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无言以对,其实他也心知肚明,现在虽然钱粮不够,但很快到三四月份时,各州的税款都将押解进京,完全可以在那时再支付一部分,但圣上却坚持要采用按月支给的方式,说到底,他的根本目的还是想把抚恤阵亡将士的负担扔给地方官府。

    李庆安注视着高力士,他知道抚恤方案已经是定局了,无法更改,便道:“好吧!这件事我不说了,我想问一问高翁,陛下准备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封赏?”

    “这就是我今晚来找你的原因,其实也是圣上让我来的,虽然他没有明说。”

    李庆安心中忽然有种不安的感觉,高力士带来的或许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消息。

    “高翁,你说吧!我听说。”

    高力士轻轻叹了口气,道:“今天哥舒翰正式向朝廷提交了石堡城之战的奏折,虽然他承认你拦截吐蕃主力立下了大功,但他认为夺下石堡城才是主功,而且他还认为虽然最后是李嗣业夺下的石堡城,但李嗣业的成功是建立在陇右军一万二千人的阵亡之上,所以在他奏折中,首功是陇右军先锋高秀岩,次功是李嗣业,再次才是你。”

    说到这,高力士偷偷看了一眼李庆安,见他没有自己预料的那样愤而跳起,高力士心中有些愕然,便问道:“七郎,难道你也认为这合理吗?”

    李庆安淡淡道:“他是陇右之战的主帅,怎么报功是他的权力,难道因为我不满,朝廷就会否决他的正式奏折吗?”

    “朝廷确实不会因为下属的不满而否决主帅的报告,但圣上知道这对你不公,所以圣上希望能和你谈一谈,找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李庆安站了起来,“高翁,我明天就想面见圣上。”

    .........

    次曰一早,李庆安病体稍好,来到了兴庆宫,稍等了片刻,一名宦官领他进了大同殿。

    “陛下,李庆安到了。”

    “宣他进来!”御书房里传来了李隆基的声音。

    这几天李隆基出人意料地勤政,拿下了石堡城,他的心思又转到了大非川和黄河九曲,这两处地方原本是吐谷浑的领土,由于吐谷浑被大唐征服,吐谷浑便成为了大唐的附属国。

    但由于吐蕃的兴起,大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九曲、大非川最终归于吐蕃,成为吐蕃进攻陇右的后勤基地。

    李隆基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说石堡城是吐蕃通往大唐的桥头堡,那大非川和黄河九曲就是吐蕃人侵犯陇右的资本,几十年来的教训告诉他,只有拿下大非川和黄河九曲,才能真正取得战略上的优势。

    李隆基站在地图前久久凝望,心中在策划着下一场战役,这时,李庆安已经进了书房,他没有打扰李隆基的沉思,而是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候。

    “陛下!他来了。”高力士小声地提醒道。

    李隆基回过头,见李庆安已经进来了,便收回了思路笑道:“李将军,朕现在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你了。”

    “臣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

    一名宦官将一只绣墩搬给了李庆安。

    “谢陛下!”李庆安坐下,欠身道:“陛下能体谅臣的心情,臣感激不尽。”

    “李将军,你的事迹朕已经知道得很清楚了,你们能以三千军拦截住吐蕃八万大军,以几近全军覆没的代价给前军夺下石堡城赢得了时间,这份功劳朕不会否认。”

    说到这,李隆基又取过哥舒翰的奏折,摇摇头道:“但有一点朕也要给你说清楚,兵部的封赏必须要根据哥舒将军的奏报来决定,这是一贯以来的规矩,不会因为哥舒大将军对你评价不高而改变规矩。”

    说完,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等待着他的表态,哥舒翰将是替他夺取大非川和九曲的依仗,就算李庆安再立下天大的功劳,他也不会因此驳回哥舒翰的奏折,这是前提,李庆安必须要接受。

    “陛下,国有国法,军有军规,臣能理解。”

    李隆基笑了,李庆安的表态让他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只要李庆安接收这一点,其他什么都好商量,他点点头笑道:“这次陇右之战有功有罪,有功者,朕会给予重赏,有罪者,朕也会给予重罚,朕一定会赏罚分明,虽然在此战中,给你定的拦截功劳为第三,但你还有其他的功劳,比如火药,就凭这一点,朕就可以在战役以外对你进行额外的封赏,你明白吗?”

    这就是李隆基的折中方案了,尊重哥舒翰的决定,以陇右军为第一功劳,但又以别的借口来安抚李庆安,李庆安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他沉声道:“臣明白陛下的难处,没有任何意见,不过臣还有两件事要向陛下禀报。”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你说吧!还有什么事?”

    “一件是火药,陇右之战后,火药的军事用途必然会被广为人知,

    臣恳求陛下对火药的制作进行最严格的管制,绝不能让配方外泄。”

    “这个朕知道,朕已经着令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此事,以最严格的手段控制火药的流传,李将军尽管放心,不知李将军要禀报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李庆安想了想便道:“还有一件大事臣不能隐瞒陛下。”

    李隆基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你说,什么大事?”

    李庆安叹了一口气道:“战役结束后,臣让手下收集阵亡将士的尸首,无意中抓获了两名吐谷浑的逃兵,臣得到一个消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在与臣的恶战中被炸身亡。”

    “什么!”李隆基大吃一惊,他霍地站起来。

    “你、你在说什么?”

    .........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冤家路窄

    李庆安退下了,李隆基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天空,久久不语,吐蕃赞普在赤岭下身死的消息让他无比震惊,赤德祖赞,比他在位时间还要长的吐蕃王,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信誓旦旦要维护唐蕃友好,可转眼又兵刀相见,从他李隆基即位开始,他便和赤德祖赞为对手,经历了数十年的漫长拉锯战,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开元十七年,唐军奔袭石堡城得手,取得了战略优势,其后连战连捷,逼得吐蕃不得不求和,开元二十一年,唐蕃在赤岭下会盟,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发誓唐蕃永为兄弟,永不再战,可仅仅数年后,吐蕃人又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打剑南,却偷袭石堡城成功,将会盟表撕得粉碎,剑指河湟。

    没想到今天赤祖德赞居然会身死在石堡城之战中,身死在赤岭之下,这一刻,李隆基心中有一种大仇得报的畅快淋漓,又有一种对手身死的惆怅。

    良久,他回到御座上,又取过哥舒翰的奏折,翻到了他对李庆安评功的那一页,‘安以三千安西陇右联军,拒敌八万,董延光之过也,阻敌一曰一夜,为石堡城争得时间,可谓功不可没,然论其惨烈,未必有石堡城之万骨枯死,偏功于后山,不能盖石堡城之正面之功,故臣以陇右之战大局评价,定其为叁功。’

    李隆基眉头微微一皱,他这才发现哥舒翰没有提到李庆安的杀敌人数,或许他也不知道,但连吐蕃赞普也身死战场,那吐蕃军的阵亡人数也肯定是难以估量,想到这,李隆基回头问高力士道:“大将军,你说朕该如何封赏李庆安?”

    高力士对李隆基了解极深,知道他此时的心里平衡已经到了最微妙的时刻,高力士便微微一笑道:“陛下,吐蕃赞普虽然身死,但老奴以为这是唐蕃两国间的大事,就算有确切证据,也不能拿出来给李庆安定功,否则会影响到唐蕃两国以后的政局走向,至少陛下应该对此事保持沉默,然后可在私下重赏李庆安,以嘉其功。”

    李隆基点了点头,高力士说得很有道理,他笑笑又道:“吐蕃赞普身死,其国内必然大乱,如果朕没有估计错的话,吐蕃会很快便派人来求和。”

    高力士一愣,“陛下的意思是,在吐蕃求和之前,拿下九曲和大非川?”

    “大将军说得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着令哥舒翰开春后立刻对大非川用兵。”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879 30880 30881 30882 30883 30884 30885 30886 30887 30888 30889 30890 30891 30892 30893 30894 30895 30896 30897 30898 30899 30900 30901 30902 30903 30904 30905 30906 30907 30908 30909 30910 30911 30912 30913 30914 30915 30916 30917 30918 30919 30920 30921 30922 30923 30924 30925 30926 30927 30928 30929 30930 30931 30932 30933 30934 30935 30936 30937 30938 30939 30940 30941 30942 30943 30944 30945 30946 30947 30948 30949 30950 30951 30952 30953 30954 30955 30956 30957 30958 30959 30960 30961 30962 30963 30964 30965 30966 30967 30968 30969 30970 30971 30972 30973 30974 30975 30976 30977 3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