此事我早就知道了。要我说,还是大老板厉害,或许在前几年,他开始往粮行砸钱投资的时候,就决定今天农业银行了。‘林一民道。
‘那倒也是。‘宋子文点点头,很高兴农业银行的出现,如果像柳承敏说的那样,复兴中国丝业、茶叶,对国内经济将是巨大促进作用。
按照计划,为了加强政府的控制力,在南华粮行重组中,财政部同时入股南华粮行和农业银行。
因为资金方面不充裕,武汉政府只持有南华粮行1%股份,农业银行5.5%股份。
司徒南已经和武汉政府达成共识,等将来政府资金充裕,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这些重要金融机构,都会一步步提高国有化水平,届时私人财团会把国家金融命脉相当程度地交还给公众,也是必然的选择。
新农业政策出台,大大降低普通农民的负担,对大地主来说件挺难受的事。汉口茶楼里,某个带着瓜皮帽,披着丝绸长衫的员外“啪!”一声把新出版的报纸扔到桌面,骂道:“这还了得?还不让那些泥腿子爬到我们头上?”
“嘘!你想作死啊!喊那么大声。”
旁边的朋友拉住了他,脸上却没有愤懑,反而有些赞许道,“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大兴铁路,新政府还是果断有力的,有决心的。这不,一招土地普查就让你们这些乡下老抠隐匿的土地揪出来?”
“目光要放远点,适应潮流。我看还在土地里刨食算不上什么英雄,还不如开矿开工厂呢?”
另外有人附和道,“我有个计划,知道有一处矿就在铁路旁,要不大家一起干?”
“说来听听听!”
周围的朋友往前凑近了些……
(未完待续)
------------
第295章 武汉新政(八)
“要致富,先修路!英、法、德、美、日、俄等强国无一不是通过铁路建设完成工业化,走向强大的。
完善交通是把南方三亿人口调动起来的先决条件,政府应该抓住现在美国等国资本输出的机遇,把资本引进来,快速实现国内铁路计划。”
在一场小规模而高级别的会议上,宋子文提出庞大的铁路计划,给众人描绘了一副诱人的前景,不少人脸上流露出一丝兴奋。
他的勃勃雄心让一些人心里怀疑:是不是步子迈大太大了,那几条铁路对原本就不算宽裕的财政来说是个沉重负担,这种状况说不准会持续十年之久。
不过宋子文并非信口开河,随便就喊出二十万里铁路计划,而是做了相当稠密的计划。
“铁路计划是个好事,特别对我们武汉工业集团来说。不过落实资金并非易事,汉阳铁厂扩建,我们资金压力也很大。”
宋炜臣谨慎道,他是武汉工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心里暗暗为铁路计划兴奋不已,似乎看到了汉阳铁厂大展雄风的前景。作为国内钢铁工业的支柱,汉阳铁厂就有这样的资格。
“放心吧,宋老。我没打算抽走武汉工业集团的资金,也没打算拖欠铁厂的钱,你把厂子办好就行了。”宋子文笑道,“要不你们拿出产品技术,我允许你入股铁路?”
“入股铁路,这倒是不错。”宋炜臣眼前一亮,马上摇头,一脸惋惜道,“我还是专心炼铁吧!谁知道铁路什么时候修好呢?收回投资时间也得十年八年,还不如把这些资金多建几座高炉。除非银行增加给我们的贷款……”
宋炜臣的目光扫过司徒南、林一民等人,眼神期待。心道:贷款的事得靠这几位大财东。入股铁路是一定要干的,这能减低运输成本,提高汉阳铁厂产品市场竞争力,把洋货挤出中国市场。
司徒南手指沿着桌面随意轻轻敲击,轻轻地看了兴奋有些掩饰不住的宋炜臣,大概明白这个老家伙的想法。这几年,他的心野了,跟从前那个热衷囤积地皮的房地产商人大不同了。
武汉工业集团通过投资铁路、航运,向上下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联盟,未必不能成为美国钢铁、伯利恒这样的巨无霸?
司徒南双手合拢,微微前倾身体,笑道:“铁路计划里,汉阳铁厂是最重要的一环。宋老的想法有道理,钢铁厂以产品技术入股铁路,的确能减低铁路成本。
同时,在资金方面又不能影响铁厂产能扩张,任务很重。铁厂总不能白白把铁轨赊给铁路公司而收不到钱吧?向铁厂增加资金投入势在必行。”
“那就好。我就说嘛。武汉工业集团摊子铺得那么大,光一个汉阳铁厂就要了我的命了。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呵呵。”
宋炜臣轻松一笑。
众人会意一笑,都知道宋炜臣身上的压力,武汉工业集团不仅寄托国人的铁路梦想,航海梦想,也承担武汉政权的国防工业支柱角色。集万千宠爱一身,也是一种压力。
“武汉工业集团在武汉、上海投资造船厂计划我又不是不清楚?如今的武汉工业集团越来有点三菱重工的影子了。”
司徒南心道,停顿一下,让在场的人明白自己的决心,又继续道:“资金来源有两种,一是我们内部的资金,美华银行近年来,投了多少钱,大家心里有数。现在还承担军费和社会改革任务,压力很大。我认为最好向社会集资,到国际市场融资,调动国内外资本的积极性。当然,资金不够的话,美华银行再补上也不迟。”
“你是想仿效美国,从英国等欧洲国家筹集铁路资金?万一外国银行团提出要入股呢?”
宋子文皱着眉头道,铁路权涉及国家主权,比较敏感,中国人没少吃这个苦头,前清就为了镇压保路运动结果自己倒闭了。
“不全是。地方政府如果有能力,可以自行修筑铁路。比如沪杭铁路,那帮江浙商人应该会愿意在他们的家乡投资铁路的,减轻我们的资金压力,我们应该乐见其成。不过,标准要统一。
我们的工业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对资金的需求数以亿计,嗯,我说的是美元。在我看来,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外国百年时间的工业化过程,大举借债是必然的。
到国际市场融资是必然的,谁叫我们民族资本不够壮大呢。其实,这不是什么坏事,远的美国不说,近的南华就是利用华尔街的资本把爪哇岛的铁路修成了。”
司徒南道。
司徒南之所以这样说,主要让他们把眼光看远点,引入外国资本,固然有些麻烦,只要小心操作,其实不是问题。
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哪怕司徒南是老板,也无法说服罗伯斯等合伙人慷慨投资国内。
相比于举债的危险,他反而担心借不到足够的钱呢?毕竟,国人的财富**一旦被激发出来,千年来被压制的金钱野兽――市场就会蓬发巨大的威力,谁也阻拦不住。
司徒南举出爪哇铁路例子,很有说服力。
无暇思考他和爪哇铁路的关系,一些人就被刺激到了――是啊,南华小国,开国没几年,以矿业、钢铁、石油为主的工业崛起于南洋,吸纳八方资金,上海的资本家、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南下投奔。
沿海的农民更是不堪,有整村整个县的人往南迁徙的,广州福建南下的火轮人满为患,络绎不绝。有人戏说如果乘客皮肤再黑点,就跟黑奴贸易很像了。
这话有失偏颇,不过南华开国以来,到海外谋生的中国移民的确走上了几百年前欧洲移民同样的道路。
南华发展速度让国人惊羡,那雄心壮志比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南海航路的繁茂,铁路的出现,奠定华人在南洋社会的地位,逐渐成为人口占多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方面占优势的民族。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