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李隆基大吃一惊,他霍地站起来。
“你、你在说什么?”
.........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冤家路窄
李庆安退下了,李隆基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天空,久久不语,吐蕃赞普在赤岭下身死的消息让他无比震惊,赤德祖赞,比他在位时间还要长的吐蕃王,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信誓旦旦要维护唐蕃友好,可转眼又兵刀相见,从他李隆基即位开始,他便和赤德祖赞为对手,经历了数十年的漫长拉锯战,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开元十七年,唐军奔袭石堡城得手,取得了战略优势,其后连战连捷,逼得吐蕃不得不求和,开元二十一年,唐蕃在赤岭下会盟,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发誓唐蕃永为兄弟,永不再战,可仅仅数年后,吐蕃人又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打剑南,却偷袭石堡城成功,将会盟表撕得粉碎,剑指河湟。
没想到今天赤祖德赞居然会身死在石堡城之战中,身死在赤岭之下,这一刻,李隆基心中有一种大仇得报的畅快淋漓,又有一种对手身死的惆怅。
良久,他回到御座上,又取过哥舒翰的奏折,翻到了他对李庆安评功的那一页,‘安以三千安西陇右联军,拒敌八万,董延光之过也,阻敌一曰一夜,为石堡城争得时间,可谓功不可没,然论其惨烈,未必有石堡城之万骨枯死,偏功于后山,不能盖石堡城之正面之功,故臣以陇右之战大局评价,定其为叁功。’
李隆基眉头微微一皱,他这才发现哥舒翰没有提到李庆安的杀敌人数,或许他也不知道,但连吐蕃赞普也身死战场,那吐蕃军的阵亡人数也肯定是难以估量,想到这,李隆基回头问高力士道:“大将军,你说朕该如何封赏李庆安?”
高力士对李隆基了解极深,知道他此时的心里平衡已经到了最微妙的时刻,高力士便微微一笑道:“陛下,吐蕃赞普虽然身死,但老奴以为这是唐蕃两国间的大事,就算有确切证据,也不能拿出来给李庆安定功,否则会影响到唐蕃两国以后的政局走向,至少陛下应该对此事保持沉默,然后可在私下重赏李庆安,以嘉其功。”
李隆基点了点头,高力士说得很有道理,他笑笑又道:“吐蕃赞普身死,其国内必然大乱,如果朕没有估计错的话,吐蕃会很快便派人来求和。”
高力士一愣,“陛下的意思是,在吐蕃求和之前,拿下九曲和大非川?”
“大将军说得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着令哥舒翰开春后立刻对大非川用兵。”
高力士忽然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了,李隆基将正式批准哥舒翰的功表,承认李庆安的功劳为第三,高力士连忙道:“陛下,老奴还有一言想劝陛下。”
“你说!”
“陛下,陇右之战的功劳高低评定,说白了,就是安西军和陇右军之争,陛下若偏向陇右军,势必会激起安西军的强烈不满,事实摆在那里,拦截吐蕃军主力是安西斥候营所为,最终夺下石堡城是安西陌刀营所为,若硬把首功记在陇右军的身上,不仅安西军不满,其他各军都会不满,陛下,得不偿失啊!”
高力士一语击中了要害,李隆基刚刚定下的决心又动摇了,是的,他太想拿下九曲和大非川,以至于竟没有看到偏袒陇右军的严重后果,他沉思了片刻,便问道:“那大将军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案。”
高力士早有腹案,他笑道:“陛下,昨晚老奴想了一夜,陛下不妨将陇右之战一拆为二。”
李隆基顿时有了兴趣,连忙问道:“怎么个一拆为二法?”
“很简单,哥舒翰作为联军主帅,陛下不妨重赏于他,让他有别于下面的诸军,这样无论各军都不会有意见,其次是对参战的各军加以封赏,老奴建议安西军和陇右军并列首功,李庆安虽功勋卓著,但他的三千人中毕竟也有一千五百名陇右军,陇右军也阵亡了一万余人,这样,对于双方都能接受。”
李隆基眯着眼笑了,不愧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个平衡高明啊!
“好吧!朕要再和相国们商量一下,去传朕的旨意,命他们立刻到大同殿参会。”
........
从兴庆宫出来,天色已近午了,虽然昨晚好好睡了一觉,感觉身体恢复了很多,但李庆安还是有一种病体初愈的无力,他看了看天色,对两个随从笑道:“咱们找个地方吃午饭吧!”
两名随从江小年和赵延嗣都是安西汉人,第一次来长安,两人对望一眼道:“我们听将军安排。”
“那好,去太白酒楼,让你们俩尝一尝长安最好酒肆。”
三人调转马头慢慢向东市方向而去,眼看要到十五了,来东市买货的人络绎不绝,远远地,李庆安看见了太白酒楼雪白的高墙,便指着笑道:“看见没有,那里就是太白酒楼,长安最负盛名的酒肆。”
他话音刚落,只见对面飞驰而来一队骑兵,约二十几人,个个彪悍孔武,为首是名瘦高白净的中年大将,正是陇右节度副使、鄯州都督董延光,两人对面驶过,几乎是勒住战马,怒目而视,可谓冤家路窄。
李庆安和董延光本来并无仇恨,但陇右一战,使他和李庆安结下了生死之仇,在陇右战役中,董延光率六万陇右河西军负责拖住达扎路恭的主力,但他受阿布思挑拨,认为哥舒翰的目的是借吐蕃军之手,消灭自己的兵力,便擅自撤军,正是他的私心作祟,使李庆安的三千人几近全军覆没。
此时,董延光也对李庆安恨之入骨,李庆安的辉煌衬托出了他的卑鄙,令他咬牙切齿,也令他惶惶不安,他的仕途极可能就此终结。
原本进京庆功没有他的份,但他接到了兵部之令,命他进京述职,他刚刚进入了长安城。
如果让李庆安选择一个人,可以让他放弃前途而杀之后快,那这个人就是董延光,令他两千六百多弟兄惨死在赤岭之上的罪魁祸首,李庆安手按横刀,刻骨仇恨地盯着他,如果目光可以杀人,那此时的董延光已经是一堆肉酱了。
董延光一摆手,二十几名亲兵将李庆安三人团团围住,董延光重重哼了一声,缓缓上前道:“李庆安,这次你要升官发财了啊!”
“蒙你所赐!”
董延光仰天大笑,笑声中带着一丝干涩,他忽然压低声音道:“李将军,我们做个交易如何?”
李庆安冰冷地凝视着他,眼中的怒火已经变成了一种深深的仇恨,一只强硬的手握在刀柄上,似乎等待着一次猎杀的机会。
董延光忽然感受到了什么,他向后退了一步,一咬牙道:“李将军这又何必呢?人已经死了,我们以后不会再有任何利益瓜葛,再者我们达成和解,也是圣上的希望,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出一万贯来安抚你的士兵。”
“要和解可以,我只要一样东西。”
“要什么,你说,只有我能办到。”董延光大喜。
李庆安一字一句道:“你的人头!”
董延光的脸刷得变得惨白,他一连后退两步,眯起眼道:“李庆安,别以为你有高力士撑腰便可以放狂,我告诉你,我董延光官照做,大不了换个地方,而你,哼!去和哥舒翰狗咬狗吧!”
董延光放肆地大笑,一挥手,“我们走!”
二十几名亲兵警惕地保护着董延光,纵马飞驰而去,李庆安一直盯着他的背影消失,他沉思了片刻,对两名亲随道:“我们先回去,有几件事情,我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
董延光的纵声大笑难掩他内心惶恐,就算不怕和李庆安正面冲突,他也害怕哥舒翰从背后阴他,哥舒翰的报告他看了草案,虽然哥舒翰没有正面弹劾他,但在写李庆安功评时,明显指出了是因为他董延光违抗军令导致。
这次兵部把他召回述职,正好就是这个敏感的节骨眼上,他越想越怕,不敢回府,便直接向宣义坊驰去。
宣义坊也是长安的风水宝地之一,属于‘九五’高坡之地,一般官员是不允许在这里建府,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但也并非绝对,一些极受皇帝宠爱的大臣也被允许在这里建府,以示荣耀,比如开元名相张说的府邸便是建在宣义坊。
张说已经去世了,目前住在他府邸的是他的长子,户部尚书张筠。
董延光一路疾奔,来到了张府前,董延光和张筠关系一直不错,当初正是张筠保举董延光去打石堡城,实际上,董延光的后台是庆王李琮,但董延光也知道,庆王的地位虽然崇高,但未必知道朝中的最新情况,只有从张筠这里,他才能探得到朝廷关于他的处置消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024
12025
12026
12027
12028
12029
12030
12031
12032
12033
12034
12035
12036
12037
12038
12039
12040
12041
12042
12043
12044
12045
12046
12047
12048
12049
12050
12051
12052
12053
12054
12055
12056
12057
12058
12059
12060
12061
12062
12063
12064
12065
12066
12067
12068
12069
12070
12071
12072
12073
12074
12075
12076
12077
12078
12079
12080
12081
12082
12083
12084
12085
12086
12087
12088
12089
12090
12091
12092
12093
12094
12095
12096
12097
12098
12099
12100
12101
12102
12103
12104
12105
12106
12107
12108
12109
12110
12111
12112
12113
12114
12115
12116
12117
12118
12119
12120
12121
12122
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