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六章 身份难题
次曰一早,李庆安哪里也没有去,今天虽然是上元假第一天,但李隆基极可能会召见他,他一早便起床,安静地在府中看书、休息,但天还没有大亮时,门口忽然想起了罗管家的声音,“李将军,侧门口有几个乡农找你,他们抬来一个受伤的人,好像和你认识。”
‘受伤的人。’李庆安心中有些奇怪,他们的伤员都在陇右,难道是从陇右来人?
他放下书,快步向侧门口走去,侧门口位于一个小巷里,比较僻静,此时,几个卖菜的乡农正眼巴巴地望着门内,而他们面前的箩筐上横躺着一名血肉模糊地男子,女护兵张秀儿正在替他检查伤势。
“受伤人在哪里?”
李庆安快步走了出来,几名乡农连忙迎上来,指着箩筐上的人道:“李军爷,就是他,是他让我们送回到这里来的,让我们找你。”
李庆安一愣,好像是一个穿长袍的文人,他慢慢走上前,张秀儿连忙起身道:“将军,他的双腿骨折,两脚的脚筋都被人挑断了,这么重的伤居然活下来,真让人难以相信。”
李庆安认出了这个人,安禄山的幕僚严庄,他心中万分惊讶,这是怎么回事?
严庄慢慢睁开眼,虚弱地惨笑了一下,“李将军!”
李庆安反应过来,连忙吩咐身后的亲兵道:“快!快把他抬进去,小心他的腿伤!”
这时,罗管家带几个名下人抬来一只竹榻,众人七手八脚,小心翼翼地将严庄抬了进去。
几名乡农见事情完成,皆松了一口气,拿着严庄给他们的佩玉欢天喜地走了,李庆安进了府,这时,几名女护兵剪开了严庄凝成了血饼的中衣,正在熟练地替他清洗棒伤,一名亲兵跑去请附近的名医了。
严庄苦苦咬牙坚持到现在,在他心一松,已经昏迷过去,李庆安也无法知道事情的缘故,他叫来两名能干的亲兵,低声吩咐他们道:“你们去安禄山府宅附近打听一下,昨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有消息即刻来报。”
两名亲兵答应一声,匆匆去了,李庆安见严庄一时半会也醒不来,便嘱咐了几句,返回自己的房间,一个时辰后,他又来看了看严庄,医师已经来了,正在给严庄诊脉、开药,所有的外伤处理都由女护兵们完成了,就连普通的医师也没有她们做得好。
此刻,严庄身体舒适,在榻上沉沉地酣睡,呼吸也变得均匀了,医师苦笑了一声,对李庆安道:“他的脉相平稳,姓命应该保住了,不过,他脚筋已断,估计他后半辈子是站不起来了,哎!是谁下这么狠的手。”
“将军!”门口忽然传来亲兵的声音,是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
李庆安快步走出房门问道:“探到什么消息了吗?”
“我们听守坊门的差役说,昨晚杨家一百多人气势汹汹来找安禄山算帐,后来安禄山就命人重打严庄,又把他扔出坊外,不准任何人过问。”
“那是什么原因?打探到了吗?”
“没有!”亲兵摇摇头道:“没人敢靠近安禄山府,只有人远远看见严庄挨打,是打给杨家人看。”
就算是打给杨家人看,可严庄又怎么会来找自己,让李庆安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严庄是想投靠自己不成?
严庄未醒,李庆安也无从问起,只得先回房了,快到中午时,他终于接到了宫中的消息,大门处急匆匆奔来一名门房,老远便喊道:“将军,宫里来人了,让你即刻进宫!”
........
今天是休曰,李隆基却出乎意料地召见了李庆安,就是为了一份从洛阳紧急送来的调查报告,没有查到任何关于李庆安家族的记录,而且户部在整个河南府的档案中也找不到李庆安祖父李曾云、父亲李桂的任何记录,疑惑让李隆基等不到上朝曰,便立刻召见了李庆安。
在兴庆殿的偏殿里,李隆基拿着兵部关于李庆安的军籍记录,一遍一遍地看着,军籍上写得很清楚,天宝五年初,李庆安在安西粟楼烽戍堡从军,因弓马娴熟,被直接授予伍长一职,后被高仙芝赏识,积功升为队正、旅帅、校尉,一步步向上走。
应该说,李庆安是典型的积功提拔,虽然任职都短了一点,但在注重军功胜过资历的边戍军,这种升职是完全正常的,李嗣业也不过是天宝初年从军。
但问题是天宝五年以前,李庆安在哪里?他怎么会突然跑到粟楼烽戍堡去,这才是关键。
李隆基不由陷入了沉思,他既然要把北庭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李庆安,他就必须要了解他的身世,他绝不会让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掌握重权。
这时,旁边的高力士低声劝道:“陛下,李庆安是汉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从他为了大唐不顾生死地奋战,老奴可以保证他对大唐、对皇上都忠心耿耿。”
李隆基摆摆手笑道:“朕不是怀疑他的忠心,是胡人是汉人也不重要,他昨晚不是说了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朕知道他是忠心耿耿,但朕只是想知道他从前到底在哪里?怎么洛阳没有他家族的记录,朕很好奇。”
这时,门口传来宦官的禀报,“陛下,李庆安到了,在殿外候见。”
“宣他觐见!”
“陛下有旨,宣李庆安觐见。”
.......
“陛下有旨,宣李庆安觐见。”
片刻,李庆安在两名宦官的引导下,来到了偏殿,李庆安还是第一次进李隆基的寝宫,与大同殿相比,这里更加富丽堂皇,三十六颗巨大的夜明珠悬挂在殿顶,散发着淡淡的清光,使原本昏暗的大殿深处变得幽明,有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李庆安抬头久久地凝望三十六颗宛如柚子般大小的夜明珠,他心中很奇怪,后世,这些珠子都到哪里去了?
“李将军,请进吧!陛下在等你。”一名宦官见他走神了,便提醒他道。
李庆安连忙收拢心神,快步走进了偏殿,偏殿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屋子,被高高的帘幔一隔为二,这里便是李隆基在后宫的起居室,若有紧急情况,他也会在这里接见大臣。
李庆安见李隆基身着普通常服,坐在软榻上,他连忙上前行一军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呵呵!我们的李诗人来了。”
李庆安昨晚在韦府舞剑吟乐府的风采,一个上午便传遍了长安城,李隆基也刚刚听闻了此事。
“陛下,臣担不起‘诗人’二字。”
“为什么,你写得很好嘛!可怜石堡城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很有意境,一般的诗人还写不出来呢!”
李庆安有些惭愧地笑了笑道:“昨晚臣喝醉了,又不想丢面子,便随口将从前听到的诗和乐府改了改,便成自己的了,原本是可怜无定河边骨,被臣改成了可怜石堡城边骨,原本来了却胸中天下事,被臣改成了却君王天下事,臣惭愧,请陛下恕罪。”
“很好!”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你很诚实,这比你会写诗更让朕喜欢,而且你改得也很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比了却胸中天下事更有意义,其实朕也觉得有些奇怪,你最后一句是,可怜白发生,这应该是老将军的口气,朕就猜到可能不是你写的,不过由你本人说出来,才让朕感到欣慰。”
说到这,李隆基又好奇地问道:“不过这诗和乐府都写得很不错,以前朕从未听闻,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回禀陛下,这是臣少年时在碎叶听祖父念的,至于是谁写的,臣也不知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704
22705
22706
22707
22708
22709
22710
22711
22712
22713
22714
22715
22716
22717
22718
22719
22720
22721
22722
22723
22724
22725
22726
22727
22728
22729
22730
22731
22732
22733
22734
22735
22736
22737
22738
22739
22740
22741
22742
22743
22744
22745
22746
22747
22748
22749
22750
22751
22752
22753
22754
22755
22756
22757
22758
22759
22760
22761
22762
22763
22764
22765
22766
22767
22768
22769
22770
22771
22772
22773
22774
22775
22776
22777
22778
22779
22780
22781
22782
22783
22784
22785
22786
22787
22788
22789
22790
22791
22792
22793
22794
22795
22796
22797
22798
22799
22800
22801
22802
22803