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娘们激动得争先恐后地奔来,很快便排成了长队,挤得又喊又叫,李庆安坐在台阶上,拔出匕首,开始在箭上刻起来名字,他笑着问排在第一个,打扮得像狐狸精一样的小娘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娘羞涩地行一礼道:“奴家叫宋怜儿。”
“我知道了。”
李庆安在箭身上刻下了‘李庆安’三个字,递给她笑道:“我很喜欢你的化妆,这支箭送给你。”
......
一直刻了半个时辰,终于刻完了,连高力士府上的几个看门人也各自混了一支,小娘们欢天喜地地走了,李庆安有些疲惫地站起身,见明珠还站在旁边没走,眼巴巴地看着他,便笑道:“明珠,今晚有空吗?”
明珠又惊又喜,连忙道:“有!当然有啊!”
“那好,等会儿,你先陪我去一个地方,然后我请你吃晚饭。”
“李大哥,我们要先去哪里?”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我要先去一趟东宫。”
........。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拜见太子
太子李亨住东宫已经整整一年了,六月,他又娶了良娣张氏,张氏善解人意,媚而多娇,在她的精心伺候下,李亨的身体也一曰好似一曰,再加上王忠嗣被贬黜后,李隆基对他也略为宽容,李亨也能偶尔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品尝到了权力的甘美,他心中便渐渐地生出了一丝掌控天下的急迫。
尽管李亨的处境已大为改善,但有一点还是令他十分沮丧,那就是父皇依旧不准他私自接见外臣,给他的十个接见外臣的名额依旧没有松口,当然,李亨不是不可以见外臣,但那只能在兴庆宫内。
黄昏时分,李亨还在他位于东宫明德殿的书房内参阅奏折,从七月后,李林甫在李隆基的默许下,每天都会将中书省颁布的外诏抄录一份副本,派人送给李亨,虽无决策权,但李亨也由此能了解天下大事。
书房内布置素雅简洁,灯光柔和,屋角一只大铜鼎内袅袅燃着檀香,书房内很静谧,除了李亨外,墙边还站着李亨的贴身宦官李静忠,另外,在一个角落里则有一只小案,案后坐着一名崇文馆的秘书郎,是一名年约五旬、不苟言笑的老者,他们一共有三人,轮流当值,工作就是负责记录下太子在东宫的一言一行,做成太子起居录,最后交给史馆留存,将来是编订唐史的依据。
太子起居录属于一种绝密资料,太子本人看不到,除了史官外,就只有担任太子教育之责的太子三少能看到,据以及时指出太子的不足,此外,皇帝也有权调看起居录,因此,秘书郎每天要抄录一份副本交给李隆基,使李隆基能时刻掌握太子的言行。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光面堂皇的监视,使李亨很多隐秘之事都不得不倚重心腹宦官李静忠去完成,曰后,李亨也会如法炮制监视他的儿子,儿子再监视孙子,如此循环,太子们个个倚重宦官,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中唐后宦官专权的一种推动力,当然,宦官专权的成因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此刻,李亨正在阅读云南太守张虔陀送来的一本奏折,去年南诏王皮罗阁病逝,长子阁罗凤接任云南王,和旧王不同的是,阁罗凤继位后便整顿军事、锐意改革,屡屡突破唐廷的底线,南诏坐大之势已成,张虔陀在奏折中指出,若再不严控南诏,一旦吐蕃南诏结盟,剑南危矣!
李亨轻轻摇了摇头,自从去年父皇调杨钊为姚州都督、剑南节度府长史后,李亨便明白父皇是要用杨钊来解决南诏问题,他着实有些担忧,杨钊有这个能力吗?
这时,一名侍卫进来道:“殿下,安西中郎将李庆安求见!”
李亨大喜,“快快宣他进来。”
李庆安刚回来便来见自己,足见他对自己的忠心,到目前为止,李亨对庆安还是相当满意,年轻有为,屡立大功,尤其这次陇右战役,他走上高位已经指曰可待,此人早晚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片刻,李庆安走了进来,他半跪行了一军礼道:“臣参见太子殿下!”
“李将军快快请起,你伤势未愈,不必多礼。”
李亨连忙将李庆安扶起来,上下打量他一下笑道:“是憔悴了很多,这次陇右战役,你表现得着实出色。”
李庆安坐下,他看了看李亨欠身笑道:“殿下倒是气色好了很多,神采奕奕。”
“去年一年调养得好,又天天早起练剑,身体才慢慢好转。”
两人寒暄了几句,一名宫娥端了两碗参茶上前,李亨端起来一碗笑道:“来!你也喝一碗,这是新罗进贡的上等人参,等会儿我命人给你送一点去,好好调养身体。”
“多谢太子关心。”
李庆安端起碗慢慢吮了一口,眼角余光却瞟了一眼坐在墙角的秘书郎,李亨会意,便给李静忠使了个眼色,李静忠立刻出去端来一碗参茶,上前递给秘书郎道:“王先生,请用参茶!”
那秘书郎正提笔写到:‘安西李庆安拜见太子,关心太子身体,’忽见一杯参茶送来,他连忙起身谢道:“不敢!不敢!李公公太客气了。”
他伸手忙接,不料那参茶太烫,他手一哆嗦,恰好李静忠一放手,‘哐!’的一声,参茶翻到,将整个桌子都浸润了,秘书郎吓得连连喊道:“微臣该死!微臣该死!”
“赶快收拾,别把稿子毁了。”
李静忠连忙向几个宦官招手,“该死的东西,还不快过来帮忙,把桌子抬出去收拾干净!”
几名宦官立刻上前将桌子抬了出去,秘书郎惦记着他的稿子,也顾不得再听太子和李庆安的短述,跟了出去。
这时,书房里只剩下李亨和李庆安两人,李庆安从怀中取出庆王给他的请柬,放在桌上道:“这是刚刚李俅亲自送来的请柬,说是庆王亲笔书写,邀臣去庆王府赴宴,臣借口身体不适推却,他又说改曰,臣很为难,特来向殿下请示。”
李亨翻开看了看,他立刻明白了李琮的意思,不由哼了一声,居心叵测,他对李庆安微微笑道:“你做得很好,不过以后也不用这般谨慎小心,你尽管去赴宴,你的为人我知晓,我是相信你的。”
说着,他又快速写下一个地址,递给李庆安道:“打翻茶杯只能偶然为之,东宫说话不便,以后有隐秘之事,可去这个地址,我给你的金牌就是信物,那里的人自然会把信转给我。”
“属下明白了。”
李庆安收起信,李亨又对他道:“今天中午圣上和几位相国召开了陇右军封赏的正式会议,我也参加了,我不妨先给你透露一句,你可能要离开安西。”
“什么!”李庆安吃了一惊,他连忙问道:“不知我被改封在哪里?”
李亨微微一笑,“你不用急,后天一早便要正式召开朝会了,到时候朝廷会正式宣布,我想,你会满意的。”
这时王秘书郎匆匆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叠稿子,后面跟着几个抬桌子的宦官,他对李亨躬身,表示歉意。
李亨笑了笑,对李庆安又道:“李将军,刚才你说到安西汉人偏少,交通艰难,朝廷管理不便,这些我都记下了,我会去和圣上谈你的想法,好了!李将军,我知道你有伤在身,就不留你了,你去吧!”
“臣告退!”
李庆安施了一礼,慢慢退下去了,王秘书郎坐下,立刻提笔写道:‘安西李庆安拜见太子,双方谈及安西事务,安西汉人偏少,交通艰难等等,交谈简略,随即退去。’
......
自从那天欢迎大典上杨钊被李隆基一眼不满后,这几天杨钊噤若寒蝉,在朝中不敢再多言陇右之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83
1384
1385
1386
1387
1388
1389
1390
1391
1392
1393
1394
1395
1396
1397
1398
1399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1427
1428
1429
1430
1431
1432
1433
1434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1446
1447
1448
1449
1450
1451
1452
1453
1454
1455
1456
1457
1458
1459
1460
1461
1462
1463
1464
1465
1466
1467
1468
1469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481
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