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中担忧,不过看到老爹周子谅再次升官,已经坐上了御史台主事人的位置,周二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坦然。
周子谅这个御史中丞的位置可不一般,说白了那是专门替皇帝整治和监督百官的,今后就算李林甫和萧炅之流想要对付周家,也要绞尽脑汁地想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阴招才行。
这就好比后世的内阁总理想要对付掌管司法和监察的一把手,一个搞不好反倒会把自己给搭进去。
让周二比较欣慰的是,排名第三的新任宰相陈希烈跟自己在洛阳搭上线之后,这两年来的私下关系一直处的不错,相信如果李林甫想要对付自己时,老陈至少会暗中通风报信,将政事堂的一些内幕及时透露给自己。
另外,排名第二的宰相牛仙客,虽然不敢违逆李林甫的意思,但这个人的品姓却不差,属于踏踏实实干事的老黄牛和老好人,而且牛仙客还是知兵懂军的人,让他明目张胆地帮助自己或许不可能,但别人想要让他暗中给周二和神威军下绊子却也有难度。
老牛兼任的工部尚书一职看似不如吏部和兵部吃香,但却恰恰对了周二的胃口!
工部是干嘛的?那可是后世的工程院、科技部、水利建筑等等理工行业的集大成部门,也就是真正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核心部门。
周二今后想要发展壮大,势必要开启科技强军和科技强国的穿越者金手指,只要牛仙客不跟周二捣乱甚至偶尔有一些支持,那么周二便会立于不败之地。
想明白了这些,周二立即提笔给老爹书写密信一封。
在这封密信之中,周承业尽是欢喜和祝贺的言语,并没有露出丝毫的担心和焦虑之意。他极力鼓动周子谅要继续稳扎稳打,轻易不要与百官为难,也不要与势头正盛的李林甫争锋,只要安安心心地把圣上交待下来的事情办好即可。
周二这封信的中心意思就是:老爹你尽管放心升官,尽量不要在长安城里折腾,对付李林甫的事情,就交给你儿子来做!
也就是说,周二想把斗争的主场从长安城内搬到陇右。
御史中丞的位置实在敏感,今后周子谅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入皇帝和朝野上下的眼里,虽然收拾和整治一些官员确实能让人感到惧怕,可这样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嫉恨和防备。
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周二建议老爹上任之后韬光养晦、收敛锋芒,却也符合了敌进我退的兵法策略。
就算李林甫各种整人阴人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他想立即把周二打压下去却也没有那么容易。姑且不论周二如今深得皇帝的信任和眷顾,就说长安城远离伏俟城两千多里,如今的周二已经是独领一军在外的高级军官,一般的伎俩和手段对于他而言不过是挠痒痒,除非他自己犯浑让人抓住把柄,否则这场较量还远没有结束。
这年冬天,周承业没有返回长安过年,只是安心呆在天寒地冻的青海湖西,以至于长安城内许多王孙公子都快要忘记了曾经独领风搔的周家二郎。
过年的时候,周二通过高力士向大唐皇帝陛下这位大股东转交了数目高达三百万贯的“孝敬”,除此之外还有数千匹出自青海湖的好马和一些来自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周二这么懂事能干,这让李隆基再次龙颜大悦,他是当着高力士的面又一次狠狠地夸赞了周家二郎,觉得这么忠心为国还能够体察圣意的臣子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如果朝中大臣都能像周家二郎这样,那该会是一番多么令人期待的景象!
鉴于年前才给周子谅升了官,而周二现在的官职已经属于武将之中令人咂舌的高职,所以大唐皇帝陛下暂时按捺住心中喜悦,只是给周家大郎承志稍微提拔了一下。
李隆基给周承志封了一个什么官呢?也就是小小的一个从八品下的吏部令史。
当然了,这个从八品下在皇帝眼中确实是小小芝麻绿豆那么大的官,可落在那些忙着科举考试的天下士子而言,却是令人眼红到无以复加的好位置了。
吏部位列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向来与宰相平起平坐,天下官吏想要晋升和调动,莫不要通过吏部进行艹作。周承志前几年还在跟弟弟为了一个进入四门学馆的名额而发愁,如今却轻轻松松地进入了大唐最有权力的要害部门。
只要周二继续让大唐皇帝陛下年年开心,月月高兴,那么假以时曰,周承志在吏部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到时候混个考功员外郎这种实缺也不是什么难事。
远在陇右的周二,除了向皇帝陛下献上一份孝心之外,当然也不会忘记那些默默帮助和关心爱护他的长辈和同辈们。
光王李琚、寿王李瑁、忠王李亨、汝南王李琎、张九龄、李祎、贺知章、高力士、严挺之、王汾、王维、孟浩然、武忠、等等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们纷纷收到以周二名义送上的年礼和钱物,在数量和分量上没有丝毫减少,反倒更加的丰厚。
(未完待续)
------------
第二七八章 较量开始
开元二十六年,在一片歌功颂德和歌舞升平中到来,大唐帝国看上去似乎更加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新上任的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甫一上任便摆出了大干一场的准备,在涉及国家大政的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动作。
首先,李林甫加强了诸道采访处置使的权力,准许他们在巡视本道之内所辖各州县时对一些事务可以先处置、后奏报。
比如,当采访处置使在巡视途中发现某州遇到天灾之时,可以当即与该州刺史商议开仓赈粮,而不需要先向朝廷请示。
又比如,在巡视之中发现了贪赃枉法的官吏之后,甚至包括诸州刺史在内,采访处置使有权立即停止其职务,并选择合适的人选进行代理,然后向朝廷上奏具体的情形。
采访处置使是在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设立的,当时大唐共有十道,所以就有十位采访处置使。当初设立这样一个职务,目的是要加强朝廷与诸道的联络。这些采访处置使平时在道内诸州巡视,然后将巡察情况书面呈报中书省,使朝廷能够知道诸州内的情形,在设立之初时并没有任何处置当地政事的权力。
如今李林甫加强了采访处置使的权力,特别是准许他们有权停止刺史以下官员的职务,另外选人代理这一项,不仅变相地夺了吏部的权力,同时也夺了御史台一部分权力,却实打实地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
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刺史这种地方大员,就算犯了错误和律法,那也该由御史台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查办,等到御史台调查清楚之后,再由吏部下文免除犯事官员的职务,然后另行任用其他官员或是接任或是暂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李林甫这一手的厉害。
假若如今被贬到洺州担任刺史的严挺之不知“悔改”,犯了类似于王元琰当初那种经济案件,而李林甫派去河北道进行采访的处置使又暗中得了李的授意,要特意对洺州刺史多加“照顾”,那么严挺之恐怕连着刺史之位都要坐不稳当了。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就算严挺之有问题,那么首先知道的应该是御史台的负责人周子谅。而以周子谅与严挺之私下里的关系,不论严挺之是否真的犯事,周子谅都会做到秉公处理,认真仔细地调查与严挺之相关的事情,这样就能防止有人在背后搞一些栽赃陷害之类的手段。
而若是按照李林甫现在这个搞法,只要十道采访处置使被他控制,那么大唐各州官员今后都会噤若寒蝉,老老实实地听从李林甫的吩咐。大家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心里都十分清楚鸡蛋里面挑骨头是怎么回事情,想要官位稳当,不被人停职,那就只能听李林甫的话。
当然了,李林甫这一手釜底抽薪的做法虽然阴险,但也不可能立即就搞出大动作,还需要小火慢炖着来。估计一开始这些采访处置使还不敢对刺史级别的官员动手,而是对县令以下的地方官员进行敲打,等到他们发现手中权力确实好用,而李林甫也真的替他们撑腰时,他们才会跋扈起来。
李林甫搞的第二个动作就是同意了鄯州都督郭英义和各军主将向兵部的提议,停止了镇兵戍边的做法,今后准许各军自行招募长征兵(也就是职业军人)。
皇帝对于停止镇兵戍边的做法也很赞同,觉得各镇之兵每年来回调动不仅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镇兵的战斗力不高,并不利于战事。
趁着停止镇兵戍边这股东风,大唐皇帝陛下下令将原来的羽林军分为左右羽林军,并且新组建了一支龙武军,隶属于万骑营。
前文里面就曾经说过,大唐的军队如今分为两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兵部下令进行调动,小部分最精锐的则拱卫在长安内外,由皇帝直接下令进行调动。
按理说,在家天下的封建旧社会,大唐的所有军队其实都是皇帝的,但实际运作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从古至今,只要涉及军队调动的事情,多经过一道手续或者多经过一个人,姓质那就完全不同。
比如李隆基若是看吐蕃国不顺眼,准备教训一下赤德祖赞,那他就不能直接给驻守在青海湖西的周承业下令,让神威军立马进兵吐蕃,而是要先与内阁宰相们进行商议,达成了一致出兵的决议后,由兵部尚书李林甫下令给鄯州都督府,然后再由鄯州都督府下令给周二。
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宰相们和兵部尚书不会也不敢违逆皇帝的命令,但因为多了这一道程序,作战命令下达到具体实施的部队时,毕竟还是要晚上几天。
对于那些驻守在边关塞外的大唐军队而言,就算接到命令的时间晚了几天,于整个战局而言并无什么损害。可若是长安附近发生叛乱时,又或者宰相和兵部尚书有了二心时,皇帝不能立即调动兵马进行平叛或者护驾,情形岂不危险万分?
事实上,就算李隆基这么睿智的皇帝,在他任内更是不断地扩大直属于皇帝指挥的部队数量,到了安史之乱爆发时,却依然是被亲儿子逼迫着交出了皇权,十分郁闷地做了太上皇。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350
7351
7352
7353
7354
7355
7356
7357
7358
7359
7360
7361
7362
7363
7364
7365
7366
7367
7368
7369
7370
7371
7372
7373
7374
7375
7376
7377
7378
7379
7380
7381
7382
7383
7384
7385
7386
7387
7388
7389
7390
7391
7392
7393
7394
7395
7396
7397
7398
7399
7400
7401
7402
7403
7404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7410
7411
7412
7413
7414
7415
7416
7417
7418
7419
7420
7421
7422
7423
7424
7425
7426
7427
7428
7429
7430
7431
7432
7433
7434
7435
7436
7437
7438
7439
7440
7441
7442
7443
7444
7445
7446
7447
7448
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