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夫人向两边看看,再次压低声音道:“当然是登基之事!”
“哦!昨晚他和我说起这件事了。”
“那他怎么说?”裴夫人有点紧张起来,现在各种说法都有,也不知道那种说法是真,当然是李庆安的枕边话最为真实,她满怀期望地等待女儿的回答。
明月有点不想说,可是不说,母亲又会不高兴,她犹豫了好久,才道:“那母亲答应我,除了父亲之外,切不可再外传,而且父亲也不能出去说。”
明月其实不担心父亲,她父亲城府很深,在家族会上都不肯随便开口,这种事他绝不会出去说,她只是担心母亲,怕母亲不知道轻重,她又叮嘱道:“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母亲切不可外传。”
“唉!你放心吧,我又不是三岁孩子,连这种轻重都分不清吗?你就告诉我吧!省得我睡不着觉。”
明月这才徐徐道:“前天晚上大郎秘密进宫了,会见了太后......”
“你是说他晚上秘密进宫?”
裴夫人忍不住打断了女儿的话,她有点觉得不舒服,晚上秘密进宫见太后,这种说法似乎有点暧昧,沈太后也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不会有什么事吧!但她转念又一想,或许是事关重大,才晚上进宫,她见女儿似乎并不在意,便自嘲地笑了笑,真是的,女儿都不在意,自己担心什么,她连忙道:“你继续说,我不打断你了。”
其实明月也多多少少有一点怀疑,但这种事情她也不好说什么,更不好盘问丈夫,上次杨贵妃之事,丈夫对她极为不满,冷淡了她近一个月,直到她答应让杨贵妃入宫修道,这件事才算了结。
有了杨贵妃的教训,沈珍珠之事她就不想多问了,她相信丈夫不会做出傻事,明月又继续道:“大郎说,他已经和沈太后达成了妥协,由太后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宣布小皇帝因身体羸弱而退位,至于明年什么时候,大郎说彻底平息史思明的叛乱,时机就成熟了。”
“那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平息史思明之乱呢?”裴夫人继续追问道,这才是关键。
“我也不知道,但听说已经在做战备了,或许春天吧!”
明月轻轻叹了口气,昨晚丈夫说他有可能会亲自出征,这让她心中又牵挂起来,才回来几个月,又要出征了吗?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明月忽然想起她今天来的正事还没说,她笑了一下,“看我,把今天的正事都给忘了,是关于明珠之事。”
“明珠?”
裴夫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如果说还有什么事对她而言比李庆安当皇帝还重要,那就是小女儿明珠的婚事了,那是她的心头大患,这么多年一直折磨着她,她也想成全了小女儿,但这几年一直没有成功。
裴夫人不由警惕地看了一眼明月,这件事大女儿就是反对得最激烈,她不会又要设置障碍什么了吧!
明月感受到了母亲眼睛中的警惕,她不由苦笑了一下,“母亲,我当初反对的原因是我不想让独孤家太过于强势,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但事实上父亲已经不问政务,除了兄长以外,其他独孤子弟的才能不卓,最多也只能在一县任职,远远不能像裴家和崔家那样才俊辈出,所以独孤家很难强势起来,既然这样,那明珠嫁入李家也就没有什么妨碍了,最晚大郎已经正式向我提出,他决定要迎娶明珠。”
裴夫人目光闪烁不定,一直听到最后,她忽然问道:“大郎用的是迎娶这个词吗?”
这很重要,这关系到她小女儿将来在宫中的地位,明月明白母亲的想法,她便笑了起来,“其实用迎娶也好,纳娶也好,这些都没关系,大郎昨晚已经答应,明珠至少为九嫔之一。”
“九嫔啊!”
裴夫人的脸上露出了失望之意,九嫔虽然不低,但李庆安并没有什么妻妾,她想着小女儿至少是四妃之一,贵、淑、德、贤,至少能居其一,却没想到,居然只是九嫔,这让她暗暗叹了口气,但她心里也明白,大女儿已贵为皇后,如果小女儿再占一妃,那独孤氏真要被天下不容了,一后一嫔,这才是最好的搭配,只是有点委屈小女儿了。
“好吧!那明珠什么时候过门?”明珠年纪已经很不小了,她不想再夜长梦多。
明月低头想了想,便道:“这就是女儿来和母亲商量的事情,大郎没有意见,但我想最好能等到大事定下后再说。”
裴夫人知道明月指的大事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李庆安登位,她眉头一皱,“是不是太晚了一点?”
“其实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明珠是入宫还是入府,我昨晚考虑了一夜,我觉得既然明珠要嫁给李家,那就不能像裴婉儿那样,不声不响送来,我的妹妹应该有册封仪式,应该很正式很隆重,母亲,这是为她以后能慢慢上位打下基础。”
明月叹息一声,“我是她的姐姐,我不希望我的妹妹就那么随随便便嫁人,我要让她风风光光的出嫁,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裴夫人点了点头,她担心只是夜长梦多,但既然明月已经同意,那就没有问题了,当然是正式册封要比偷偷摸摸娶过去好,那样,也不委屈了小女儿。
“那好,这件事我们就这样决定下来。”
.........
安禄山之死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令军队为之鼓舞,唐军士气高涨,安禄山之死,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叛军开始走向衰落,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
但唐军的备战依然在积极的进行,从凤翔仓库调来的两百万担草料,在长安西郊司农寺的仓库中堆积如山,开始向太原发送,河东各地官仓的粮食也集中向太原调拨。
还有战马,十万匹大宛战马同样从河西送往太原,户部拨出一百万贯军费,另外,还有军器监下的数万工匠在曰以继夜的打造武器,尤其是箭矢,按十万大军,每人两壶箭计算,那就需要六百万支箭。
这一次北征,箭矢将是唐军最倚重的武器,这一次是迎战北方游牧民族,也将是唐军在灭亡吐蕃后,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将有二十万精锐大军汇集太原府,以太原府为基地,向北进发,兵发回纥。
李庆安一早便来到了灞上大营,这里有八万驻军,主将是大将军李晟,蜀中大军已经全部撤出,李光弼已经率军返回河南,蜀中目前有驻军五万人,其中席元庆为率两万军为东川都督,赵崇玼率三万军为西川都督,另外崔光远率两万军为安南都护,除此之外的其余数十万南唐士兵都已解甲归田。
灞上大营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训练,李庆安一边走,一边听着李晟的汇报。
“这次三个月的强化训练主要是以骑术和弓弩为主,来自安西军的弟兄们问题不大,主要是中原士兵,骑术明显偏弱,必须要用最残酷的训练,让他们在三个月内成为合格骑兵。”
“怎么个残酷法?”李庆安笑着问道。
“用长途奔袭训练,已经有两万士兵分成二十组先后向关内道去了,一个月后回来,这一个月之内,士兵不能离鞍,睡觉也要在马上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马合二为一,他们才能和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回纥人较量。”
李庆安点点头,具体的训练方法他从不过问,这时,他走到一处校场边,见三百名士兵排成三排,在练习三段射弩,一轮十支箭,士兵们此起彼伏,像波浪起伏,一片‘咔!咔!’的弩机声响,密集的弩箭如飞蝗,向百步外的稻草人射去。
“那两个士兵还行!”
李庆安指着最边上的两名士兵笑道:“他们的速度很快,照他们的速度,回纥骑兵在百步内,他们能发五箭,平均二十步一箭,不错,这个速度非常快,所有的士兵就要以他们为标准,达到他们的速度就可以了。”
这时两名士兵已经李晟叫了过来,两人单膝跪下行一礼,李庆安笑着问他们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两人立刻高声回答,一个叫李箭锋,南郑人,一个叫宋轮,就是凤翔人,都已从军三年。
李庆安又问他们射弩多久了,回答却让人惊讶,两人都只练了三个月,以前是弓兵。
这下连李晟都忍不住赞叹了,果然是有天赋,李庆安鼓励他们一番,两人回去了,这时对李晟笑道:“这次很多人都劝我留在长安,不要北征了,你的意见呢?”
“卑职也认为上将军应该留在长安,现在长安比回纥重要,和回纥人作战,由我们去就可以了,而上将军要考虑整个天下。”
“嗯!”李庆安叹了口气,“我再考虑一下吧!如果我不去,我就打算让嗣业为西路主将,你为副将;李光弼为东路军主将,田乾真副将,你们各率十万大军从河东和河北同时向漠北进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2938
32939
32940
32941
32942
32943
32944
32945
32946
32947
32948
32949
32950
32951
32952
32953
32954
32955
32956
32957
32958
32959
32960
32961
32962
32963
32964
32965
32966
32967
32968
32969
32970
32971
32972
32973
32974
32975
32976
32977
32978
32979
32980
32981
32982
32983
32984
32985
32986
32987
32988
32989
32990
32991
32992
32993
32994
32995
32996
32997
32998
32999
33000
33001
33002
33003
33004
33005
33006
33007
33008
33009
33010
33011
33012
33013
33014
33015
33016
33017
33018
33019
33020
33021
33022
33023
33024
33025
33026
33027
33028
33029
33030
33031
33032
33033
33034
33035
33036
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