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确实不会因为下属的不满而否决主帅的报告,但圣上知道这对你不公,所以圣上希望能和你谈一谈,找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李庆安站了起来,“高翁,我明天就想面见圣上。”
.........
次曰一早,李庆安病体稍好,来到了兴庆宫,稍等了片刻,一名宦官领他进了大同殿。
“陛下,李庆安到了。”
“宣他进来!”御书房里传来了李隆基的声音。
这几天李隆基出人意料地勤政,拿下了石堡城,他的心思又转到了大非川和黄河九曲,这两处地方原本是吐谷浑的领土,由于吐谷浑被大唐征服,吐谷浑便成为了大唐的附属国。
但由于吐蕃的兴起,大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九曲、大非川最终归于吐蕃,成为吐蕃进攻陇右的后勤基地。
李隆基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说石堡城是吐蕃通往大唐的桥头堡,那大非川和黄河九曲就是吐蕃人侵犯陇右的资本,几十年来的教训告诉他,只有拿下大非川和黄河九曲,才能真正取得战略上的优势。
李隆基站在地图前久久凝望,心中在策划着下一场战役,这时,李庆安已经进了书房,他没有打扰李隆基的沉思,而是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候。
“陛下!他来了。”高力士小声地提醒道。
李隆基回过头,见李庆安已经进来了,便收回了思路笑道:“李将军,朕现在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你了。”
“臣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
一名宦官将一只绣墩搬给了李庆安。
“谢陛下!”李庆安坐下,欠身道:“陛下能体谅臣的心情,臣感激不尽。”
“李将军,你的事迹朕已经知道得很清楚了,你们能以三千军拦截住吐蕃八万大军,以几近全军覆没的代价给前军夺下石堡城赢得了时间,这份功劳朕不会否认。”
说到这,李隆基又取过哥舒翰的奏折,摇摇头道:“但有一点朕也要给你说清楚,兵部的封赏必须要根据哥舒将军的奏报来决定,这是一贯以来的规矩,不会因为哥舒大将军对你评价不高而改变规矩。”
说完,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等待着他的表态,哥舒翰将是替他夺取大非川和九曲的依仗,就算李庆安再立下天大的功劳,他也不会因此驳回哥舒翰的奏折,这是前提,李庆安必须要接受。
“陛下,国有国法,军有军规,臣能理解。”
李隆基笑了,李庆安的表态让他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只要李庆安接收这一点,其他什么都好商量,他点点头笑道:“这次陇右之战有功有罪,有功者,朕会给予重赏,有罪者,朕也会给予重罚,朕一定会赏罚分明,虽然在此战中,给你定的拦截功劳为第三,但你还有其他的功劳,比如火药,就凭这一点,朕就可以在战役以外对你进行额外的封赏,你明白吗?”
这就是李隆基的折中方案了,尊重哥舒翰的决定,以陇右军为第一功劳,但又以别的借口来安抚李庆安,李庆安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他沉声道:“臣明白陛下的难处,没有任何意见,不过臣还有两件事要向陛下禀报。”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你说吧!还有什么事?”
“一件是火药,陇右之战后,火药的军事用途必然会被广为人知,
臣恳求陛下对火药的制作进行最严格的管制,绝不能让配方外泄。”
“这个朕知道,朕已经着令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此事,以最严格的手段控制火药的流传,李将军尽管放心,不知李将军要禀报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李庆安想了想便道:“还有一件大事臣不能隐瞒陛下。”
李隆基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你说,什么大事?”
李庆安叹了一口气道:“战役结束后,臣让手下收集阵亡将士的尸首,无意中抓获了两名吐谷浑的逃兵,臣得到一个消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在与臣的恶战中被炸身亡。”
“什么!”李隆基大吃一惊,他霍地站起来。
“你、你在说什么?”
.........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冤家路窄
李庆安退下了,李隆基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天空,久久不语,吐蕃赞普在赤岭下身死的消息让他无比震惊,赤德祖赞,比他在位时间还要长的吐蕃王,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信誓旦旦要维护唐蕃友好,可转眼又兵刀相见,从他李隆基即位开始,他便和赤德祖赞为对手,经历了数十年的漫长拉锯战,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开元十七年,唐军奔袭石堡城得手,取得了战略优势,其后连战连捷,逼得吐蕃不得不求和,开元二十一年,唐蕃在赤岭下会盟,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发誓唐蕃永为兄弟,永不再战,可仅仅数年后,吐蕃人又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打剑南,却偷袭石堡城成功,将会盟表撕得粉碎,剑指河湟。
没想到今天赤祖德赞居然会身死在石堡城之战中,身死在赤岭之下,这一刻,李隆基心中有一种大仇得报的畅快淋漓,又有一种对手身死的惆怅。
良久,他回到御座上,又取过哥舒翰的奏折,翻到了他对李庆安评功的那一页,‘安以三千安西陇右联军,拒敌八万,董延光之过也,阻敌一曰一夜,为石堡城争得时间,可谓功不可没,然论其惨烈,未必有石堡城之万骨枯死,偏功于后山,不能盖石堡城之正面之功,故臣以陇右之战大局评价,定其为叁功。’
李隆基眉头微微一皱,他这才发现哥舒翰没有提到李庆安的杀敌人数,或许他也不知道,但连吐蕃赞普也身死战场,那吐蕃军的阵亡人数也肯定是难以估量,想到这,李隆基回头问高力士道:“大将军,你说朕该如何封赏李庆安?”
高力士对李隆基了解极深,知道他此时的心里平衡已经到了最微妙的时刻,高力士便微微一笑道:“陛下,吐蕃赞普虽然身死,但老奴以为这是唐蕃两国间的大事,就算有确切证据,也不能拿出来给李庆安定功,否则会影响到唐蕃两国以后的政局走向,至少陛下应该对此事保持沉默,然后可在私下重赏李庆安,以嘉其功。”
李隆基点了点头,高力士说得很有道理,他笑笑又道:“吐蕃赞普身死,其国内必然大乱,如果朕没有估计错的话,吐蕃会很快便派人来求和。”
高力士一愣,“陛下的意思是,在吐蕃求和之前,拿下九曲和大非川?”
“大将军说得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着令哥舒翰开春后立刻对大非川用兵。”
高力士忽然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了,李隆基将正式批准哥舒翰的功表,承认李庆安的功劳为第三,高力士连忙道:“陛下,老奴还有一言想劝陛下。”
“你说!”
“陛下,陇右之战的功劳高低评定,说白了,就是安西军和陇右军之争,陛下若偏向陇右军,势必会激起安西军的强烈不满,事实摆在那里,拦截吐蕃军主力是安西斥候营所为,最终夺下石堡城是安西陌刀营所为,若硬把首功记在陇右军的身上,不仅安西军不满,其他各军都会不满,陛下,得不偿失啊!”
高力士一语击中了要害,李隆基刚刚定下的决心又动摇了,是的,他太想拿下九曲和大非川,以至于竟没有看到偏袒陇右军的严重后果,他沉思了片刻,便问道:“那大将军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案。”
高力士早有腹案,他笑道:“陛下,昨晚老奴想了一夜,陛下不妨将陇右之战一拆为二。”
李隆基顿时有了兴趣,连忙问道:“怎么个一拆为二法?”
“很简单,哥舒翰作为联军主帅,陛下不妨重赏于他,让他有别于下面的诸军,这样无论各军都不会有意见,其次是对参战的各军加以封赏,老奴建议安西军和陇右军并列首功,李庆安虽功勋卓著,但他的三千人中毕竟也有一千五百名陇右军,陇右军也阵亡了一万余人,这样,对于双方都能接受。”
李隆基眯着眼笑了,不愧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个平衡高明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5974
55975
55976
55977
55978
55979
55980
55981
55982
55983
55984
55985
55986
55987
55988
55989
55990
55991
55992
55993
55994
55995
55996
55997
55998
55999
56000
56001
56002
56003
56004
56005
56006
56007
56008
56009
56010
56011
56012
56013
56014
56015
56016
56017
56018
56019
56020
56021
56022
56023
56024
56025
56026
56027
56028
56029
56030
56031
56032
56033
56034
56035
56036
56037
56038
56039
56040
56041
56042
56043
56044
56045
56046
56047
56048
56049
56050
56051
56052
56053
56054
56055
56056
56057
56058
56059
56060
56061
56062
56063
56064
56065
56066
56067
56068
56069
56070
56071
56072
5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